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大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2:59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3年,大连市全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创新资源,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均实现快速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201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积极抢占产业研发制高点。市政府设立了创新驱动重大专项资金,出台了《大连市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管理办法》。组建了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重大技术装备、智慧城市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与医药、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和农业现代化等10个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以创新联盟为载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梳理出31个技术创新链、107项关键技术创新点。甲醇制烯烃技术、超大幅面激光3D打印技术、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大飞机部件数字化对接智能装配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化或产业化。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同比增长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3件,超过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的2倍,我市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二)聚焦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制定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和扶持政策,按照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分类支持。设立小微科技企业扶持资金,启动科技创业导师“1162”工程(聘请100名创业导师,培育10个创业导师活动示范基地,开展6项科技创业导师特色活动,打造2个科技创业导师服务品牌),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孵化器达到4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3家,孵化总面积16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一重加氢、重工•起重等国有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加快转型升级,科德数控、伊科能源、智云自动化等一批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6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值占全省的40%。
  (三)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科技支撑城市功能提升
  编制了《大连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实施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智慧产业推进计划和智慧城市应用示范计划。由全市智慧产业骨干企业、在连高校院所、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单位等60余家单位联合组建了智慧城市协同创新联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依托相关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的40余个研发团队的科研力量,组建大连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选择感知与传输、数据存储与处理、应用与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等10个重点方向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和技术标准。
  (四)制定落实科技政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等方面提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新修订的《大连市科技进步条例》于2013年8月1日正式施行,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条例》明确提出:各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应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5%以上,区(市)县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经费支出应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完善了科技联络员制度,建立了科技政策微信服务平台,推进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2012 年度全市企业实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
  二、2014年工作思路及重点任务
  2014年,大连市科技工作将立足于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全力推进创新体系和创业体系建设,通过贯彻“大科技、大服务、大协同”三大理念,实施“人才先行、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国际视野”四大战略,着力开创四轮驱动全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一)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创新人才汇集高地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设立科技新星和创新团队专项资金,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依托全市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培养和引进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骨干500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200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00人。建立大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数据库,对纳入数据库的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进行跟踪服务和差异化支持。建立覆盖全市重点工业门类和创新方向的行业科技专家库,随时为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生产以及科技政策、规划制定等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
  (二)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打造高端产业辐射源和集聚区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和行业领军创新型企业,在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基础上,选择重点领域,瞄准高端原创技术,建设原始创新基地。加强协同创新基地建设,面向前瞻性和行业共性技术问题,探索有效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形成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企业与在连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重点培育和支持100家有人才、有团队、有资源、有效率、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基地。以高新园区和生态科技创新城等为重点,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升级版。
  (三)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抓紧推进《大连市专利促进条例》的制定工作。修订《大连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提高发明专利特别是国际专利授权资助标准。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5%以上。设立专利创造与转化专项基金,实施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项目,引导和支持在连高校院所更多的科技项目和成果落户本市。
  (四)扩大科技开放和合作交流,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创新发展
  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一批从事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参股并购、联合研发、专利交叉许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在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基础上,专项开展与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吸引国外著名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来连设立高层次研发机构。
  (五)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为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推广,到产业化创新链上的各个关键节点,加大创新服务力度。加强国家级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和虚拟孵化网络建设,通过技术咨询、专家指导、管理咨询、金融支持、专业代理等各种形式,为在孵企业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为创业型小微科技企业扮演好“助产士”和“全程保姆”双重角色。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设集科技金融、技术研发与转让、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招商服务等于一体的功能完备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大平台——“大连科技指南针”,使之成为我市综合科技工作及科研人员的导引器和服务员。
  (六)努力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加强科技管理中的过程管理,从“点式研发”逐渐拓展到整个“创新链突破”,在管理的手段上,从注重单一的项目向项目、基地、人才并举转变,在资源配置上,从单一的资金支持向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转变。加快推进《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用好用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政策,营造“以人为本”和“自激励效应”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强与银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沟通协作,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