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科技工作紧扣“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这一全省战略核心,突出提升自主创新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改革创新战略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3》显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9位。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全省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高起点谋划、高要求推进,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多次开展调研、进行部署。在科技部的指导下,起草制订了“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11月,试点工作方案获科技部批准启动实施。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主导产业,凝选实施了自主创新重大项目99项、科技攻关重大项目200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370项。合肥公共安全、蚌埠高分子材料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合肥、芜湖市入选国家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牵动下,世界吨位最大的拉深液压机、弧焊和下探式点焊机器人等一批重大成果不断涌现,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鑫晟光电8.5代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6.6%和23.4%。
三是强化企业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新增高企441家(总数达2018家)、高企培育企业417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13家,首批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805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12家、省级192家。支持企业新开发(重点)新产品525项、高新技术产品1658项。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孵化企业554家、毕业227家。
四是强化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新组建芜湖汽车产业研究院等5家新型产学研实体,产业技术研究院总数达20家。合肥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累计建设试验场所近9万平米,集聚研发人员1050余名,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15人。新增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家、重点培育联盟1家和省级试点联盟16家。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10余亿元,同比增长57%。
五是强化集聚整合,培育核心创新载体。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主体工程建成,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23个,孵化成立科技型企业23家。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开通运行,成果展示等6大功能平台投入使用。新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高新区2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个。新增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8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家。支持中电集团38所、蚌埠玻璃设计院等在国外建立一批联合实验室,合肥等市引进国外风投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器。
六是强化人才保障,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以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为牵引,人才激励政策为抓手,大力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全省新增高端人才13000余名,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11人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7人(团队)进入国家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3人入选省“百人计划”。新建院士工作站28家、柔性引进院士31人。培训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200余名,中高级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技术人才4000多名。
七是强化改革创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坚持项目跟着需求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合同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合同走,制定出台项目经费管理意见和绩效考核等办法,简化项目合同文本,推行权力下放、绩效评价,加大经费使用监管力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科研不端行为和管理失信行为数据库。改进科技奖和专利奖评审办法,规范评审流程。7项成果通过国家科技奖评审,中科大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项目实现安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零的突破。
八是强化政策落实,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进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累计229家企业列入试点、58家企业实施试点。加大科技政策落实力度,高企兑现上年度所得税减免、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收分别达到33.5亿元和23.96亿元。科技与金融结合不断深化,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成运行,140家企业进入开展托管、挂牌交易。风险创投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2个、投资额2.3亿元;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新增44家企业贷款融资3.1亿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省获发明专利授权3907件,同比增长41.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上年增加0.59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1个和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2个、试点县12个。
2014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部署,以建设创新安徽、推进转型发展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着力支撑产业提质提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
1. 抓产业创新,在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围绕主导产业部署创新链,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攻关项目,强化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开发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建立重点新产品后补助机制,支持新产品研发,力争全省新产品开发数、高新技术产品数较上年增长15%。三是加大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形成新的增长点。实施新能源汽车、“十城万盏”、文化科技融合等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政府采取投资参股、股权激励等方式,推动重大成果转化。
2. 抓企业创新,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取得新进展。一是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购买关键研发、检测设备依据研发绩效给予补助。二是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一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新增高新技术和创新型(试点)企业400家。三是加强孵化器建设,新孵化科技型企业500家、毕业200家以上。
3. 抓载体建设,在打造区域创新和改革平台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开展首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支持各地开展专项特色试点。二是深入推进合芜蚌重大政策试点,发挥好先行先试的龙头作用。三是引导开发园区围绕打造“千亿园区”,加快建设聚集人才、成果、企业的平台。四是继续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采取合同管理、绩效挂钩、滚动支持方式,支持建设一批新型产学研实体。
4. 抓开放共享,在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上取得新进展。一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收购、兼并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二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三是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功能。
5. 抓政策激励,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上取得新进展。加大创新政策宣传培训辅导力度,建立政策落实工作联系制度,抓好高企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落实。围绕激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出台实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聚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新的政策措施。
6. 抓管理转变,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进展。坚持“绩效是核心、评价是关键、设计科学化、考核社会化”,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四个转变”(变支持项目为支持实体、变实体申报评审为市场评价、变评价项目为评价绩效、变报绩效、评绩效为第三方评价、市场化考核绩效),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经费管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评价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改革。
7. 抓工作机制,在形成创新型省份建设合力上取得新进展。建立市县为推进主体,省直部门为协调服务主体的机制,完善社会化评价机制,健全省、市、县三个层面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价报告制度。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