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高新区: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进展及2014年工作设想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4:40
来源:科技部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与作法
南阳高新区坚持打科技牌、走创新路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做法,不仅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而且也得到省市领导和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普遍认可。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南阳高新区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了认真审视。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和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了火炬中心领导来南阳高新区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考察学习先进高新区的经验,全区上下统一了思想,在高新区的发展路径上达成了共识,结合肩负的国家使命和地方责任,确立了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
(二)确立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确保特色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发展
根据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和产业发展方向,依据自身产业基础,确定了现代装备制造、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现代物流、水科技三大新兴产业。为此,制定了《南阳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分类制定了各产业集群3年行动计划。依托已建成的光电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聚集区工业园和科技研发园等平台,形成了以二机集团、南防集团和防研所、中光学集团和华祥集团、中南公司、东森医药和美的电器、龙腾集团和防爆消防车公司等分别为龙头的六大产业集群,为实现2015年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奠定了产业基础。
(三)加强区域战略合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持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抓住南水北调对口支援、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良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了与北京中关村、浙大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等的战略合作。今年4月27日,南阳市政府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南阳高新区共建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并于11月份举行了揭牌暨签约仪式。目前,已签约项目30多个。高新区部分企业已筹备在北京中关村设立研发机构和市场开发部门,双方互动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从8个方面对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建设进行政策支持,南阳市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于此同时,与中科院王广谦院士及其团队的合作也取得重大进展,南阳水科技产业园合作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1.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南阳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相继建成高新区创业中心孵化园、光电孵化园、先进装备孵化园等各具特色的孵化器,标准孵化厂房40万平方米,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为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建立科技研发平台。依托高新区创业大厦,引进了国防科技工业电气研究所、启伟微生态基因科技、福瑞元健康科技研究中心等1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了奇伟微生物生态基因试验室、福瑞元中医药提取试验室、人体间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实验室等。三是建立投融资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对科技含量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进行扶持;依托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孵化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为企业新产品研发设计提供的配套资金;成立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金融资本投资科技创新活动,对科技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进行尝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和挂牌交易的意见》等扶持政策,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四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建成了行业协会、检测中心、认证机构等涵盖高新区发展主要技术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载装备标准化工作部、国家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为高新区提供了创新发展支撑。
2. 完善创新体系。高新区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财政投入占全区研发投入的四分之一,每年用于科技创新奖励的资金达1000万元,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资介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区内骨干企业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推动了区域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止目前,全区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25个、国家级6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建立科技研发平台,依托科技创业大厦,以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载体,以公共技术平台为支撑,开展联合技术攻关。2013年,共获批国家级项目5个、省重大科技项目20个。南阳防爆特色产业基地被火炬中心批准为南阳国家防爆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高新区成为河南省首批博士后研发基地。
(五)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让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1. 建设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建设南阳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设立人才培训基金,制定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重点培养技术工人和优秀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到高新区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二是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和指导,进一步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和发展,凝聚大批高端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对创新人才携带或实施的重大项目予以资助。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对为高新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个人给予重奖。
2.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南阳高新区地处内陆,在培养、吸引、留住高端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适应高新区发展要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设立基金,为高端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市财政和高新区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专项用于扶持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对来高新区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二是政府"搭台",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引进了孙晗笑、贾艺峰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60余人和8个创新团队,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从"制造"向"智造"转型,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已成为高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三是"保姆式"服务,解决高端人才后顾之忧。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购房租房、公交出行、社会保障、户口转移、子女入学、办证办照等实际困难和难题。四是"订单式"培养,满足主导产业人才的本土需求。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就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二、2014年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主体的培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二)进一步聚焦集聚新兴产业。在保持产业特色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科技、水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质量。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投资创业和加快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性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
(四)继续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中关村和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和水科技产业园的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南阳高新区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高新区要成为"科技资源的集聚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的战略发展定位,积极实施"一个行动、两项工程",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与作法
南阳高新区坚持打科技牌、走创新路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做法,不仅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而且也得到省市领导和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普遍认可。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南阳高新区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了认真审视。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和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了火炬中心领导来南阳高新区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考察学习先进高新区的经验,全区上下统一了思想,在高新区的发展路径上达成了共识,结合肩负的国家使命和地方责任,确立了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
(二)确立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确保特色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发展
根据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和产业发展方向,依据自身产业基础,确定了现代装备制造、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现代物流、水科技三大新兴产业。为此,制定了《南阳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分类制定了各产业集群3年行动计划。依托已建成的光电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聚集区工业园和科技研发园等平台,形成了以二机集团、南防集团和防研所、中光学集团和华祥集团、中南公司、东森医药和美的电器、龙腾集团和防爆消防车公司等分别为龙头的六大产业集群,为实现2015年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奠定了产业基础。
(三)加强区域战略合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持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抓住南水北调对口支援、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良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了与北京中关村、浙大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等的战略合作。今年4月27日,南阳市政府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南阳高新区共建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并于11月份举行了揭牌暨签约仪式。目前,已签约项目30多个。高新区部分企业已筹备在北京中关村设立研发机构和市场开发部门,双方互动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从8个方面对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建设进行政策支持,南阳市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于此同时,与中科院王广谦院士及其团队的合作也取得重大进展,南阳水科技产业园合作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1.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南阳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相继建成高新区创业中心孵化园、光电孵化园、先进装备孵化园等各具特色的孵化器,标准孵化厂房40万平方米,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为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建立科技研发平台。依托高新区创业大厦,引进了国防科技工业电气研究所、启伟微生态基因科技、福瑞元健康科技研究中心等1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了奇伟微生物生态基因试验室、福瑞元中医药提取试验室、人体间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实验室等。三是建立投融资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对科技含量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进行扶持;依托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孵化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为企业新产品研发设计提供的配套资金;成立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金融资本投资科技创新活动,对科技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进行尝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和挂牌交易的意见》等扶持政策,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四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建成了行业协会、检测中心、认证机构等涵盖高新区发展主要技术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载装备标准化工作部、国家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为高新区提供了创新发展支撑。
2. 完善创新体系。高新区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财政投入占全区研发投入的四分之一,每年用于科技创新奖励的资金达1000万元,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资介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区内骨干企业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推动了区域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止目前,全区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25个、国家级6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建立科技研发平台,依托科技创业大厦,以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载体,以公共技术平台为支撑,开展联合技术攻关。2013年,共获批国家级项目5个、省重大科技项目20个。南阳防爆特色产业基地被火炬中心批准为南阳国家防爆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高新区成为河南省首批博士后研发基地。
(五)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让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1. 建设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建设南阳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设立人才培训基金,制定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重点培养技术工人和优秀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到高新区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二是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和指导,进一步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和发展,凝聚大批高端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对创新人才携带或实施的重大项目予以资助。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对为高新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个人给予重奖。
2.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南阳高新区地处内陆,在培养、吸引、留住高端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适应高新区发展要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设立基金,为高端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市财政和高新区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专项用于扶持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对来高新区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二是政府"搭台",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引进了孙晗笑、贾艺峰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60余人和8个创新团队,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从"制造"向"智造"转型,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已成为高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三是"保姆式"服务,解决高端人才后顾之忧。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购房租房、公交出行、社会保障、户口转移、子女入学、办证办照等实际困难和难题。四是"订单式"培养,满足主导产业人才的本土需求。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就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二、2014年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主体的培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二)进一步聚焦集聚新兴产业。在保持产业特色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科技、水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质量。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投资创业和加快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性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
(四)继续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中关村和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和水科技产业园的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