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2013年各地科技工作巡礼(河南)
日期:
2014年03月04日 10:30
来源:河南省科技厅
一、突出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
河南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结合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启动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1项(25个课题),项目总投入62.07亿元,研发投入8.56亿元,有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9项,总投资27.11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77亿元。三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出杂交小麦“杂优一号”,较常规小麦品种产量亩增10%以上;组织实施“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万亩项目区平均亩产达670公斤,增加稻谷总产量超过1亿斤;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效明显,小麦辐射区平均亩产454.5公斤,玉米辐射区平均亩产416.7公斤,分别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12.8%、1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绩丰硕,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6个;新建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四是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产业集聚区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出台《支持服务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从10个方面为实验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立“直通车”制度,加大服务支持力度。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协调组织,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启动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新建8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依托联盟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产业创新体系规划。加大对联盟的支持力度,依托联盟实施5项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投入达2.21亿元,项目总投入10.23亿元,预计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32.76亿元。二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8家,12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强对高新区内企业的支持。会同招商银行郑州分行对河南省内国家级高新区内企业进行名单制营销,授信金额达99亿元。
三、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加快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
河南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吸引、集成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增强承接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运用的能力。一是加强与中央部门以及北京市的战略合作。同北京市科委签订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共建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成功举办“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北京对接活动”,吸引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等先进技术成果在河南省转移转化,签约金额32亿元。加大与中关村的合作力度,共同在南阳市、焦作市建立了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二是组织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工程。通过合作,引进了一批高端技术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以我为主的创新优势。如,河南省与欧盟认证组织机构合作,在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建立河南省产品研发、质量认证代理机构,为河南省及国内货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认证服务;与以色列共建以色列科技城、河南中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中以科技投资管理中心。郑州机械院与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等合作成立了郑州高端装备与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批企业通过收购并购国外优质企业,进而设立研发机构和掌握核心技术,有效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中铁隧道成功收购德国维尔特硬岩掘进机知识产权,一举成为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
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一是深入落实河南省政府与招商银行支持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招商银行合作,确定3家“千鹰展翼”专业支行,建立“千鹰展翼企业库”,已筛选入库企业196家,授信额度近30亿元。二是同中国银行合作,发起设立“风险互助金池”,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引导资金,中国银行为入池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放大10倍。三是发展和壮大科技创业投资。与美国VC(风险)创业投资联盟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四是落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相关政策,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优惠额约23亿元,落实加计扣除额10.4亿元,均比2012年大幅提高。
2013年,河南省紧紧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突出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
河南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结合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启动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1项(25个课题),项目总投入62.07亿元,研发投入8.56亿元,有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9项,总投资27.11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77亿元。三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出杂交小麦“杂优一号”,较常规小麦品种产量亩增10%以上;组织实施“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万亩项目区平均亩产达670公斤,增加稻谷总产量超过1亿斤;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效明显,小麦辐射区平均亩产454.5公斤,玉米辐射区平均亩产416.7公斤,分别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12.8%、1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绩丰硕,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6个;新建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四是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产业集聚区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出台《支持服务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从10个方面为实验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立“直通车”制度,加大服务支持力度。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协调组织,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启动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新建8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依托联盟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产业创新体系规划。加大对联盟的支持力度,依托联盟实施5项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投入达2.21亿元,项目总投入10.23亿元,预计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32.76亿元。二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8家,12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强对高新区内企业的支持。会同招商银行郑州分行对河南省内国家级高新区内企业进行名单制营销,授信金额达99亿元。
三、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加快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
河南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吸引、集成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增强承接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运用的能力。一是加强与中央部门以及北京市的战略合作。同北京市科委签订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共建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成功举办“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北京对接活动”,吸引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等先进技术成果在河南省转移转化,签约金额32亿元。加大与中关村的合作力度,共同在南阳市、焦作市建立了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二是组织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工程。通过合作,引进了一批高端技术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以我为主的创新优势。如,河南省与欧盟认证组织机构合作,在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建立河南省产品研发、质量认证代理机构,为河南省及国内货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认证服务;与以色列共建以色列科技城、河南中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中以科技投资管理中心。郑州机械院与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等合作成立了郑州高端装备与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批企业通过收购并购国外优质企业,进而设立研发机构和掌握核心技术,有效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中铁隧道成功收购德国维尔特硬岩掘进机知识产权,一举成为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
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一是深入落实河南省政府与招商银行支持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招商银行合作,确定3家“千鹰展翼”专业支行,建立“千鹰展翼企业库”,已筛选入库企业196家,授信额度近30亿元。二是同中国银行合作,发起设立“风险互助金池”,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引导资金,中国银行为入池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放大10倍。三是发展和壮大科技创业投资。与美国VC(风险)创业投资联盟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四是落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相关政策,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优惠额约23亿元,落实加计扣除额10.4亿元,均比2012年大幅提高。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