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重庆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013年,重庆市科技工作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总牵引,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 “13752”科技工作框架体系为基础,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着力实施“151”科技重大专项和“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并进,创新驱动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2013年,笔记本电脑、离岸数据开发处理、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初见雏形;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创新型企业303家,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接近700家;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10个、重点新产品586个(国家级13个),一批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脱颖而出,“数控一代”产品在齿轮行业推广应用1884台,5MW风电齿轮箱拿到进入欧洲市场的“绿卡”;自主研制的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国内首份海上风电机组认证证书;搭载弱混动力系统销量超过两万台(套)。重点谋划布局企业研发基地,依托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截止目前,全市布局企业建设的市级以上研发基地达到227个。启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大平台建设,建成核心数据库,入库企业达到5000多家,实现对全市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全覆盖。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兼顾“今天”、“明天”、“后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分类指导与管理,形成“13752”科技工作总体框架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指标、水平指标、能力指标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体系,启动实施以部门协作、区县和园区联动、产学研结合、国内外科技合作为主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开展项目管理机制创新试点,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库入库新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理论机理需求1952个,集成示范项目立项实施经济效益评审、技术评审以及经费预算评审三步评审模式。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将财政科技经费的50%投向“151”科技重大专项、“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和重大新产品产业化,35%投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前瞻性新产品开发。加强预算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审计工作,2013年中期检查限期整改项目17个、暂缓拨款项目9个,涉及经费1646万元。探索科技系统分级预算、初步预算与执行预算的新模式,预算执行率、科技发展资金预算执行率、科技计划项目预算执行率均超过90%,达历史同期最高。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增设企业技术创新奖类别。
三是整合资源向创新聚集,着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支撑示范工程。启动实施科技金融、机器人、智能终端、汽车、农村信息化、全息交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等7个“151” 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实现机器人等5个产业年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科技金融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万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已新组建引导基金子基金3支、8亿元,新增投资项目21个、5.05亿元,为171户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贷款10亿元,引进培育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10家,新开发的6款车型在第65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全球首发,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2家,组织135家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8997万元,为138家企业鉴定研发费税前扣除项目77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1925家、新毕业189家。推进以区县、产业和民生、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建立需求结合评审、整体方案制定、项目公开遴选“三步走”立项程序,项目组织方、技术综合方和集成实施方“三方”协同创新机制,分步立项、分类管理、分级预算的管理模式。已实施的45个示范工程涵盖了电子信息、汽车、光电、材料、生物医药、生态与农业等领域,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8个,市级以上研发基地达到325个,新增“973”首席科学家等领军人才20名、市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0名,申请专利2089项,制、修订技术标准477项,转化科技成果789项,累计新增销售收入约120亿元,受惠人群近300万人。
二、2014年度重庆市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考虑及设想
2014年,重庆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任务,从服务五大功能区建设和培育重点产业着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全市R&D经费投入增长20%,占GDP比重达到1.7%,达标新产品开发增长20%以上,科技型企业增加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重大新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
一是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定位,建立和完善部门协同、市区县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财政性科技资金配置方式,健全科技资金监管体系。坚持需求导向优化科技计划,共建管理平台、共享管理信息。推进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励改革,推动形成市场评价、专业机构评价和政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加大科技奖励经济效益评价权重,增强科技奖励对科技成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建立五类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评审标准和办法。加速知识产权市场化进程,释放知识产权制度活力。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创新领域,促进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
二是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战略性新产品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试点。积极推进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制定政策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科技基础数据库、技术创新网络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我市科技人才工作体系,大力培育、引进国家和市级科技领军人才。启动科技人才互动试点,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围绕新产品开发开展科技人才互派交流。健全完善“重庆市科技人才库”,促进全市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信息化。合理布局研发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国家级研发基地。
四是加快推进产业和民生创新发展。切实抓好“151”科技重大专项,深入推进“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围绕10大产业集群开展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风电装备等领域的新产品研发能力。
五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参股组建3-4支创投基金,深入开展天使投资业务。扩大担保规模,创新担保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资金需求。继续开展科技型小微企业专项工作,研究制定科技金融普惠政策,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鼓励金融资本向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
六是加快推进科技对内对外开放。以组织中国重庆高交会暨国际军博会为抓手,支持我市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十一大军工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国内大型企业和知名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依托世界知名大学、著名研发机构、500强企业,搭建合作创新平台,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渠道全面推进、多形式相互促进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