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沈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2:24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3年,沈阳市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密围绕全市重点工作,有效集聚创新资源,扎实落实创新任务,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科技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为推动沈阳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沈阳老工业基础全面振兴和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创新工作进展和成效
    着力凝聚创新合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完善科技计划、加大科技投入、强化风险投资等,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在基础学科、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动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为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提供环境和条件,促进双方科技成果转化和全市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2013年全市科技进步奖励授奖项目达201项,其中,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6项科技成果获辽宁省首批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占全省10个获奖项目的60%。同时,代表知识创新数量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不断提高,创新后劲十足。截至11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6258件,比2012年全年增长了17.74%。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助推产业基地发展。我市积极参与国家创新战略实施,重点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IC专项取得多项突破,首台国产12英寸PECVD设备在中芯国际完成在线测试并达标;“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完成全部8种产品生产;“IC设备关键零部件集成制造技术与加工平台”项目通过全球最大集成电路设备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SSQA体系评审,成为正式供应商。高档数控机床专项“带AB轴的高速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5项课题通过验收。国产R0110重型燃气轮机在中海油深圳电力有限公司通过168小时带负荷运行考核;中低热值R0110燃机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制造和整机装配工作,实现厂内全转速空负荷试车,并完成第三方验证调试试车。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形成的产业基地和新兴产业也初具规模,全国惟一的国家级IC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3年IC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资源集聚。通过计划引导、政策扶植,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目前,市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1家、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7家。围绕IC装备、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组建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家,以企业为主体,吸引了56所国家重点高校、36家科研机构和440家企业参与创建,汇集了2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42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创新资源,在IC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形成了我市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深入开展工业科技特派员进企业活动,推动全市产学研深度融合,累计向48家企业派出11批313人次科技专家。2013年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百次,引进、改进技术28项,开发新产品7个,申报国家专利12项,累计新增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市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日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全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重点支持“一区多园”及25个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大对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通过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平台建设等项目支持,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牵动力度强的重点项目,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一区多园”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76家,高校20家,科研院所45家,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平台25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2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IC装备、特种机床、移动通信及光电信息3家基地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不断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年度科技计划中,专门设立了公共服务平台专项,加大对其投入力度,建设了面向区域产业发展、行业技术进步、科技自身发展需求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277个,已成为助推我市自主创新的强力引擎。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创新氛围日益深厚。我市相继出台了《沈阳市科技进步条例》、《沈阳市专利促进条例》、《沈阳市科技奖励办法》等,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法规保障。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对未来5年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在加强基地建设、加快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建设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基地的支持,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方面,深入实施“凤来雁归”人才引育工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和海外研发团队引进专项资金规模稳定增长,人才环境不断改善。
    二、2014年全市创新驱动改革重点任务
    201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及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及科技计划在引领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创新模式,改进方式,大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五项工程”,做到科技管理改革与科技创新发展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一是实施转型升级助力工程。大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计划项目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全链条策划,推行竞争性选择确定项目及承担单位,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多种有条件使用科技资金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围绕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一批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效益的关键项目和大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牵动力。
    二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提升工程。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整合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支持一批由企业主导、高校、院所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企业、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转化应用或接产转产科技成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技术研发机构。
    三是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发挥重点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密切跟踪项目进展,根据市场需求强化技术创新,完善研发、检测、孵化、培训、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体系,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围绕全市25个产业集群和“一区多园”发展需求,推进资源有效整合,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服务质量优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强化特色、加速集聚,进一步凸显园区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四是实施科技成果惠民工程。采取技术突破升级和产业带动策略,支持重点农业行业龙头企业技术突破;开展优势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基层农技服务和培训,发挥科技特派员、青年农民上大学等科技服务载体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开展临床诊疗关键和实用技术研究,推进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究和新品种产业化及资源与生态环境、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强食品、生产、社会等方面的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五是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提高专利申请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的支持力度,培育知识产权支撑服务体系。探索民营科技创业园知识商品化、终生受益的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加强科技开放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市企业、科研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制定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细则,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探索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