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主线,以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为动力,以推进省属科研院所集团化改革为突破,抢抓机遇、大胆创新,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成功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研究制定《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金融链,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一)实施企业联合重大专项
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围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与延长集团、陕煤集团、有色集团等省属骨干企业联合,建立捆绑式专项资金,采取“企业提需求、政府征方案、财政撬资金、招标组团队、联合攻难题”的方式,实施政企合作重大项目。2013年共实施企业联合重大专项22项,安排财政资金1.34亿元,引导企业投入14.7亿元。集中攻克我省主导产业链和关键技术群中的难题,支持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推动我省资源主导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
研究制定重大科技成果中试专项实施方案,努力破解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瓶颈。建立了科技金融超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开通了全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400科技企业融资热线,先后为5家科技型企业争取贷款2000万元。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到位资金1亿元,首只子基金的设立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33.31亿元,增长59.28%,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三)实施量化考核和奖惩制度
制定出台了《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对年度研发投入超过规定标准的被考核企业,按其实际发生额的2%,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对年度研发投入低于最低标准的被考核企业,按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予以提取,缴入专户,作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经费。2013年奖励18家企业1000万元。联合国税、地税部门出台了《陕西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管理操作指南》。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设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
二、破解“三分”难题,不断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针对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隔”的陕西现象,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先行先试,着力促进省、市、高新区三级联动,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共赢,财政、金融、市场有效对接,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人才合理流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打造科技资源统筹平台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运行一年来,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大型仪器协作网成员单位达到289家,开放共享设备6036台套、总价值33.13亿元;科技文献总量超过1亿条。成功举办了东西部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转让合作促进大会,完成意向签约8.1亿元。2013年6月1日,李源潮副主席到统筹中心考察,对中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1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统筹中心在促进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西安科技大市场运行良好,科技资源统筹宝鸡分中心挂牌运营,咸阳、延安分中心也在积极筹组之中。
(二)发挥高新区等科技园区的集成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行动”,重点推进西安、宝鸡、杨凌高新区(示范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渭南、咸阳、榆林等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加大对安康高新区的指导支持,积极推动汉中、延安建设省级高新区。6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省级高新区全年营业收入预计过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在我省能源资源类产业增长放慢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三)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
深入实施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促进协同创新。新增创新团队32个,创新团队总数达到92个,支持研发经费9200万元,吸引相关单位配套资金近2亿元。继续实施青年科技新星计划,培育青年人才,积蓄发展后劲。新认定科技新星100名,科技新星总数达到240名,支持专项科研资金2400万元。选派400名首席农艺师进驻4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重要环节,示范推广400项实用技术,惠及400个行政村。选派100名科技人员赴中小企业担任“首席工程师”。首席工程师、农艺师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科技人员在国有单位和民营企业之间无法有效流动的障碍,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
三、推进院所体制改革,整合成立省属院所集团公司
在总结我省技术开发类院所转制10多年来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发展中遇到的规模偏小、各自为战、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行业领军企业缺乏等问题,对省属科研院所进行整合优化,组建两个集团,努力将集团打造成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一)全力支持央属院所改革发展
根据省政府与中国电科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支持中国电科第二十、第三十九研究所与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安排专项经费1148万元,支持中国电科西安信息产业园建设基于北斗的通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依托,联合西北兵工局、北方光电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3、204、212研究所等优势资源,筹组西北兵器工业民用技术研究院。支持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央属院所联合地方政府,承担地方重大专项。
(二)对12家省属转制科研院所进行重组
组建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所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孵化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打造上市平台,培育有前景的科研院所或产业公司上市。开拓市场领域,积极利用集团优势,通过整合、收购等手段整合外部资源,促进集团健康快速成长。力争到2020年,集团收入过百亿元。
(三)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组建陕西省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促进“科技与市场、资本、资源三结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抢占稀有金属新材料细分行业的龙头地位,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为我国抢占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全国知名、行业领军的大型科技型企业集团。
四、下一步思路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抓手,深入实施“四工程一计划”,努力将陕西建设成为创新引领、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西部创新高地。
——实施园区基地创新发展和创新型市县建设工程,调整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根据产业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支持一批产业聚集能力强、孵化服务水平高、共享开放程度广的科技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以及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的发展壮大,加强科技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开展创新型县区建设工作。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赋予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新内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医药等支柱产业领域,编制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路线图,明确各产业链重点研发的领域和技术需求。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聚集创新要素,推进企业进入产业链中高端。
——实施优化创新政策计划,营造科技企业融资良好环境。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增加拨改投、拨改补等所占比例。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做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探索完善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支持方式,丰富科技贷款和债券类产品,支持科技支行快速发展。
——启动实施科技成果中试专项,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制定出台科技成果中试专项实施方案。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实施一批重大成果中试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在省内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中试团队和基地建设。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