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高新区:高擎创新大旗 支撑转型升级 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3:01
来源:科技部
一、发展产业,聚集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既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迅速聚集企业,大力发展产业,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依托。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创新主体。通过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机制,不断吸纳创新主体。年内引进了吉利汽车、上海世元、海航国际、中国联通、华润万家、航天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实现到位资金136.3亿元,增长26.97%。目前,园区在册企业2628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2家,过10亿元的企业25家,过50亿元的企业9家,百亿元的企业3家。
二是通过提升改造培育创新主体。针对宝鸡国有大中型企业密集、装备制造业实力相对雄厚的特点,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宝鸡高新区发展,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等存量优势转化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量优势,提升改造培育创新主体。宝石机械、宝鸡机床、陕汽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入驻宝鸡高新区,宝光股份、长岭纺电、石油钢管、宝钛集团、秦明电子等骨干企业对生产和研发基地进行了扩建增容、调整加大了R&D投入,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通过壮大优势产业做强创新主体。对钛及钛合金、石油钻采传输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变电、机床工具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实行"发展越快支持越多"的激励政策,在项目用地、财政支持、跟踪服务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大项目、外资项目和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实行重点保护制度,支持他们做大做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二、搭建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着力点,认真实施技术创新规划,积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打造创新孵化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各类孵化器6个,建成孵化场地12.1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451家,孵化项目38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48项。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各类技术中心35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
二是完善科技中介平台。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组织形式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人才交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企业策划、信息交流、资本运营、法律咨询、行业协会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三是建设投融资服务平台。围绕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社会投资为主体,以金融机构参与为补充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协调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科技创新基金,引进了10余家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先后为中小企业融资超过2亿元。与此同时,还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为企业融资搭建了绿色通道。
四是大力推动产学研用联合。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签订《产业发展与科技合作协议》,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在项目开发、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基金扶持产学研项目,积极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联合。其中3所高校在宝鸡高新区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实验室,2所高校在宝鸡高新区设立了分院。
三、优化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以创建优越的创业环境、优化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吸纳创新人才,营造了浓郁的环境氛围。
一是加强园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投入40多亿元,大力实施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通讯、天然气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三横三十纵"道路交通网络和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各类管网。形成了以渭河生态公园为主体,沿自然河流、主干道路的城市生态体系,营造了宜人、宜居、宜业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宝鸡文理学院、高新人民医院、人人乐超市、天下汇购物中心、滨河路市场、万福七星酒店、君悦国际酒店等80多个大型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建成投用。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作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重中之重。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在高新区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工商、财政、税务、公安、海关、商检、城市执法等支撑服务机构。在管委会内部,实行了"一厅式"办公,推行了专人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跟踪服务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为了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企业进行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吸纳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引进"大、外、高"项目吸纳人才。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培养人才,对园区企业经国家新批准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和进站博士进行资金资助,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年度奖励。人才队伍呈现出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目前,宝鸡高新区已聚集各类科技人才资源近11万人,其中,博士61人、硕士679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570人、科技活动人员16448人、研发人员790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从业人员的50.3%。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宝鸡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攻坚之年。宝鸡高新区将在科技部和省市的领导下,按照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的定位和要求,以科技新城为主要平台,全力以赴,有所作为,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撑区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以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企业、基地为主要环节,进一步做大做强钛及钛合金、石油钻采装备、高速铁路装备、航空安全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制造、中低压输变电、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八个产业特征明晰、产业链条完整、骨干企业突出、产业规模巨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形成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集群,使宝鸡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创建,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通过建设现代企业加速器,建立快速通道,集中政策和资源等手段,着力培育和助推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引导骨干企业建立内生性增长机制,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标准创制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专项能力,以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围绕主导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充分发挥宝鸡优势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优势,引导宝鸡高新区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探索"结合产业、联合共建、共生共赢、专业运作"的体制机制,全力打造技术最密集、孵化能力最强、促进技术转化最快、创业服务功能最齐全的西部高科技产业高地。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高地对宝鸡产业升级的辐射作用,在引进技术和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发挥好引领功能和扩散功能,使之成为宝鸡降低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的重要保障。
四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坚持依托优势产业引进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营造环境留住人才、创新方法培养人才的工作思路,大力引进和培养尖端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和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龙头企业及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宝鸡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创业构建平台和载体。
宝鸡高新区是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的、经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中远期规划100平方公里。2013年,宝鸡高新区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经济依赖程度低、附加值高、产业特色鲜明、内生增长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坚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开发建设"三轮驱动, 创新驱动、绿色增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经营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区域生产总值(GDP)同比分别增长20.57%、20.60%、 21.13%、20.44%,经济总量占到宝鸡市三分之一。年内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产业,聚集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既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迅速聚集企业,大力发展产业,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依托。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创新主体。通过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机制,不断吸纳创新主体。年内引进了吉利汽车、上海世元、海航国际、中国联通、华润万家、航天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实现到位资金136.3亿元,增长26.97%。目前,园区在册企业2628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2家,过10亿元的企业25家,过50亿元的企业9家,百亿元的企业3家。
二是通过提升改造培育创新主体。针对宝鸡国有大中型企业密集、装备制造业实力相对雄厚的特点,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宝鸡高新区发展,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等存量优势转化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量优势,提升改造培育创新主体。宝石机械、宝鸡机床、陕汽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入驻宝鸡高新区,宝光股份、长岭纺电、石油钢管、宝钛集团、秦明电子等骨干企业对生产和研发基地进行了扩建增容、调整加大了R&D投入,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通过壮大优势产业做强创新主体。对钛及钛合金、石油钻采传输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变电、机床工具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实行"发展越快支持越多"的激励政策,在项目用地、财政支持、跟踪服务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大项目、外资项目和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实行重点保护制度,支持他们做大做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二、搭建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着力点,认真实施技术创新规划,积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打造创新孵化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各类孵化器6个,建成孵化场地12.1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451家,孵化项目38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48项。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各类技术中心35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
二是完善科技中介平台。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组织形式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人才交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企业策划、信息交流、资本运营、法律咨询、行业协会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三是建设投融资服务平台。围绕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社会投资为主体,以金融机构参与为补充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协调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科技创新基金,引进了10余家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先后为中小企业融资超过2亿元。与此同时,还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为企业融资搭建了绿色通道。
四是大力推动产学研用联合。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签订《产业发展与科技合作协议》,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在项目开发、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基金扶持产学研项目,积极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联合。其中3所高校在宝鸡高新区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实验室,2所高校在宝鸡高新区设立了分院。
三、优化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以创建优越的创业环境、优化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吸纳创新人才,营造了浓郁的环境氛围。
一是加强园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投入40多亿元,大力实施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通讯、天然气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三横三十纵"道路交通网络和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各类管网。形成了以渭河生态公园为主体,沿自然河流、主干道路的城市生态体系,营造了宜人、宜居、宜业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宝鸡文理学院、高新人民医院、人人乐超市、天下汇购物中心、滨河路市场、万福七星酒店、君悦国际酒店等80多个大型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建成投用。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作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重中之重。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在高新区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工商、财政、税务、公安、海关、商检、城市执法等支撑服务机构。在管委会内部,实行了"一厅式"办公,推行了专人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跟踪服务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为了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企业进行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吸纳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引进"大、外、高"项目吸纳人才。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培养人才,对园区企业经国家新批准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和进站博士进行资金资助,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年度奖励。人才队伍呈现出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目前,宝鸡高新区已聚集各类科技人才资源近11万人,其中,博士61人、硕士679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570人、科技活动人员16448人、研发人员790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从业人员的50.3%。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宝鸡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攻坚之年。宝鸡高新区将在科技部和省市的领导下,按照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的定位和要求,以科技新城为主要平台,全力以赴,有所作为,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撑区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以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企业、基地为主要环节,进一步做大做强钛及钛合金、石油钻采装备、高速铁路装备、航空安全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制造、中低压输变电、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八个产业特征明晰、产业链条完整、骨干企业突出、产业规模巨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形成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集群,使宝鸡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创建,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通过建设现代企业加速器,建立快速通道,集中政策和资源等手段,着力培育和助推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引导骨干企业建立内生性增长机制,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标准创制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专项能力,以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围绕主导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充分发挥宝鸡优势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优势,引导宝鸡高新区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探索"结合产业、联合共建、共生共赢、专业运作"的体制机制,全力打造技术最密集、孵化能力最强、促进技术转化最快、创业服务功能最齐全的西部高科技产业高地。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高地对宝鸡产业升级的辐射作用,在引进技术和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发挥好引领功能和扩散功能,使之成为宝鸡降低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的重要保障。
四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坚持依托优势产业引进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营造环境留住人才、创新方法培养人才的工作思路,大力引进和培养尖端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和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龙头企业及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宝鸡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创业构建平台和载体。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