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济南市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连续6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获“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称号。
一、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
我市从提升企业竞争力出发,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支持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体现在: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高水平研发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市属大中型企业90%以上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类研发机构,并且不断上档升级,共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9家,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共建成国家级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各类孵化器100万平方米。
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2家,居全省首位(青岛除外);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68家,自主创新产品810个。涌现出浪潮集团K1高端容错计算机、山东电科院智能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二机床集团大型快速智能冲压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行局领导每人联系1家重点企业、业务处室分别联系3-4家高成长性企业的办法,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发展;今年以来积极推动企业承担“863”、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等国家、省各类创新计划项目229项,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
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注重优势产业集群建设,设立700万元产业集群专项资金,集中打造软件、电子电力、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济南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省级试点。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总数达33家。软件服务业、太阳能产业总收入保持全省首位。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55%,比年初增长1个百分点,跃居全省首位,连续12年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大力推进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后发势头强劲
为改变各县(市)区招商“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的问题,我市把打造科技创新载体和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各县(市)区、高新区集中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平台、创新基地和产业园区,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创新要素,加快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高新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软件名城、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等重要载体的品牌优势,重点推进“齐鲁外包城”和“济南药谷”建设。济南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13位;“济南药谷”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5.1亿元,出口创汇2.7亿美元。
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济南云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带动相关重点优势产业跨越发展。加快“济南创新谷”建设步伐,着重打造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和创新科技园四大板块,预计到2017年从业人员达25万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济南新材料产业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济南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园区6家,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9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目前,平阴清洁能源、济阳液压机械、商河低碳产业等特色产业基地正在论证、筹备和建设推进中。
(三)完善科技管理服务职能,创新体系改革不断深化
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出台了包括深化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在内的《十大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
注重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流程再造。创造性地采取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库管理制度,实行科技项目常年申报,以“三库四过程”的架构启动项目库建设;首次实行计划项目异地专家网上评审;全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首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选题,实现了选题及承担单位的双向优化。修订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实现企业项目从申报到验收全过程“零事务性花费”,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注重简政放权。按照方案要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调整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以及合并精简要件25项,涉及科技创新方面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实现了科技创新由许可审批向管理服务的全方位转变。
(四)促进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人才引领支撑作用
我市重点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底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联合行文出台了《关于发挥省会优势 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济南科技十一条”)。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认真落实“济南科技十一条”,出台《解读<发挥省会优势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若干政策措施>指南》,使政策更加细化、更具实效和可操作性。市科技局成立了政策宣讲团,分期分批深入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对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和宣传推介,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目前,驻济高校、科研院所新创办的科技创业企业已达近百家。
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培养。逐年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每年安排科技人才计划资金总额近2000万元,有力支持了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了“5150引才计划”、 “泉城学者”、青年科技明星、优秀创新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业计划等一系列科技人才工程,探索出了人才项目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近两年引进本科以上各类人才6.5万余人,引进海外人才3300余人,引进博士、硕士3500余人。
加快提高科技成果惠民水平。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250人,覆盖到全市80%以上的乡镇;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达28个。目前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列入省富民强县专项,2个县区列入国家专项。
(五)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我市把营造创新环境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从政策引导、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方面全力推动。主要包括:
强化创新政策的引导。自2007年以来,连续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表彰大会,累计兑现《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奖励资金3.8亿元,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年以来,共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减免7.69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10.49亿元。启动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工作,出台了《县(市)区、高新区创新情况通报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季报制度对县(市)区、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跟踪和通报。
强化科技投入支撑条件。市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同比增长13%,实施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76项;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创新科技金融支撑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了济南科技金融支撑计划,出台了《济南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以风险补偿金为切入点,发挥科技资金的放大和杠杆作用,将财政资金通过银行放大30倍形成贷款支持额度,按照不高于基准利率的相对低息对科技企业提供支持。今年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总额将由去年的4200万元增加到1亿元以上,授信额度达30亿元。成立济南市财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注资250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成立总额为2.5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为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成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产业集聚区”。7个专利项目荣获中国专利奖,获奖数量居全省首位,实现了中国专利金奖零的突破。预计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拥有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山东名牌、著名商标等521件,国际、国家标准80项,总数均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2014年重点工作
2014年,我市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做出积极贡献。
(一)着力抓好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健全县(市)区创新考核、通报制度。对县(市)区、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强化党政领导狠抓科技创新的责任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督促、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开展创新型县(市)区、特色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提升县(市)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发挥科技政策对创新引导推动作用。进一步开展《济南市科技进步条例》、《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修订工作,为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法规制度保障。继续落实各类扶持政策,引导创新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清零”、“倍增”工作,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
(二)着力抓好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继续发挥济南高新区龙头作用,在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济南创新谷建设和招商工作。积极推动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逐步形成一县(区)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加强集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和发展软件、电子电力、汽车电子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并力争进入省级、国家级试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长1个百分点。创新支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重大新药研发大平台、量子通信研究院、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等平台建设和国家级、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建设,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着力抓好引才引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进“济南科技十一条”落实。树立典型带动科研机构和个人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驻济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业热情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实施“5150”等科技人才计划,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推进人才项目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将“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结合起来,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以人才引进提升项目质量,以引进项目带动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和企业总部建设。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