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巨人发展战略助推天津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2013年地方科技工作巡礼(天津)
日期:
2014年01月23日 10:10
来源:天津市科委
不断提升政府宏观统筹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是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长、副市长组成的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天津市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全市科技“小巨人”工作大会,极大振奋了企业家做优做强做大企业的信心。二是建立了部门联席、市区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天津市科委与16个区县政府签署了委区共建的协议与责任状,有效协调、衔接、整合各部门和各地方的创新资源。三是建立干部帮扶、政策聚焦的资源整合机制。围绕领军企业培育,市科委会同区县主要领导深入212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进行调研与帮扶,推进“一企一策”工作。自2010年以来,全市7000多名干部共帮扶近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13年,天津围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十条”政策出台了23个实施办法和细则,有效推动政策落地。据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在线统计,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4.8万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0%以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加快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等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不断完善、创新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的体制机制。借重首都资源,加快部市会商、院市合作、滨海新区国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等的建设,2013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33亿元,同比增长65%。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区县分中心等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依托科技型企业部署实施了新一批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实施了8批160项,开发出新产品893项,授权发明专利318项,销售收入达到606.09亿元。聚集国家级院所产业化基地、科研机构21家。推动风力发电、信息安全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现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9家。三是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抓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天地伟业、瑞普生物等一批技术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形成2大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迅速做大,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增速达到30%;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增速全国第一。目前,全市7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85%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均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
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体制机制,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一是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模式。财政资金向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倾斜。启动3D打印、大数据、抗癌、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小巨人领军企业“一企一策”,给予每家企业数百万元的财政支持。给予认定的杀手锏产品100万元支持,推动企业开拓市场。二是更加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了230名科技小巨人企业家赴深圳考察。开展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累计入选305名天津市“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人才,成立了4个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和新型企业家俱乐部,开通“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网络平台。将提升企业家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领域。全市认定18个科技金融平台和金融超市,全年完成对接、培训等服务活动300多场次,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9000家,帮助企业获得融资123亿元,落实打包贷款400余项。2013年共有556家科技企业获得政策性周转资金贷款支持,贷款金额27.45亿元,获支持企业较上年增长60%。截至2013年三季度,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122.73亿元,创历史新高。四是积极推动企业海外资源引进与企业并购,直接新引进国外技术55项,推动24家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或合资合作。五是促进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有1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66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向企业开放共享。2013年1—8月,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8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8%,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43.91%,分别高于规模以上企业4.2、23.1和58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协同创新
一是探索创新载体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了22家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孵化转化载体。组织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中心联盟等一批协同创新组织,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深化合作,扩大行业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全国首家国家863家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在天津启动运行。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等国家创新大平台运行良好。全面启动中德医药经济和生物技术科技园、军事医学科学院天津滨海新区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园区等国家创新大平台建设。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2013年新增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市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90余家,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超万家,有力支撑了全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2013年,天津市科委全力推进科技小巨人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初步实现“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成为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推动天津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不断提升政府宏观统筹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是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长、副市长组成的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天津市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全市科技“小巨人”工作大会,极大振奋了企业家做优做强做大企业的信心。二是建立了部门联席、市区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天津市科委与16个区县政府签署了委区共建的协议与责任状,有效协调、衔接、整合各部门和各地方的创新资源。三是建立干部帮扶、政策聚焦的资源整合机制。围绕领军企业培育,市科委会同区县主要领导深入212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进行调研与帮扶,推进“一企一策”工作。自2010年以来,全市7000多名干部共帮扶近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13年,天津围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十条”政策出台了23个实施办法和细则,有效推动政策落地。据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在线统计,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4.8万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0%以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加快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等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不断完善、创新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的体制机制。借重首都资源,加快部市会商、院市合作、滨海新区国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等的建设,2013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33亿元,同比增长65%。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区县分中心等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依托科技型企业部署实施了新一批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实施了8批160项,开发出新产品893项,授权发明专利318项,销售收入达到606.09亿元。聚集国家级院所产业化基地、科研机构21家。推动风力发电、信息安全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现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9家。三是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抓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天地伟业、瑞普生物等一批技术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形成2大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迅速做大,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增速达到30%;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增速全国第一。目前,全市7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85%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均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
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体制机制,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一是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模式。财政资金向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倾斜。启动3D打印、大数据、抗癌、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小巨人领军企业“一企一策”,给予每家企业数百万元的财政支持。给予认定的杀手锏产品100万元支持,推动企业开拓市场。二是更加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了230名科技小巨人企业家赴深圳考察。开展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累计入选305名天津市“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人才,成立了4个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和新型企业家俱乐部,开通“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网络平台。将提升企业家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领域。全市认定18个科技金融平台和金融超市,全年完成对接、培训等服务活动300多场次,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9000家,帮助企业获得融资123亿元,落实打包贷款400余项。2013年共有556家科技企业获得政策性周转资金贷款支持,贷款金额27.45亿元,获支持企业较上年增长60%。截至2013年三季度,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122.73亿元,创历史新高。四是积极推动企业海外资源引进与企业并购,直接新引进国外技术55项,推动24家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或合资合作。五是促进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有1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66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向企业开放共享。2013年1—8月,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8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8%,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43.91%,分别高于规模以上企业4.2、23.1和58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协同创新
一是探索创新载体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了22家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孵化转化载体。组织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中心联盟等一批协同创新组织,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深化合作,扩大行业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全国首家国家863家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在天津启动运行。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等国家创新大平台运行良好。全面启动中德医药经济和生物技术科技园、军事医学科学院天津滨海新区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园区等国家创新大平台建设。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2013年新增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市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90余家,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超万家,有力支撑了全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