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了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四川作为西部科技大省和经济大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面向未来长远发展进行战略谋划,确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体战略。一年多来,全省上下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推进合力正在凝结,实施成效初步显现。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256亿元,全年有望超万亿。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2013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在科技部的指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着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川企业创新意识总体上还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足10%建有研发机构。我们制定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专项工作推进方案》,从增加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等8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开展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示范。出台管理办法、制定建设标准、剖析创新经验、开展示范推广。首批遴选了华为数字、泸州老窖等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20强。二是在企业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强化政府引导,依托企业新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30余家。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契机,培育创新型企业1400余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6家),正在成为四川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
(二)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四川作为欠发达省份,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我们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500多个,累计实现产值超过3000亿元。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省级高新区认定管理办法,新建攀枝花等3家省级高新区。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期增长28.8%。三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69个,预计带动实现产值3300亿元以上。继续在五粮液、攀钢、长虹等企业,实施高改传重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抢占高端市场。
(三)开展区域创新发展示范,支撑四川多点多极格局
四川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成都“一枝独秀”。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战略,我们选择优势区域开展创新示范,打造新的创新发展极。一是推进首位城市(成都)领先发展。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吸引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入驻。与新加坡合作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二是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按照科技城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精神,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建设的空气动力新城等3个新城,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科技城博览会正在形成品牌。三是着力次级区域创新发展。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已获批复。川南经济区大力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四)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川作为科技资源大省,创新能力分布不平衡,高校院所强、企业弱。我们致力于强化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科技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一是积极探索科研院所服务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围绕轨道交通、钒钛、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由企业牵头、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建立了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今年新增钒钛、泡菜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移动通信、北斗卫星导航等一批省级联盟探索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推进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动员部署全省科研单位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需求开展研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二、几点经验和体会
我们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年有余,取得一些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我们体会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做到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推进。
第一,党委政府重视是做好创新驱动顶层设计的根本保障。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设计。组织力量开展专题研究,省委常委会听取专题汇报。形成《四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准确把握发展特征、深入分析战略需求、明确提出战略思路、高度凝练战略任务、细化落实战略举措。印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固化顶层设计、进行战略部署、形成社会共识、凝聚各方力量。
第二,结合地方实际是推进创新驱动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顶层设计体现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但关键还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抓落实。我们认真分析四川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主体培育、区域创新发展示范、产业创新牵引升级等推进措施。依托部省市联动机制抓好绵阳科技城建设,依托成都市辐射带动周边8大城市协同创新,加强川南经济区4大城市优势创新资源共享,以高端切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引导川西北生态功能区创新发展,在14个市、30个县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县建设,形成全省各地既各具特色,又统筹推进的创新发展格局,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强化整合协同是推进创新驱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创新。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企业、高校、院所等各创新主体之间,科技、管理、文化等各领域之间,财政资金、税务政策、社会资本等创新投入之间的力量整合,协同推进。比如在创新型企业培育方面,科技、经信、发改等部门联合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财政、国税、地税采取综合配套的支持、补助措施,国资、人力资源部门从人才引进激励方面给予支持,环保部门也积极加入,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政策合力。在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方面,20多个部门合力打造7大类转化平台,共同推进15个重大专项,显现了整合的优势和协同的力量。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明年是改革创新年。四川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创造和实现产业化的协同推进。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全面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力争60%的科研院所进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破科技资源行政区划界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增长极。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做到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和科研资金管理改革。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成都、绵阳、自贡、乐山等国家高新区发展。建设成都经济区、绵阳科技城、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科技创新增长极。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加强科技富农惠民,促进社会领域发展。实施科技惠民计划,重点抓好重大疾病防治、节能减排、灾害预警等。强化科技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畜育种攻关和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推进新一轮产业链示范项目。
四是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力争100人进入国家、省级科技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导和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落实人才政策。推动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完善吸引留住人才的薪金政策。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