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新区:2013年主要工作成效及2014年主要工作思路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00
来源:科技部
一、泉州高新区2013年主要工作成效
泉州高新区自2010年11月升格为国家高新区以来,按照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导向,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督查意见,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泉州高新区的首要任务,积极推动泉州高新区发展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泉州高新区获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国家级试点建设。园区现有工商注册企业237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4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9家、科技型企业95家,上市公司20家。2013年,泉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为334.41亿元(预估),比增14%;营业总收入为1317.55亿元(预估),比增15%;净利润为160.69亿元(预估),比增24%。
(一)明确定位、创新体制,大力推进泉州高新区建设
泉州高新区充分认识、倍加珍惜获批国家高新区带来的发展契机,加强借鉴学习,不断深化拓展园区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战略,力争以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建设高新区。
在发展模式方面,按照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和"以升促建"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泉州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在高新区原有鲤城园和石狮园的基础上,将泉州高新区主园区、晋江五里园、软件园、南安光电信息园、清濛园、国际信息园和湖头光电园等纳入泉州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实行"一区八园"的管理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各个园区分布在环泉州湾核心地带,构成辐射状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新型示范城区。同时突出规划先行,委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编制《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各分园区规划,该《规划纲要》已以市政府名义出台。
在发展战略方面,泉州高新区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明确战略定位,提出将泉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民营资本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导引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试验区。
在管理体制方面,积极探索和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成立泉州高新区管委会,由市政府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委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起草《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若干意见》,理顺各园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管委会与泉州高新区管委会的责、权、利关系。设立泉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切实履行对高新区建设、发展、运行和管理的各项职能。建立泉州高新区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定期议事机制;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激励政策,大力支持高新区建设发展;建立考核评价制度。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委托其对泉州高新区建设发展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调研评估。2013年10月开展首次中期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以督促建。
(二)突出产业集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泉州高新区在微波通讯、纺织鞋服、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加大力度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各园区产业集聚特点明显。如主园区形成的机车产业,软件园形成的信息化产业,南安光电信息园形成的光伏电子信息产业,石狮园形成的纺织鞋服产业,晋江五里园形成的新型纤维、新型产业机械、生物医药产业。鲤城园微波通信、清濛园电子信息、南安光电信息园等获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对工业经济增长较高的贡献率。
大力推进数字微波通信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培育了先创、雷克、泰克、泽仕通、火炬电子等一批国内知名的龙头骨干企业和450多家微波通信企业,目前集群年产值已达710多亿元。微波通信产业已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的产业链,并在国内微波通信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通信设备功能模块销售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70%;片状独石电容、瓷质电容、碳膜电阻三种元件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因其示范效应,2013年全国数字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座谈会在泉州高新区举办。
组织开展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行动,推动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成长壮大,促进纺织鞋服、建筑材料、制造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小巨人企业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培育发展10个创新集群。
启动建设晋江创新创意创业园、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等大型产业载体项目。晋江创新创意创业园占地3600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培育50家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和200家创意创新增值服务机构。目前已有中纺院泉州分院、清控科创公司、诺亚时装设计等8家机构入驻三创园服务中心;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总投资20亿元,由国际信息技术行业巨头、世界500强HP、IBM公司提供人才技术设备及管理支撑,将建设成华东南最大的高可用数据中心,建成后可安装4500个标准机柜,容纳5万台以上的服务器。
(三)积极构建切合高新区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泉州高新区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运作,以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1.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势头迅猛。泉州高新区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其中国家级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3家)、技术转移机构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家。2.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在泉州高新区设立装备制造研究所,这也是在泉州落地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院所。3.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向创新领域,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取得突破,已有8家由民营骨干企业投资的新型科研机构如微波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正在抓紧建设,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使用社会化。4.实施"137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计划",启动实施17个高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并运营目前在福建省领先的泉州市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电子综合展示交易中心。建成福建省首个以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处理为支撑的"泉州科技云"创新服务管理平台,集中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创新技术产品推介、专业政策和技术创新咨询、实现科技管理等服务一体化。建成泉州高新区网站, 搭建宣传和交流平台,提升泉州高新区信息化服务水平。5.强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建设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泉州智库,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要素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实施"蓝火计划",2013年共筛选280项技术需求通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向国内重点高校发布对接信息,高校推荐项目成果49项,对接技术需求66项,对接企业60家,参加高校15所。举行泉州国家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泉州产学研对接暨"蓝火计划"项目推进大会,组织100多名高校专家与企业面对面开展项目对接和交流,收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1001项、专利技术176项。
(四)推动高新区科技金融成为泉州"金改区"的亮点
一是建设"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这也是福建省首个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投资3700万元,目前已入驻金融、类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办事处31家。二是推动建设福建省创新创业企业投融资与交易(泉州)市场,首期投资1500万元,这是福建省第一个较为先进、综合的集信息共享、项目对接、中介咨询、成果展示、技术产权交易、股权融资和泉台合作交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是积极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海峡银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科技金融紧密合作机制,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授信50亿元。四是引导民营资本转为战略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支持红桥、深圳创投等科技型创投机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企业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其中,红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投资额1.35亿元;泉州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引导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投资泉州企业8900万元。
(五)推进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
泉州高新区作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凭借独特的政策、机制和区位优势,成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平台。目前,已有创辉光伏太阳能、铼士达光电照明科技、晶蓝光电等一批台资高新技术项目在泉州高新区落地。南安光电信息园与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共建南安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导台商企业入驻基地,构建海西光电信息产业资讯服务平台;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共建海西光电技术研发中心。该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石狮园区坚持高标准建设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努力为台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创业等提供孵化培育的发展平台,现已引进技术研发企业20多家。
二、2014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4年,泉州高新区将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以及科技部相关精神,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科技部门对泉州高新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高新区建设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推动泉州高新区实现新的发展。
(一)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为依托,利用国家科研院所在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独特优势,力争在源头技术创新上产生一批"代表作"。二是继续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和组建支柱产业主体科研机构的创新做法,大力推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三是深入组织"蓝火计划",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一体的长效机制。四是发挥好"泉州科技云"创新管理服务平台和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新模式。五是发挥"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作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切合需求的融资服务,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六是促进科技服务新业态发展。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云计算应用、外包服务等新业态。
(二)致力提高高新区"高"、"新"属性
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通过实施高新区"引凤归巢计划"、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等行动,提高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占比比重;促进纺织鞋服、制造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加快主园区、软件园、国际信息园、湖头光电园等新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光电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较大产业规模。三是继续深化数字微波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鲤城园微波通信、清濛园电子信息、南安光电信息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数字对讲机)示范基地,抓好晋江创新创意创业园、园际信息园数据中心等大型产业载体的建设。四是实施制造业"数控一代"及自动化技术示范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和机械装备业转型升级。五是实施产业创新转型"燎原计划",围绕数控技术、数字微波通信(对讲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联网等重点产业领域,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并予以项目资金聚焦支持。
(三)大力推动境内外创新合作
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创新园规划建设,吸引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到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以微波技术产业园等平台,加强与以色列、独联体等国家科技机构的交流合作,争取吸引国际科技型企业、知名研究机构和团队来高新区开展高新技术交流合作及项目对接,实现国际技术创新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二是加强与台湾工研院、生产力中心合作,建立泉台科技产业合作示范中心等平台。三是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科技战略合作,推动实施"泉州市核心行业标杆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提升计划",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咨询、诊断、培训、评估和专项辅导等服务活动。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提交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交流材料的通知》精神,现将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泉州高新区)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泉州高新区2013年主要工作成效
泉州高新区自2010年11月升格为国家高新区以来,按照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导向,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督查意见,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泉州高新区的首要任务,积极推动泉州高新区发展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泉州高新区获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国家级试点建设。园区现有工商注册企业237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4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9家、科技型企业95家,上市公司20家。2013年,泉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为334.41亿元(预估),比增14%;营业总收入为1317.55亿元(预估),比增15%;净利润为160.69亿元(预估),比增24%。
(一)明确定位、创新体制,大力推进泉州高新区建设
泉州高新区充分认识、倍加珍惜获批国家高新区带来的发展契机,加强借鉴学习,不断深化拓展园区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战略,力争以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建设高新区。
在发展模式方面,按照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和"以升促建"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泉州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在高新区原有鲤城园和石狮园的基础上,将泉州高新区主园区、晋江五里园、软件园、南安光电信息园、清濛园、国际信息园和湖头光电园等纳入泉州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实行"一区八园"的管理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各个园区分布在环泉州湾核心地带,构成辐射状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新型示范城区。同时突出规划先行,委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编制《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各分园区规划,该《规划纲要》已以市政府名义出台。
在发展战略方面,泉州高新区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明确战略定位,提出将泉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民营资本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导引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试验区。
在管理体制方面,积极探索和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成立泉州高新区管委会,由市政府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委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起草《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若干意见》,理顺各园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管委会与泉州高新区管委会的责、权、利关系。设立泉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切实履行对高新区建设、发展、运行和管理的各项职能。建立泉州高新区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定期议事机制;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激励政策,大力支持高新区建设发展;建立考核评价制度。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委托其对泉州高新区建设发展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调研评估。2013年10月开展首次中期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以督促建。
(二)突出产业集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泉州高新区在微波通讯、纺织鞋服、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加大力度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各园区产业集聚特点明显。如主园区形成的机车产业,软件园形成的信息化产业,南安光电信息园形成的光伏电子信息产业,石狮园形成的纺织鞋服产业,晋江五里园形成的新型纤维、新型产业机械、生物医药产业。鲤城园微波通信、清濛园电子信息、南安光电信息园等获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对工业经济增长较高的贡献率。
大力推进数字微波通信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培育了先创、雷克、泰克、泽仕通、火炬电子等一批国内知名的龙头骨干企业和450多家微波通信企业,目前集群年产值已达710多亿元。微波通信产业已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的产业链,并在国内微波通信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通信设备功能模块销售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70%;片状独石电容、瓷质电容、碳膜电阻三种元件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因其示范效应,2013年全国数字微波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座谈会在泉州高新区举办。
组织开展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行动,推动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成长壮大,促进纺织鞋服、建筑材料、制造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小巨人企业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培育发展10个创新集群。
启动建设晋江创新创意创业园、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等大型产业载体项目。晋江创新创意创业园占地3600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培育50家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和200家创意创新增值服务机构。目前已有中纺院泉州分院、清控科创公司、诺亚时装设计等8家机构入驻三创园服务中心;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总投资20亿元,由国际信息技术行业巨头、世界500强HP、IBM公司提供人才技术设备及管理支撑,将建设成华东南最大的高可用数据中心,建成后可安装4500个标准机柜,容纳5万台以上的服务器。
(三)积极构建切合高新区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泉州高新区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运作,以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1.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势头迅猛。泉州高新区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其中国家级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3家)、技术转移机构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家。2.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在泉州高新区设立装备制造研究所,这也是在泉州落地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院所。3.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向创新领域,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取得突破,已有8家由民营骨干企业投资的新型科研机构如微波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正在抓紧建设,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使用社会化。4.实施"137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计划",启动实施17个高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并运营目前在福建省领先的泉州市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电子综合展示交易中心。建成福建省首个以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处理为支撑的"泉州科技云"创新服务管理平台,集中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创新技术产品推介、专业政策和技术创新咨询、实现科技管理等服务一体化。建成泉州高新区网站, 搭建宣传和交流平台,提升泉州高新区信息化服务水平。5.强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建设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泉州智库,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要素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实施"蓝火计划",2013年共筛选280项技术需求通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向国内重点高校发布对接信息,高校推荐项目成果49项,对接技术需求66项,对接企业60家,参加高校15所。举行泉州国家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泉州产学研对接暨"蓝火计划"项目推进大会,组织100多名高校专家与企业面对面开展项目对接和交流,收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1001项、专利技术176项。
(四)推动高新区科技金融成为泉州"金改区"的亮点
一是建设"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这也是福建省首个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投资3700万元,目前已入驻金融、类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办事处31家。二是推动建设福建省创新创业企业投融资与交易(泉州)市场,首期投资1500万元,这是福建省第一个较为先进、综合的集信息共享、项目对接、中介咨询、成果展示、技术产权交易、股权融资和泉台合作交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是积极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海峡银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科技金融紧密合作机制,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授信50亿元。四是引导民营资本转为战略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支持红桥、深圳创投等科技型创投机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企业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其中,红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投资额1.35亿元;泉州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引导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投资泉州企业8900万元。
(五)推进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
泉州高新区作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凭借独特的政策、机制和区位优势,成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平台。目前,已有创辉光伏太阳能、铼士达光电照明科技、晶蓝光电等一批台资高新技术项目在泉州高新区落地。南安光电信息园与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共建南安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导台商企业入驻基地,构建海西光电信息产业资讯服务平台;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共建海西光电技术研发中心。该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石狮园区坚持高标准建设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努力为台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创业等提供孵化培育的发展平台,现已引进技术研发企业20多家。
二、2014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4年,泉州高新区将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以及科技部相关精神,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科技部门对泉州高新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高新区建设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推动泉州高新区实现新的发展。
(一)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为依托,利用国家科研院所在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独特优势,力争在源头技术创新上产生一批"代表作"。二是继续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和组建支柱产业主体科研机构的创新做法,大力推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三是深入组织"蓝火计划",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一体的长效机制。四是发挥好"泉州科技云"创新管理服务平台和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新模式。五是发挥"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作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切合需求的融资服务,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六是促进科技服务新业态发展。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云计算应用、外包服务等新业态。
(二)致力提高高新区"高"、"新"属性
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通过实施高新区"引凤归巢计划"、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等行动,提高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占比比重;促进纺织鞋服、制造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加快主园区、软件园、国际信息园、湖头光电园等新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光电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较大产业规模。三是继续深化数字微波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鲤城园微波通信、清濛园电子信息、南安光电信息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数字对讲机)示范基地,抓好晋江创新创意创业园、园际信息园数据中心等大型产业载体的建设。四是实施制造业"数控一代"及自动化技术示范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和机械装备业转型升级。五是实施产业创新转型"燎原计划",围绕数控技术、数字微波通信(对讲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联网等重点产业领域,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并予以项目资金聚焦支持。
(三)大力推动境内外创新合作
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创新园规划建设,吸引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到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以微波技术产业园等平台,加强与以色列、独联体等国家科技机构的交流合作,争取吸引国际科技型企业、知名研究机构和团队来高新区开展高新技术交流合作及项目对接,实现国际技术创新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二是加强与台湾工研院、生产力中心合作,建立泉台科技产业合作示范中心等平台。三是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科技战略合作,推动实施"泉州市核心行业标杆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提升计划",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咨询、诊断、培训、评估和专项辅导等服务活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