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珠三角西部科技新城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3:32
来源:科技部
一、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机制
江门高新区将理顺管理体制作为头等大事,加大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广东省科技厅及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三个重大突破",为加快江门高新区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保障。一是行政管理体制实现突破。2013年6月17日,江门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理顺江门高新区与江海区工作体制机制的决定》,江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与13个副处级内设机构与江海区及对应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形成了大经济、大建设、大规划、大民政、大监管、大社会事务的大部门格局,减少了行政层级和审批环节,实现了行政管理的扁平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合署办公半年多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运转正常、工作不断、发展加快的良好态势。二是园区管理体制取得突破。2013年6月28日,江门市政府印发了《江门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的意见》(江府办〔2013〕47号),明确了"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及职责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标志着江门高新区 "一区多园"模式正式获批,江门江沙示范园、鹤山工业城和龙湾工业园纳入江门高新区的管理范围,成为江门高新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三是事权、财权改革取得突破。2013年12月27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理顺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权限的实施方案》和《赋予江门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事项目录(第一批)》的通知》(江府〔2013〕26号),正式赋予江门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等43项权限。2013年12月10日,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国家金库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库,标志着江门高新区的财政正式开始独立运行。
二、突出发展重点,做大做大新兴产业
江门高新区将以绿色光源(LED)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已成为全国LED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区域。一是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制定了《江门高新区绿色光源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对LED上、中、下游封装应用项目在厂房建设、投资、科技创新、品牌标准与专利等方面的补贴和奖励。目前,兑付LED专项补贴超8000万元。二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超70万平方米的江门国际绿色光源博览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首期将于2014年上半年建成并运营。三是打造产业链条。园区内已聚集LED产业内上中下游各类企业100多家,已引进MOCVD39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封装-下游应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
江门高新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是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光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光源产业检测公共平台、CNKI数据库、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投资基金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等即将完工。二是加强科技载体建设。加快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已建成孵化器7.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9家,当年毕业企业23家,毕业率为29.1%。计划五年内建成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努力打造广东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建立了国际合作平台(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五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3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创建了1家博士后工作站和2家博士后创新基地,成立了广东华南半导体研究院等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借助外来力量解决企业研发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扶持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内容丰富的知识产权系列活动,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成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法庭为保护知识产权保驾护航,并于2013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
四、提升发展层次,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江门高新区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一是建设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暨金融科技产业化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建立了广东省首个园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已有145户中小企业进行了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比评级前增加授信额度近16亿元。二是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加大扶持、服务和政策引导,区域企业上市数量和速度居全市首位。2013年,江门侍卫长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地尔汉宇有限公司通过了上市首发申请,聚科照明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为打造上市公司的"江门板块"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建设高新区融资体系。多家银行先后进驻江门高新区金融街,广东省第3、第4家科技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江门分行高新区科技支行、江门融和农商银行高新区科技支行)先后在挂牌成立,已成立3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构建了"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担保公司"的融资体系,覆盖了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四是打造基金体系。引入江门申夏公司作为第一支立足于江门高新区的产业投资基金,现已募资3亿元,并已投资3000万元到高新技术企业。准备设立5亿元的高新产业投资基金,相关扶持政策正在制定。
五、加快改革攻坚,乘势而上做好2014年工作
2014年是江门高新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关键一年,做好2014年工作对于江门高新区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重点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接中央深化改革事项,制订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案。配合江门市完成市、区两级事权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承接好市赋予高新区的43项市级管理权限,完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合署办公后继工作。二是抓好项目落地。落实"一区多园"政策,充分发挥江门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各分园区发展,协助指导各园区制定园区规划、产业布局,争取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盘活存量土地、整理储备土地,建大平台招大项目。依托高新区公共码头,做好港口物流配套工程,着力培育物流产业发展。三是提升科技金融结合层次。加快推进占地1000亩的"三资融合"总部科技园以及创新创业园等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与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合作事宜,启动城投债二期发债工作,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扶持和推进优质企业上市,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发挥园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作用,强化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扶持政策,吸引、集聚和培养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
2013年,在国家科技部、科技部火炬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及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门国家高新区以打造珠三角西岸的现代化科技新城为目标,紧紧围绕"加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大核心任务,全力打造特色科技园区,经济科技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为实现5年内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预计2013年江门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7.86亿元,增长13.73%;完成税收10.8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22.66亿元,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居江门市前列。主要的做法和成效有:
一、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机制
江门高新区将理顺管理体制作为头等大事,加大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广东省科技厅及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三个重大突破",为加快江门高新区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保障。一是行政管理体制实现突破。2013年6月17日,江门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理顺江门高新区与江海区工作体制机制的决定》,江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与13个副处级内设机构与江海区及对应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形成了大经济、大建设、大规划、大民政、大监管、大社会事务的大部门格局,减少了行政层级和审批环节,实现了行政管理的扁平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合署办公半年多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运转正常、工作不断、发展加快的良好态势。二是园区管理体制取得突破。2013年6月28日,江门市政府印发了《江门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的意见》(江府办〔2013〕47号),明确了"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及职责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标志着江门高新区 "一区多园"模式正式获批,江门江沙示范园、鹤山工业城和龙湾工业园纳入江门高新区的管理范围,成为江门高新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三是事权、财权改革取得突破。2013年12月27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理顺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权限的实施方案》和《赋予江门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事项目录(第一批)》的通知》(江府〔2013〕26号),正式赋予江门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等43项权限。2013年12月10日,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国家金库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库,标志着江门高新区的财政正式开始独立运行。
二、突出发展重点,做大做大新兴产业
江门高新区将以绿色光源(LED)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已成为全国LED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区域。一是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制定了《江门高新区绿色光源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对LED上、中、下游封装应用项目在厂房建设、投资、科技创新、品牌标准与专利等方面的补贴和奖励。目前,兑付LED专项补贴超8000万元。二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超70万平方米的江门国际绿色光源博览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首期将于2014年上半年建成并运营。三是打造产业链条。园区内已聚集LED产业内上中下游各类企业100多家,已引进MOCVD39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封装-下游应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
江门高新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是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光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光源产业检测公共平台、CNKI数据库、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投资基金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等即将完工。二是加强科技载体建设。加快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已建成孵化器7.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9家,当年毕业企业23家,毕业率为29.1%。计划五年内建成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努力打造广东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建立了国际合作平台(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五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3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创建了1家博士后工作站和2家博士后创新基地,成立了广东华南半导体研究院等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借助外来力量解决企业研发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扶持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内容丰富的知识产权系列活动,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成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法庭为保护知识产权保驾护航,并于2013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
四、提升发展层次,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江门高新区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一是建设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暨金融科技产业化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建立了广东省首个园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已有145户中小企业进行了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比评级前增加授信额度近16亿元。二是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加大扶持、服务和政策引导,区域企业上市数量和速度居全市首位。2013年,江门侍卫长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地尔汉宇有限公司通过了上市首发申请,聚科照明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为打造上市公司的"江门板块"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建设高新区融资体系。多家银行先后进驻江门高新区金融街,广东省第3、第4家科技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江门分行高新区科技支行、江门融和农商银行高新区科技支行)先后在挂牌成立,已成立3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构建了"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担保公司"的融资体系,覆盖了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四是打造基金体系。引入江门申夏公司作为第一支立足于江门高新区的产业投资基金,现已募资3亿元,并已投资3000万元到高新技术企业。准备设立5亿元的高新产业投资基金,相关扶持政策正在制定。
五、加快改革攻坚,乘势而上做好2014年工作
2014年是江门高新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关键一年,做好2014年工作对于江门高新区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重点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接中央深化改革事项,制订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案。配合江门市完成市、区两级事权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承接好市赋予高新区的43项市级管理权限,完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合署办公后继工作。二是抓好项目落地。落实"一区多园"政策,充分发挥江门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各分园区发展,协助指导各园区制定园区规划、产业布局,争取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盘活存量土地、整理储备土地,建大平台招大项目。依托高新区公共码头,做好港口物流配套工程,着力培育物流产业发展。三是提升科技金融结合层次。加快推进占地1000亩的"三资融合"总部科技园以及创新创业园等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与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合作事宜,启动城投债二期发债工作,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扶持和推进优质企业上市,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发挥园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作用,强化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扶持政策,吸引、集聚和培养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