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高新区:政校企一体 产学研结合 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升级铺路搭桥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3:26
来源:科技部
一、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路子
桂林高新区辖区内共有14所省部属大中专院校、8所部属科研院所,2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品检验中心、科技交流与培训中心,是广西科教实力最强、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城区之一,这些单位均拥有雄厚的科教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加强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无疑会对培养紧缺人才,加速高新企业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积极主动牵线搭桥,工委、区委主要领导多次率相关职能部门,与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电科院、激光所召开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并签署合作协议。目前,"政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工作机制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政、校、企三方结成紧密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桂林高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构建工作格局,有效整合各级人力资源
产学研互动,关键是要畅通政府与高校、企业的沟通渠道,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共享、人才互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真正形成举全区之力的人才工作大格局,为此,我们整合了全区各级人才资源。一是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以政府、高校、企业职能部门为对象的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制作出了沟通三方"桥梁"的人力资源信息册,形成了定期培训、定期报送人才信息制度。二是建立校企对接联谊会议制度。按我区"3+3+2"的产业分类,逐项召开政校企对接联谊会,邀请高校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建言献策,洽谈如何将院校的科研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目前已经召开了生物医药类、电子信息类的校企对接专题座谈会,共有100多位院校专家和40余家高新企业进行了直接对接,其中有10多位专家通过现场联谊与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三是建立校企人才信息动态窗口。在人力资源大楼制作了信息窗,安装了LED信息显示屏,开通了"每周四人才招聘",利用全区电子显示屏建立了"劳动用工信息全覆盖"体系,在"人才特区网"开辟了高端人才需求信息专栏,通过一系列窗口的建立,进一步宣传了我区的各项人才工作信息,吸引更多人才创新创业。
三、构建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各类载体资源
产学研结合,关键是政校企之间将各类资源真正的有效整合。我们立足自身的区位和产业特点出发,通过几年的努力,集聚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并根据各自职能进行了资源整合。目前,在园区内我们已有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交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模具设计制造中心、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动漫公共服务平台等11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其中,我区的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为广西首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广西首家自治区级大学科技园。另外,2012年又投资近亿元建立了18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园、金融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产权交易中心仅仅在2012年就完成交易和转让11件,金额达到2200万元。2013年中心挂牌专利信息达1232项,成功转让专利8项2790万元,完成专利质押融资2项1040万元。通过整合各种完善的产学研平台资源,为产学研融合互动提供了坚强保障,培养出了一批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蔡晓东博士为代表来园区创新创业的产学研成功典型。目前,辖区高校教师创业企业有2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有51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创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四、构建保障体系,有效为产学研结合护航远行
产学研合作型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或成长的初期,缺乏资金是他们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对于这些企业,我们除通过提供孵化场地、资金补贴等方式外,还按照"科学管理,大胆使用,宽容失败"的原则,设立了人才专项基金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每年拿出区财政可用财力经费的1%专项用于人才工作,重点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倾斜,努力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通过加大资金支持,一大批科技型初创企业茁壮成长。如: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魏承郧创办的桂林飞宇电子科技公司,在广西师大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罗晓曙教授的指导下, 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航模测控仪。由于经费短缺,企业举步维艰。我们了解这一情况后,组织桂林飞宇公司、桂林建达公司、广西师大电子工程学院三方联合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统一申报科技项目,共同研发项目,互助共赢。当年获高新区科技创新资金30万元支持。目前该公司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万元,并吸引广西师大、桂林电子科大15名优秀毕业生加盟。
五、初步效果
目前,桂林高新区依托辖区院所云集优势,积极探索"政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工作机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了广陆数字测控、星辰科技、思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啄木鸟医疗器械、淦隆环保科技、鑫鹰电子科技等一大批产学研结合工作优秀企业,其中广陆公司与上海交大合作,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P67型防水数显卡尺,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思奇公司顺应国家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与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市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出"太阳能微波水电解系统"高效节能产品,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桂林淦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起合作,在清洁能源及化学材料领域研发生产出了系列配套环保炉具,清洁燃料使用效率一下提高了30%,企业当年就实现产值4000万元,相关技术也获得17项国家专利。桂林鑫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广西师范大学专家合作,将《图像无损压缩与解压缩方法》申请专利成功,并成功投入市场,通过该技术,鑫鹰公司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政校企一体、产学研互动"工作机制并非朝夕见效,它涉及多方工作联动推进。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做好与校企之间的联合对接,为产学研互动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人才特区"和打造"千亿元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目标,借智揽人才,倾力举新政,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近年来,桂林国家高新区在创建"人才特区"和打造"千亿元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工作中,紧扣"产业立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通过搭建引智创业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始终把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紧密结合作为人才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建立"政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1年,桂林国家高新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89个国家高新区中排第36名。
一、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路子
桂林高新区辖区内共有14所省部属大中专院校、8所部属科研院所,2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品检验中心、科技交流与培训中心,是广西科教实力最强、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城区之一,这些单位均拥有雄厚的科教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加强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无疑会对培养紧缺人才,加速高新企业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积极主动牵线搭桥,工委、区委主要领导多次率相关职能部门,与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电科院、激光所召开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并签署合作协议。目前,"政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工作机制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政、校、企三方结成紧密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桂林高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构建工作格局,有效整合各级人力资源
产学研互动,关键是要畅通政府与高校、企业的沟通渠道,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共享、人才互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真正形成举全区之力的人才工作大格局,为此,我们整合了全区各级人才资源。一是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以政府、高校、企业职能部门为对象的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制作出了沟通三方"桥梁"的人力资源信息册,形成了定期培训、定期报送人才信息制度。二是建立校企对接联谊会议制度。按我区"3+3+2"的产业分类,逐项召开政校企对接联谊会,邀请高校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建言献策,洽谈如何将院校的科研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目前已经召开了生物医药类、电子信息类的校企对接专题座谈会,共有100多位院校专家和40余家高新企业进行了直接对接,其中有10多位专家通过现场联谊与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三是建立校企人才信息动态窗口。在人力资源大楼制作了信息窗,安装了LED信息显示屏,开通了"每周四人才招聘",利用全区电子显示屏建立了"劳动用工信息全覆盖"体系,在"人才特区网"开辟了高端人才需求信息专栏,通过一系列窗口的建立,进一步宣传了我区的各项人才工作信息,吸引更多人才创新创业。
三、构建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各类载体资源
产学研结合,关键是政校企之间将各类资源真正的有效整合。我们立足自身的区位和产业特点出发,通过几年的努力,集聚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并根据各自职能进行了资源整合。目前,在园区内我们已有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交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模具设计制造中心、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动漫公共服务平台等11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其中,我区的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为广西首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广西首家自治区级大学科技园。另外,2012年又投资近亿元建立了18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园、金融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产权交易中心仅仅在2012年就完成交易和转让11件,金额达到2200万元。2013年中心挂牌专利信息达1232项,成功转让专利8项2790万元,完成专利质押融资2项1040万元。通过整合各种完善的产学研平台资源,为产学研融合互动提供了坚强保障,培养出了一批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蔡晓东博士为代表来园区创新创业的产学研成功典型。目前,辖区高校教师创业企业有2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有51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创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四、构建保障体系,有效为产学研结合护航远行
产学研合作型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或成长的初期,缺乏资金是他们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对于这些企业,我们除通过提供孵化场地、资金补贴等方式外,还按照"科学管理,大胆使用,宽容失败"的原则,设立了人才专项基金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每年拿出区财政可用财力经费的1%专项用于人才工作,重点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倾斜,努力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通过加大资金支持,一大批科技型初创企业茁壮成长。如: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魏承郧创办的桂林飞宇电子科技公司,在广西师大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罗晓曙教授的指导下, 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航模测控仪。由于经费短缺,企业举步维艰。我们了解这一情况后,组织桂林飞宇公司、桂林建达公司、广西师大电子工程学院三方联合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统一申报科技项目,共同研发项目,互助共赢。当年获高新区科技创新资金30万元支持。目前该公司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万元,并吸引广西师大、桂林电子科大15名优秀毕业生加盟。
五、初步效果
目前,桂林高新区依托辖区院所云集优势,积极探索"政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工作机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了广陆数字测控、星辰科技、思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啄木鸟医疗器械、淦隆环保科技、鑫鹰电子科技等一大批产学研结合工作优秀企业,其中广陆公司与上海交大合作,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P67型防水数显卡尺,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思奇公司顺应国家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与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市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出"太阳能微波水电解系统"高效节能产品,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桂林淦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起合作,在清洁能源及化学材料领域研发生产出了系列配套环保炉具,清洁燃料使用效率一下提高了30%,企业当年就实现产值4000万元,相关技术也获得17项国家专利。桂林鑫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广西师范大学专家合作,将《图像无损压缩与解压缩方法》申请专利成功,并成功投入市场,通过该技术,鑫鹰公司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政校企一体、产学研互动"工作机制并非朝夕见效,它涉及多方工作联动推进。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做好与校企之间的联合对接,为产学研互动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人才特区"和打造"千亿元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目标,借智揽人才,倾力举新政,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