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哈尔滨:拓思路 抓重点 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2:09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3年,哈尔滨市科技工作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按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立市、产业强市、产业兴市之路”的要求部署,今年以来,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云计算、机器人装备、蓝宝石-LED、汽车、铝合金加工、电力设备、石墨、中药、医疗器械、污水处理以及水稻、大豆等12个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中,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链,并在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上组织实施了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中行业影响大、应用面宽的超超临界褐煤锅炉、酸轧联合机组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针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第三代核电产品,实现替代进口,为我国CAP1400核电机组示范项目进行了配套,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创新引领区县发展取得新成效。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按照全市区、县(市)重点产业布局规划,在八区十县(市)组织实施了区、县(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建立了市、区县(市)共同支持的协同机制,加快培育壮大了区域优势特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非农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强化区县(市)科技进步考核,通过对“科技投入情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和“知识产权工作”等方面的考核,进一步加强了区、县(市)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开展创新型区、县(市)试点工作,打造了7个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区、县(市)。创新科技扶贫工作,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实现了以点带面、以项目撬动产业、以副业向主业升级转型的目的。
  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哈尔滨市科技资源禀赋,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把我市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2013年确定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年”,着力打造了市校(所)科技合作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等6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程服务,努力实现科技要素与市场要素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市校(所)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重点在建立共同投入机制、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集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326项,其中,已有1237项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转化。与浙大、中科院、大连理工、复旦等埠外著名大学大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对俄科技合作进入新阶段。以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对俄合作,不断拓宽合作渠道,不断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国际科技合作的体系。为充分发挥和释放“哈科会”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一品多牌”的“哈科会”新模式,开展了远东科技日等国际学术交流、技术交易、研发和产业化合作,促进了区域科技资源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哈科会”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效果显著,目前已有128个项目进入中试及产业化阶段。对俄科技合作实现战略升级,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已成为实现我市对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重要支撑,对俄科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具有较高水平和广阔市场前景的近20项合作项目开始启动。以我市13个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和基地为主体的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的专业特色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国家对俄科技合作联盟信息平台”等6个服务平台集聚科技城新城,大大提高了面向社会提供渠道拓展、信息整合、技术咨询评估、法律及中介、投融资渠道建设等全方位服务的整体效能。
  2014年,科技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
  围绕发挥市场导向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化科技计划立项改革,在立项原则上,实现由以单个企业技术需求为重点向以重点产业技术需求为重点,并以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为载体的转变;在资金安排上,实现由面面俱到的分散式分配方式向以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焦点的集中式分配新模式的转变。通过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链,并在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上安排一批重点攻关计划,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把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作为科技攻关计划立项的前置条件;对研发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长幅度的企业,建立以项目代奖励的立项新机制,形成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
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的同时,采取前期支持或后期配套等方式,重点引导支持企业独立或牵头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承担国家、省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培育工程”,使专利工作与产业培育紧密融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与自主创新能力同步提升。
  围绕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健全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积极发挥哈尔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的作用,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培育多层次技术市场,完善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加大扶持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为重点,鼓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不断提高技术交易质量,加快技术市场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回归。
  围绕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重点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创新科技专项资金的分配机制,不断加大有偿使用的比重。通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动态补充制度,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能力和对社会各类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设立种子资金,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投资能力;通过组建承诺式股权投资基金和建立科技风险投资补偿机制,吸引境内外投融资机构投资我市科技企业;通过与银行、担保和投资等投融资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搭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围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和完善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机制。以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和管理模式为突破口,加快由职能向功能的转变,形成在重点产业上设计项目,在人才专项上预研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选择项目,在重大科技攻关上安排项目,在突出贡献上奖励项目,在“瞪羚”企业中投资项目的项目生成新机制,并建立以绩效为目标的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流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