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加速科技创新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和小康提速。近年来,全省科技战线围绕加快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升级,着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以协同创新体为主的新的创新模式初步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42.52亿元,同比增长12.1%,主营业务收入7833.25亿元,同比增长16.5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6.4%,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将超2012年的万亿元水平。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发展中的强大动力作用初步显现。
一、高位推动,凝聚科技协同创新“合力”
聚集多方力量、优化创新环境是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组建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协同创新体,实现产业、企业、平台、团队、项目、基地一体化和政府、市场、政策、金融、资本、社会投入一体化,最终实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战略思路。2013年,还成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五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十九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单位。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形成了全省共同推进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是以政策为先导推进协同创新。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大力推
进科技协同创新部门分工的通知》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升级的实施方案及任务分工》,通过任务分解、协同合作,强化部门责任。出台了《关于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产业发展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颁布实施了《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二是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推进协同创新。2013年,我省启动协同创新计划,设立协同创新引导资金。启动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大项目和研发引导资金重大项目,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其他各类计划、项目、平台、团队、基地等也向协同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三是汇集多方力量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必须要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以大科技大产业大协同大市场的理念建立一种新的创新体系。为此,省政府对科技协同创新和创新升级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工作任务涉及48个部门,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创新合力。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了省、市、县协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规划引导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统计考核体系以及开放合作体系,建立了工作协同机制。还通过开放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与部委、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中央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部省会商、协同创新机制。
二、创新机制,建立协同创新体新模式
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加快创新升级,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我省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建立协同创新体。协同创新体是以大科技大产业大协同大市场的理念,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按照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以龙头及关联企业为载体,吸引境内外各类研发资源和生产力要素,按市场机制运行,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实体。我省已安排1亿元协同创新引导资金,第一批5家协同创新体于2013年12月正式组建。协同创新体是我省在科技管理体制上的大胆创新。
一是资金管理模式创新。协同创新体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资金采取溢价回收、滚动支持进行管理,由牵头公司为协同创新体财政扶持资金到期返还提供担保承诺。
二是运行管理模式创新。协同创新体组建既可以是公司化运行的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单位,也可以由企业牵头组建人、财、物相对独立的非法人机构,拟派监事入驻每家协同创新体,项目与资金实现联调联审,动态监管,实行第三方监管制度和管理专员制度。
三是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协同创新体各利益主体共享仪器设备、人才团队、创新成果,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由协同创新体按股权比例分配共享,形成利益共享紧密结合的实体,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四是风险共担机制创新。协同创新体变一家企业的风险为各关联企业共担,使创新成果真正快速实现产业化。
三、集聚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升级
按照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延长产业链规划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系统部署、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1. 集中各类科技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加大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3年,我省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43个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启动实施了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引导专项计划第一批62个重点项目,安排引导资金2600万。二是加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今年我省实施了8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大项目,下达引导资金6.62亿元,拉动项目投资172亿元。安排财政资金5000万元,启动了光伏产品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安排省财政资金5000万元,以投资入股的方式组建了江西直升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全省正式投入运营的孵化器1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建有省重点实验室9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个。四是加速创新型企业培育。全省共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07家。其中,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3家。
2. 建立协同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拓展省外及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渠道全面推进、多形式互相促进,“引技、引智、引资”三位一体的科技对外合作新格局,提高了我省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一是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二是争取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培养创新人才团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三是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相互促进,搭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四是深化省院(校)科技合作,拓展新的合作渠道。
3.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政策服务环境建设。一是出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培育的政策。加大对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帮扶指导,制定“宽进严管”政策。对外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我省设立的生产同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全资子公司,备案后即核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二是深入推进科技入园。围绕科技机构、政策、项目、人才、服务、金融和知识产权七入园,通过全省12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入驻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比上年增长逾九成。三是探索建立网上成果对接渠道。2013年先后两次举办了“电子信息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网上在线成果对接会。对接会共征集到省内外可转化科技成果1008项,有效技术需求820项,实现技术对接1686次,达成意向244次,进一步促进了院校成果向企业转移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在科技金融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为江西发展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