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重庆高新区:抓科技创新 重成果转化 全力支撑产业转型发展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3:18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3年,重庆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五年西部领先,十年全国一流"的总体要求,结合科技部"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为重庆高新区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201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主体培育,增强创新活力
  围绕大力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兑现科技创新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并对租用管委会所属楼宇的科技企业给予房租特别补贴。全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4.3%,且90%以上的财政科技投入用于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健全工作体系。将科技工作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镇街科技工作运行机制,各镇街均明确了联络部门和联络员,定期通报镇街科技指标情况,扩充了工作接触面,形成了科技工作铺天盖地的大好局面。三是培育科技企业。按照"抓大扶优育小"的原则,实施"金字塔"培育计划,深入开展"领军企业提升"、"高新企业跨越"和"科技企业倍增"三项行动,分类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积极协助争取上级经费支持,全力做好帮扶工作,打造科技型企业群体。出台《高新区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建立高新区科技企业库,首批认定高新区科技型企业201家,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四是开展协同创新。一方面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开放科技资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和共享科研成果,继续巩固开展与第三军医大学"产学研用服联盟"相关工作,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共建石墨烯研究院,植恩药业获准与重庆大学共建药物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重庆煤科院、机三院等完成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造,进一步建立以面向市场、服务于企业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并成立了重庆市全年唯一的一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013年,重庆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家,占全市新增数的26.4%;市级创新型企业6家,占全市新增数16.2%;获批建设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占全市新增数的16.7%;均排名全市首位。全年共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近8000万元,其中国家创新基金立项30项,获国拨资金1855万元,占全市22.2%;专利授权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二)加速产业升级,助推经济发展
  围绕打造"新兴产业核心载体"的目标,积极推进科技招商引资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定位,根据高新区横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实际,制定"一基地两中心"发展战略,西区板块打造国家级综合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区石桥铺板块和彩云湖板块二郎片区加快构建两大高技术服务中心,为避免"千城一面",科学、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引入科研成果。坚持"准入门槛",集中力量吸引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外向程度广、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深化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第三军医大学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启动建设规划占地1000亩的重庆石墨烯产业园,由上海南江集团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投资5亿元建设的国内首个年产1000万片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带动波士顿投资公司电容触控屏、川马电子液晶显示屏等下游项目入驻。促成国内干细胞龙头企业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与第三军医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落户高新区,专门从事新型功能生物材料的产业化,提速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进程。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引导企业走"产品技术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道路,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工业企业专利清零行动,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一对一"帮扶制,并在各类资金扶持、推荐申报、评优评先中实行知识产权一票否决;建设"阿里巴巴.重庆高新区产业带"电商平台,推动300家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发展。2013年,重庆高新区新认定市级重点新产品98个,占全市新增数16.8%;高新技术产品134个,占全市新增数13.3%;数量均居全市之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6%;专利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产品的占比21.8%,分别高于全市37和15个百分点;而万元GDP能耗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三)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企业成长
  围绕"国家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园区"建设,广泛开展平台建设、科技金融、人才保障等工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一是搭建公共平台。引入和启动建设国家质检中心基地、市医疗器械检测中心、重医GLP中心、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项目,为企业科技研发就近提供方便快捷的共性公共技术服务。二是建设孵化载体。在完善留学生创业园、高科技创业园、IT微企孵化园等现有载体功能基础上,全面推进西区专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建成投用孵化厂房35万方,基本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完整育成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物理空间需求。三是力推科技金融。引入国内首家以"科技融资租赁"为主要服务手段的全国性综合金融服务公司-华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与市科委等合作成立科兴乾健、高新金控等股权投资公司,可为辖区新兴产业提供近100亿元投资支持,并大力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1000万元担保基金与建行率先合作开展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积极谋划开展"互助贷"、"银保贷"、"就业贷"等8大科技企业融资服务项目。四是打造人才特区。编印《重庆高新区人才服务指南》,采取定期走访、座谈等形式,加强与高层次人才联系,实行"特别对象、特别对待、特事特办"制度,切实解决人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兑现高层次人才资助资金近200万元,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建立企业需求和人才储备库,积极参与"海外博士重庆行"、"广州留交会"等专项活动,广开渠道搭建高新区和企业招才引智的平台。2013年,高新区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20%;储备重点拟上市企业20余家,推动4家企业通过"新三板"非正式预审,仅"助保贷"等业务今年就已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1.5亿元;继促成了全市首笔专利质押融资后,又诞生了全市首家专利保险试点企业。高新区获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5人入选国家、市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新增"两江学者"两人;富进生物入选国侨办第三批"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延续了每年全市均只有高新区企业获此殊荣的优势。
  二、2014年重点工作设想
  2014年,重庆高新区将坚持科技工作布局服务于产业未来发展、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产出服务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原则,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步伐,实施"1234"重点工程,即:
  开展一项活动。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实施"科技英才、齐聚高新"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协会的合作,引进和资助一批有项目、有资金、有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团队,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全市最具影响力的招才引智品牌。
  建设两个市场。联合金融机构,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引导企业股改力度,力争全市首批新三板挂牌企业80%来自高新区;结合国家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搭建面向全市的实体交易场所,提供信息对接、成果展示、合同登记等市场化服务。
  打造三大集群。着眼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托龙头大项目,引进和发展上下游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围绕产业需求配置技术链,突破技术瓶颈,着力打造石墨烯、物联网和生物医药三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推进四个中心。立足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调动和协调相关资源,按照"高标准、高速度、高品质"原则集中力量推进国家质检中心、市医疗器械检测中心、重医GLP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的建设进程,力争早日建成投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