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厦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科技部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创新机制、建新阵地、抓新产业,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2013年科技工作情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我市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创新机制迈出扎实步伐,科技投入方式向贷款贴息、风险补助和提供担保转变,成立科技支行,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建新阵地取得明显成效,微电子产业园筹建工作加快推进,海沧生物医药港、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抓新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启动建设一批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项目,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IC4个千亿科技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20家,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95%。
(一)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力度加大,产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
投入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资金4亿元,实施“双百三十”科技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企业技术创新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20家;全年预计实现总产值240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培育壮大光电、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2013年光电产业产值达1400亿元,是海西光电产业发展最大、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地和辐射地;我市成为中德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评估点。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已拥有戊型肝炎疫苗、基因重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涌现出大博颖精、北大之路、特宝生物、艾德生物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培育新材料产业链,稀土材料研究所、中船重工725所厦门材料研究院等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新引进赛特(厦门)薄膜技术研究院,推动建设厦门先进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推动“十城千辆”示范城市建设,共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458辆,示范运行累计节油1695吨,CO2减排5283吨,已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进度加快,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围绕产业化,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与海沧区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新入驻45家生物医药企业,着力构筑“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梯次产业化发展体系,将厦门打造成全国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五级”。与翔安区共建厦门微电子产业园,培育北斗民用产业;落实一批引智招商项目,开展北斗民用产业暨微电子企业育成中心运营和北斗微电子产业示范园建设。与同安区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园区通过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评估,荣获“国家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基地”称号,初步形成全面对接台湾精品农业、高附加值农业的“一园五区一院”格局。推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稀土材料研究所和能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新型稀土发光材料和器件研发平台,开展稀土长余辉材料、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稀土纳米生物荧光标记材料等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稀土光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研发。
(三)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支持建设战略性高端钨钼制品中试基地等13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创新大厦新引进厦门西电技术转移中心等研发机构,目前共有35家研发机构入驻创新大厦,聚集效应逐步显现。三维丝袋滤技术研究院、中船重工725所厦门材料研究院等科技研究开发机构通过确认。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共建实验室1家,省级9家,市级36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20家,市级61家。支持高等院校、企业在厦设立研究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合作的LED驱动芯片和驱动电源项目在厦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厦门立达信光电有限公司与台湾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LED光电集成一体化技术两岸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推动科技产业项目对接109项,其中市校科技合作项目60项,院地科技合作项目20项,产业对接项目7项,对台科技合作项目22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厦门)示范基地开发的国内首个网上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在厦开通。
(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大,科技创新环境逐步完善
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市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资助方式由无偿资助向贷款贴息、风险补助和提供担保转变,以财政科技资金为杠杆,撬动银行资本,放大科技投入的效益。通过项目贷款贴息,投入政府科技资金2.04亿元,带动企业投入39.74亿元,其中银行投入28.11亿元。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取得突破。与建设银行厦门分行等六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业务部等专门机构,提供总额60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专项授信额度。15家企业获1500万元专项贷款支持。市科技担保分公司审批通过科技担保贷款2.66亿元,涉及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已发放2.39亿元科技担保贷款,支持2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帮助企业兑现各类科技扶持政策。315家企业享受2012年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加计扣除额共计14.8亿元,同比增长38.4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度享受所得税减免额达14.02亿元,同比增长69.86%。
二、2014年科技工作思路
2014年,全市科技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创新机制、建新阵地、抓新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一)加强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一是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财政科技资金集中投向市场不愿进入、企业又做不到的领域,如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园”的孵化体系、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创新森林中的丛林。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探索科技投入多样化。变无偿资助为以贷款贴息为主,拉动企业、银行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三是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平台,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推动科技计划申报和项目管理改革,简化项目申报程序,建立科技项目第三方评审制度,完善重大项目旁听制、项目公示制,强化项目监理,推进项目后评估制度。创新科技产业开发机制,做大做强科技产业化公司,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库,开展引智招商、成果转化、产业投资以及产业化基地的融资、开发、建设、招商与管理。创新科研机构改革机制。推动技术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建立研发人员激励机制、面向产业的研发机制和市场化、产业化机制。
(二)打造创新高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整合科技园区,加快科技创新园、厦门生物医药港、软件园三期、海西微电子园、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实行“产业研究院+产业中试示范基地+产业化基地”的运行模式,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引进和推动大院大所、应用型科研机构在厦门实施产业化项目,如中船重工725所、中电30所、中科院海西分院稀土材料所、福建省农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等。扶持科研院所在厦门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如清华大学、北大工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复旦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使厦门成为海西研发聚集地,发展研发高端产业。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力争新建孵化器面积3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创新平台10个。
(三)促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先导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营造科技产业的梯度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科技竞争力。争取2014年新认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实施“5•1”创新工程、“双百三十”科技工程以及国家级科技项目、技术攻关和企业创新工程、科技招商和产学研用项目对接工程、创新技术开发推广工程等。实施产业引领战略,推进视听通讯、钨材料、软件、半导体照明、电力电器、生物与新医药等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攻关,使传统产业实现升级换代,产能扩大一倍以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实施4个千亿科技产业培植工程,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业、IC产业实现产值倍增。
(四)优化创新环境,逐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统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持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不断增强我市研发机构的规模和整体实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设立专利产业化促进基金,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深入开展院地科技合作、市校科技合作、两岸科技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企业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大力推进山海科技合作,辐射服务周边地市科技发展,在科技研发、检测分析、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服务等多方面发挥带动作用。完善科技扶持政策环境。实施各项科技扶持措施,根据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完善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法规。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