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海科技工作在科技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努力发挥市场作用,集成科技资源,着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推动青海绿色发展,实现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三区”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努力发挥市场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一)继续实施重大科技支撑工程
围绕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经济发展目标,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推进“123”科技支撑工程、“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和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科技行动。“123”科技支撑工程实施以来,政府部门共安排项目经费10.2亿元(其中省科技厅4.55亿元),累计带动企业科技投入50.6亿元,累计实现产值765.3亿元。本年度“123”科技支撑工程共资助经费1.69亿元,预计实现新增产值230亿元以上;“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资助5426万元,预期形成科技成果近100项,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资助经费4215万元,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0万吨。截止10月底,共验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48项,新增产值及利税234.67亿元,占全年GDP的10%以上。
(二)全面完成“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
围绕玉树灾后重建的重大需求,在玉树县代格村等4个示范点,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实施了包括水光互补为主体的分布式智能型电网、现代设施农业、农牧区多元化清洁型经济型用能体系、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畜牧业和现代数字化服务等五类科技示范项目,为实现玉树发展跨越20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交付使用并已通过科技部验收。
(三)组织实施了一批金太阳工程
为解决我省无电地区农牧民用电问题,依托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金太阳工程项目,立项24项,涉及光伏电站、户用电源、通讯基站和光伏提水灌溉等项目,总装机容量89.7兆瓦,获中央财政建设补助资金12.82亿元。工程涉及全省97座光伏电站、11万套户用电源、352座通讯基站和264套光伏提水系统,基本解决了我省大部分无电地区农牧民用电问题,也使一批新能源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改革体制机制为基点,促进全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大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涉及产业化的省级科技项目,主要依据各类经济园区管委会、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需求编制发布《青海省2013年度科技计划指南》。产业化项目要求企业为主承担,且要与科研机构联合,将产学研结合落实到制度上。在项目申报阶段,及时引入相关科技投资基金,参考其对市场的判断,对征集的项目进行宏观数据分析,开展指标评估(包括经费投入、资金匹配、支持强度、科技产出等),淘汰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完善项目的结构和产出指标,同时为科技投资基金的进入打下伏笔,从制度上打通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通道,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通过此举,不断在省级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更多加入市场的决定要素。2013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经费3.3亿元,比去年增长30%,带动社会投入220亿元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和全社会投入之比达到1:68,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积极推进园区建设
为推动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我们着力重组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由高新区管委会、园区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的“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工程中心主任负责制,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2013年青海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较2012年增长24.6%、工业增加值增长25.2%,远高于我省工业园区的平均增长速度,成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省工业经济中的亮点。遍及全省的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我省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2012年总产值已达到当年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的近30%,区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高出全省农牧民纯收入一倍以上。
(三)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支持企业组建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藏高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3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列入国家2013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创新型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新认定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武装的600余名科技特派员为核心,建成了“专家—特派员—农户”三位一体,更加智能化、主动化、个性化,可持续推广、直接面向农户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四)积极探索多元化科技投入方式
成立了青海华控科技创业、青海欧瑞科技发展和青海国科创业等3只投资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的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引导基金6000万元并吸引社会资本近3亿元。全省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4亿元,其中1亿元规模的青海国科创业基金是我省首家以投资科技型企业为主要对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已得到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500万元的补助。已筛选了成长性较好的16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辅导,其中1家企业已在天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青海省在地方资本市场上实现挂牌融资的第一家企业,2家在青海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青海省政府已初步达成意向,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针对制约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共同出资设立“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双方将在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每年双方各安排1000万元(总资助经费1亿元)投入此联合基金,用于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我国盐湖科学研究水平和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十二五”以来,全省专利申请量、科技成果登记量、全省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李小松和艾措千两位专家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技奖,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陈继涛和青海华信冶炼有限公司翟红伟两位同志分别被列入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截止到2013年9月,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2年全年增长45.71%和13.43%。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同期GDP的17.54%,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17%,占GDP的5.05%。
三、2014年重点工作考虑及设想
(一)积极落实省部会商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科技援青工作
青海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支持,科技创新更需要国家支持。今年全国科技工作会上,科技部部长万刚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开展科技援青工作,并将其提升到与科技援疆援藏的同等高度。我们计划通过省部会商机制,建立国家支持、对口支援和促进产业转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新型科技援青工作模式。
(二)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
一是大力推进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制定出台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引领和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二是全力推进“青海国家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和“高原特色生物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强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支持成立的青海国科创业基金的基础上,争取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成立“藏羚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通过科技金融资本的有效介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移,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由单一的资源驱动转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三)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已联合下发文件,将青海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我省将以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加快示范省建设标准化指标体系设计,创建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网,不断探索适合我省区域特色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创新模式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提升我省偏远农牧区医疗、科技、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突破。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