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攻坚年。沈阳科技创新工作将认真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产学研工作为统领,全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努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全面提速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实现“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现产学研工作的新突破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是产学研合作。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工作一以贯之的任务,是推进各项工作的主线。 一是进一步浓厚工作氛围。精心筹备召开全市产学研工作会议,形成推进产学研工作的合力。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全年科技计划资金的70%以上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技术攻关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等100个产学研项目,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应用。三是搭建对接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东北及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等资源,举办产学研对接洽谈会,邀请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与沈阳市企业开展合作;组织重点行业企业核心技术名校行、中科院百名技术专家企业行等洽谈对接活动,推动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向沈阳市聚集。四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加强产学研需求与供给方的双向互通。 二、开拓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今年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年,要按照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员会上颁布的《总体规划》、《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各项任务的实施。开展相关软课题研究,举办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和论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推进大学科技城和重点科技园区建设。成立大学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任务;起草制定相关政策,力争在科技成果在沈转化收益分配、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有所突破;开展驻沈高校、院所需求调研,明确建设方向,储备转化项目。加快国家级IC装备和特种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规模和产业牵动力;推动泗水科技城申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亚洲生物技术商务对接洽谈会等平台和各种科技资源,吸引更多行业企业、项目落户。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IC装备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快项目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重大专项辐射作用,带动一批成套配套企业发展。推进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依托华晨研究院、五洲龙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围绕先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支持研发重点产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重点提高新民蔬菜、辽中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支持设施农业栽培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发展都市观光旅游农业。深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借鉴法库农村科技服务站的做法,探索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认真总结“青年农民上大学”的成功经验,扶持10个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带动力强的科技示范户。 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在现代服务业、环境样板城、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科技“十二运”、公共安全、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成果示范应用,提高科技支撑社会发展能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三、取得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新进展 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启动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在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推动一批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管理人员、专利激励机制、专利发展规划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围绕《沈阳市专利促进条例》,出台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优化专利工作环境。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周、专利周、专洽会等活动,强化知识产权公共宣传与专业培训。 完善科技政策与规划。出台《沈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改革报奖项目申报模式和科技奖励评审机制,提高奖励质量,体现公平公正。认真分解年度目标,研究落实各项任务,为“十二五”目标的如期实现开好局、起好步。 推进科技对外开放。实施钛合金涡轮叶片精密铸造、磁弧焊第四代高档传动轴等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示范项目,推动沈乌新材料、中澳轻金属等联合研发机构建设,抓好建筑大学节能建筑技术、沈北手机产业创新人才引进等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组建东北亚科技交流合作联盟、对独联体国家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立国际合作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新三板试点工作,力争进入首批试点行列。深化科技保险试点工作,新增保险险种,扩大试点覆盖面,让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政策。高水平办好第六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振兴东北投资高峰会。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一群一平台、一厂一中心”示范工作,重点建设20家公共技术平台、20家工程中心,提高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重点项目和政策落实等方面做好支持和服务。 深化科学普及工作。创新科技活动周形式和内容,使这一全面展示科技创新成就的品牌活动常办常新。完善科普工作领导机制,加大对重点科普基地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普基地的管理,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2家省级科普示范企业。 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继续推行科技计划项目异地评审制度,开展重大软科学项目招投标试点,不断提高科技计划编制水平。夯实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规范项目验收流程,完善项目验收管理系统,加强对项目执行、验收情况的跟踪、反馈,注重对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