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集中体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日渐紧密、各类创新体系日臻完善等3个方面。
中国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2月18日在北京举行,科学技术部向媒体提供的材料中透露出上述信息。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方面,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高速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09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5802亿元人民币中,企业支出份额超过7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9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50%、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35%以上项目均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68%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分4批选择的550家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带动各地方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4000多家。
产学研结合方面,2009年,中央级转制院所获国家财政纵向科技经费71亿元人民币,而来自市场的横向科技性收入达233亿元人民币;高等院校深入企业开展合作研发,许多研究型大学接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科技经费已占到经费总额的50%以上,部分理工院校接近或超过70%;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推动,已组建汽车轻量化、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半导体照明、杂交水稻等56个联盟;试点创新联盟在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多数重点振兴产业都有布局,集聚了1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
各类创新体系方面,社会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顺利推进,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进展显著,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一批国防科技生产基地和军口国家重点实验室,军民合作项目研发和技术相互转化活动不断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和完善,全国15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70家科技孵化器和6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十一五”期间,中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为1512亿元人民币,带动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5802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中国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居世界第四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0%,2010年有望达到1.8%。
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十一五”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成果,在前沿技术研究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完成修订并颁布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法律框架基本确立;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