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海科技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好重大科技专项与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工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不断推进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一、组织实施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打造玉树科技“第一村”
分别在代格村、巴塘牧场等四个示范点,重点实施包括水光互补为主体的分布智能型电网、农牧区多元化清洁与经济型能源体系、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畜牧业和数字化信息服务等五类示范项目等,发挥科技在玉树重建过程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二、继续推进“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的实施
攻克一批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服务循环经济发展
着力开展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理论、延伸产业链技术、产业链连接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在研究攻克优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难题的同时,着力研究攻克盐湖资源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相互连接延长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在循环经济领域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业化成果,形成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行业、服务国家。
四、力促新能源经济发展
在加快基地建设的同时,支持开展特大型光伏电站、光热电站、多能互补微网发电电站、建筑结合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集成、逆变设备、大规模接入电网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研制与之配套的光伏自动化测控设备、能量管理系统及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等,开展光伏系统和平衡部件、新型光伏利用形式的检测和室外实证性研究,大力培养多层次的光伏发电工程技术人才。积极开拓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引进和技术研发,为形成由多种太阳能发电类型和多种新能源优势互补组成的新能源发电结构奠定基础;研究光伏电站安全保护技术及光伏电站与电网之间保护协调技术,保障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后安全稳定运行;开展适宜青海高原风力资源特点的风机试验研究;开展室外大规模光伏发电项目实证性试验;继续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相关工作。建设好以太阳能综合利用(发电、取暖)、风能、沼气利用等农牧区清洁、经济型能源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工程,解决农牧区农牧民用电和生活用能问题。
五、支撑生态经济发展
以国家级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核心,努力推进全省传统、低效畜牧业走向现代、高效,绿色有机之路,开创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畜牧新模式。重点发展高原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加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采收、有效生物活性成分提取以及产品研发中试平台建设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构建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链;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推进畜禽品种改良,支持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转变,组织实施良种及高效配套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技术、农牧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科技工程。
六、推动民生经济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以宽带无线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泛在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支撑的民生科技服务平台。加强科技特派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以西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积极争取海东农业科技园进入国家级序列,打造湟水流域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带。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科技进步,积极推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保健。大力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七、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建立新机制,进一步指导省级重点实验室调整和优化,着力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水平。重点建设轻金属材料、特种钢、油气化工、装备制造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整合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支持两个新获批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围绕全省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指导培育新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促进组建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按照“人才+项目+基地”的模式,培养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围绕重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来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体系,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与州地市会商机制,共同协商支持对州地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技项目,努力提升地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