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 以特色凸显优势 昆明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迈出新步伐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3:08
来源:科技部
作为西南边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新一轮发展中,昆明高新区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发展目标,按照"特色立区、产业招商、民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创新、创特色、强产业、求突破、促跨越",走差别化、特色化的发展新路子,2013年,园区建设和发展取得新的成效,预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00亿元,创新型特色园区迈出新步伐,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昆明高新区由32位上升到27位。
一、坚持特色立区、产业招商,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昆明高新区紧紧依托云南省和昆明市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及高新区良好的产业与科技基础,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园区产业特色化、集群式的态势逐步凸显。在新材料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支柱产业中,云南铜业、云南锡业、黄金集团、贵研铂业、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滇虹药业等龙头企业有力地支撑着园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大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区总收入的51%和23%。围绕培育国家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云药",展开了万亩"云药"产业基地建设,完成首期50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聚集了一批企业和项目。贵研铂业发挥其在贵金属资源研究、生产及回收利用方面全国领先的优势,建成年产400万升汽车尾气净化生产能力和铂族金属回收一期工程,"中国铂都"已现雏形。云南锗业一期建成投产,"国家锗材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与此同时,水科技及环保、电子商务、通用航空服务、卫星技术应用等现代服务业正稳步发展。"云南电商谷"在京交会上启动交易。环保水科技产业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可望成为云南省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昆明水科技园可望成为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科技园。
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改项目招商为产业招商、集群招商,千方百计抓项目落地,按照三年时间实施100余个亿元以上项目的目标,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24个项目已建成,部分投产; 26个项目在建,20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云南省能投集团、浪潮集团、深圳华大基因、中国航天智慧水务、云南瑞锋通用航空、航天IT科技园等企业和项目渐次入驻。这些项目将为高新区新一轮增长和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年实际引进外资2.73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49.9亿元。
二、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创新能力提升
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拨付企业各类扶持资金5,584万元,支持了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有力促进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5个、国家科技部重点新产品8个;完成专利申请和授权594件。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了42户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中小科技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和培育。完成了"云南商品交易网"(北京网库)、"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昆明高新区高新技术窗口平台"的建设工作,搭建了"昆明高新区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继续,建立了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动物所共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从高新技术研发、中试到建设产业化基地的"一条龙"服务,开通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绿色通道"。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及省内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合作,努力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强化人才支撑,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96人。
三、坚持产城融合、双轮驱动,大力推进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建成区城市设计和控规调整的基础上,对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围绕打造 "活力高新·品质西城",启动了云南黄金广场、云南科工大厦、云南心景旅游集团西城心景、"海源·高新天地"等20个城市改造提升项目,推进建成区向科技商务新城区转变。围绕"产业新区、科技新城"的定位,高起点建设新城产业基地,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18亿元。已建成道路达45.26公里,路网覆盖面积达18平方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住房792套、公租房548套,新启动棚户区改造住房6360套。按照生态园区的要求,实施梁王河、南冲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确保产业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四、坚持开放合作、辐射引领,大力推进跨园区交流合作
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统一部署,紧紧结合省市产业布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产业延伸、项目对接、技术辐射、人才交流为纽带,采取双方共建、项目援建、股份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探索建设昆明高新区分园区、"飞地"经济、一区多园等发展模式,推进跨园区合作,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内深化与五华、西山、宜良、晋宁、石林等县区的合作,在省内拓展与玉溪高新区、楚雄经开区、文山三七产业园等园区的合作,积极推进与西双版纳磨憨边境合作区在人才交流、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援建工作。在国内,加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东湖高新区、本溪高新区等园区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在国外,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积极推动昆明制药、滇虹药业、山灞远程医疗等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同时,以管理经验输出、定向科技孵化、科技人才培训等方式,积极参与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建设,提升园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五、坚持效率优先、服务至上,大力推进活力高新、和谐高新建设
牢固树立特区意识,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闯敢试,构建"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运作格局,实行"一幢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审批服务流程。推行干部聘任职和全员聘用制,打破身份界限,提倡"进取、实干、阳光"团队精神,实行扁平化管理,加强内部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营造园区管理规范、服务完善、队伍精干、工作高效、企业满意的投资发展及工作生活环境。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企业贡献、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服务产业发展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坚持民生为本,重视社会建设,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好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及劳动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为企业员工、社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工作、生活环境。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发挥园区聚集了云南省最优质的小学、中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实施"高新区优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创办高新区实验学校,打造我区招商引资、园区发展软环境的金字招牌。
2014年,我区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高新区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打好园区经济战役、加快产业建设的战略决策,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个主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抓手、以项目建成投产为着力点、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总目标,强化园区"高""新"优势,争做创新驱动发展新引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勇担国家高新区新使命。力争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着力强化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在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着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力争在建成区改造提升、新城基地中央商务区建设和工业上山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着力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力争在建设和谐园区方面取得新突破。五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力争在建设适应园区转型升级新要求的干部队伍方面取得新突破。六是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力争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特色立区、产业招商,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昆明高新区紧紧依托云南省和昆明市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及高新区良好的产业与科技基础,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园区产业特色化、集群式的态势逐步凸显。在新材料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支柱产业中,云南铜业、云南锡业、黄金集团、贵研铂业、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滇虹药业等龙头企业有力地支撑着园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大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区总收入的51%和23%。围绕培育国家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云药",展开了万亩"云药"产业基地建设,完成首期50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聚集了一批企业和项目。贵研铂业发挥其在贵金属资源研究、生产及回收利用方面全国领先的优势,建成年产400万升汽车尾气净化生产能力和铂族金属回收一期工程,"中国铂都"已现雏形。云南锗业一期建成投产,"国家锗材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与此同时,水科技及环保、电子商务、通用航空服务、卫星技术应用等现代服务业正稳步发展。"云南电商谷"在京交会上启动交易。环保水科技产业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可望成为云南省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昆明水科技园可望成为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科技园。
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改项目招商为产业招商、集群招商,千方百计抓项目落地,按照三年时间实施100余个亿元以上项目的目标,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24个项目已建成,部分投产; 26个项目在建,20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云南省能投集团、浪潮集团、深圳华大基因、中国航天智慧水务、云南瑞锋通用航空、航天IT科技园等企业和项目渐次入驻。这些项目将为高新区新一轮增长和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年实际引进外资2.73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49.9亿元。
二、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创新能力提升
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拨付企业各类扶持资金5,584万元,支持了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有力促进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5个、国家科技部重点新产品8个;完成专利申请和授权594件。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了42户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中小科技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和培育。完成了"云南商品交易网"(北京网库)、"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昆明高新区高新技术窗口平台"的建设工作,搭建了"昆明高新区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继续,建立了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动物所共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从高新技术研发、中试到建设产业化基地的"一条龙"服务,开通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绿色通道"。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及省内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合作,努力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强化人才支撑,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96人。
三、坚持产城融合、双轮驱动,大力推进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建成区城市设计和控规调整的基础上,对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围绕打造 "活力高新·品质西城",启动了云南黄金广场、云南科工大厦、云南心景旅游集团西城心景、"海源·高新天地"等20个城市改造提升项目,推进建成区向科技商务新城区转变。围绕"产业新区、科技新城"的定位,高起点建设新城产业基地,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18亿元。已建成道路达45.26公里,路网覆盖面积达18平方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住房792套、公租房548套,新启动棚户区改造住房6360套。按照生态园区的要求,实施梁王河、南冲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确保产业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四、坚持开放合作、辐射引领,大力推进跨园区交流合作
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统一部署,紧紧结合省市产业布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产业延伸、项目对接、技术辐射、人才交流为纽带,采取双方共建、项目援建、股份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探索建设昆明高新区分园区、"飞地"经济、一区多园等发展模式,推进跨园区合作,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内深化与五华、西山、宜良、晋宁、石林等县区的合作,在省内拓展与玉溪高新区、楚雄经开区、文山三七产业园等园区的合作,积极推进与西双版纳磨憨边境合作区在人才交流、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援建工作。在国内,加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东湖高新区、本溪高新区等园区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在国外,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积极推动昆明制药、滇虹药业、山灞远程医疗等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同时,以管理经验输出、定向科技孵化、科技人才培训等方式,积极参与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建设,提升园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五、坚持效率优先、服务至上,大力推进活力高新、和谐高新建设
牢固树立特区意识,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闯敢试,构建"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运作格局,实行"一幢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审批服务流程。推行干部聘任职和全员聘用制,打破身份界限,提倡"进取、实干、阳光"团队精神,实行扁平化管理,加强内部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营造园区管理规范、服务完善、队伍精干、工作高效、企业满意的投资发展及工作生活环境。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企业贡献、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服务产业发展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坚持民生为本,重视社会建设,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好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及劳动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为企业员工、社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工作、生活环境。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发挥园区聚集了云南省最优质的小学、中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实施"高新区优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创办高新区实验学校,打造我区招商引资、园区发展软环境的金字招牌。
2014年,我区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高新区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打好园区经济战役、加快产业建设的战略决策,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个主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抓手、以项目建成投产为着力点、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总目标,强化园区"高""新"优势,争做创新驱动发展新引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勇担国家高新区新使命。力争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着力强化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在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着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力争在建成区改造提升、新城基地中央商务区建设和工业上山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着力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力争在建设和谐园区方面取得新突破。五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力争在建设适应园区转型升级新要求的干部队伍方面取得新突破。六是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力争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