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01
来源:科技部
2013年,是福州高新区开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现城样"的总体开发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资源整合提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之年。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00亿元、总收入683亿元、利润35亿元、出口40亿美元、纳税21亿,同比增长11.1%,12%,7.9%,5.8%,8.8%。
(一)创新管理体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提升园区的决策部署,福州高新区辖区面积扩展至190平方公里,对所辖区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管理和统一开发"的职能和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管理体制。完成了新体制挂牌运行、县区托管协议签订、机关办公场所搬迁等历史性工作,并于7月1日起正式履行对闽侯县南屿镇和上街镇5个村的行政管理职能。
县区托管后,主动对接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各项行政审批职能的授权和交接均已实施到位,内部管控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正根据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完善,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项目、管资金、管廉洁的良好氛围。
随着体制调整职能变化和财政体制的进一步落实到位,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红利将加速园区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机制的建立。通过完善高新区相关扶持政策法规体系,重点推进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有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入驻,加强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搭建各类公共技术平台,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等平台,初步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同时,将机关办公场所往园区搬迁后,从空间和距离上全面实现为园区企业、为民计民生的零距离服务,托管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科技产业新城
海西园、两园的总规、控规和城市设计规划已全部完成;南屿镇区规划提升编制工作已经专家评审;园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已编制完成。根据各项规划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规划刚性执行,优化空间配置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完善创新创业平台支撑,以产城融合思路推进园区建设发展,打造海峡西岸独具特色的科技产业新城。
(三)注重引育结合,提升项目科技含量
注重引育结合,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入驻投产的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项目。星网锐捷一期、奔驰研发中心等6个购地自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四创软件等18个项目入驻创新园和创业大厦,清华紫光科技园、福耀模具等重大项目完成土地招拍挂手续。新引进神骑航空等8个项目购地自建,促成北京迪生、中科农业等5个孵化培育项目落地。
(四)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紧抓市委市政府与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全方位开展战略合作和福州市获批海西引智试验区的有利契机,积极承接市校重点合作项目和平台,充分发挥福州大学城及其他大院、大所、大校优势,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等协作平台,提高产学研用和人才交流培养的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贵阳高新区等先进兄弟高新区的交流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和尝试"飞地"园区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深化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交流,实现互惠互利共赢。
(五)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科技金融结合
加快推进高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海西园1#商住综合用地块开发出让以及与福州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有关工作。积极与兴业创新资本、中科招商、盈科资本等创投机构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新三板)、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公司对接洽谈,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的信息与资源,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
二、2014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提高空间承载能力
通过多维化解拆迁交地瓶颈,加大清违整治力度,加速土地报批收储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园区空间承载能力的提升,改善已入驻企业的生活和商务配套条件,为企业入驻、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夯实基础。
(二)完善园区政策体系
以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发挥新体制的资源整合优势,逐步完善园区政策体系。一是研究出台产业发展总体政策,加大对研发设计、总部经济、创业孵化等产业形态的培育和引入。二是研究出台细分产业专项鼓励政策,突出对高成长性企业和龙头企业的鼓励。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鼓励政策,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转化、中介服务等创新链的重要环节的扶持。四是出台吸引高端人才的专门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产业链发展急需、带动作用明显的高层次人才落地并为其提供发展平台。
(三)创新园区开发模式
一是改进土地出让和开发方式,采用带方案性质出让土地。二是鼓励成片开发和堤内开发带动堤外景观改造。三是鼓励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等,探索园中园等多元化主体开发模式,实现"以企兴园,以园聚业"的良性循环。
(四)拓建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在创新园内设立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积极吸引创投、银行、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担保等金融专营机构和会计、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构筑高新区金融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投融资服务。二是出台专门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区内科技企业提供服务。三是设立高新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区内有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吸引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入园发展。
(五)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育成中心建设,逐步构建物联网和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三网融合应用测试、生物与新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工业设计公共技术等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以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展示及交易中心、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二是尽快启动海西园7#、8#地块孵化器、加速器项目建设,为企业孵化培育创造新的空间载体。三是大力推进高校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以原始创新为特色的孵化平台。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突出招大引强、招高引新和围绕产业链招商,多招"补链条""强环节"型、有助于提升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的项目。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三是建立健全项目评估机制,邀请风投、创投及各行业领域专家对拟入园项目进行综合评审。四是重点加强对清华、北大、武大、中科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培育和招商,以大学科技园、育成中心等形式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区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辐射区。五是加快推进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基地、鸿博集团(国家半导体照明国际创新园)、清华启迪等在谈重大项目的对接和落地动建。
(七)推进创新资源集聚
一是打造国家级、省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吸引海西研究院和大学城内高校的科研人才团队在高新区内工作、创业、研发和交流,汇聚各类创意,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才社区"。三是积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海西中心等项目落地,在研发和检测机构设立上推进与央企以及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四是开展与台湾工研院的技术合作和对接,鼓励台湾科技人才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在高新区内创业兴业。五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商务服务能力,承办或协办较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性或专业性会议,扩大园区影响,吸引英才关注。
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是福州高新区开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现城样"的总体开发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资源整合提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之年。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00亿元、总收入683亿元、利润35亿元、出口40亿美元、纳税21亿,同比增长11.1%,12%,7.9%,5.8%,8.8%。
(一)创新管理体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提升园区的决策部署,福州高新区辖区面积扩展至190平方公里,对所辖区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管理和统一开发"的职能和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管理体制。完成了新体制挂牌运行、县区托管协议签订、机关办公场所搬迁等历史性工作,并于7月1日起正式履行对闽侯县南屿镇和上街镇5个村的行政管理职能。
县区托管后,主动对接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各项行政审批职能的授权和交接均已实施到位,内部管控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正根据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完善,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项目、管资金、管廉洁的良好氛围。
随着体制调整职能变化和财政体制的进一步落实到位,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红利将加速园区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机制的建立。通过完善高新区相关扶持政策法规体系,重点推进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有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入驻,加强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搭建各类公共技术平台,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等平台,初步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同时,将机关办公场所往园区搬迁后,从空间和距离上全面实现为园区企业、为民计民生的零距离服务,托管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科技产业新城
海西园、两园的总规、控规和城市设计规划已全部完成;南屿镇区规划提升编制工作已经专家评审;园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已编制完成。根据各项规划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规划刚性执行,优化空间配置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完善创新创业平台支撑,以产城融合思路推进园区建设发展,打造海峡西岸独具特色的科技产业新城。
(三)注重引育结合,提升项目科技含量
注重引育结合,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入驻投产的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项目。星网锐捷一期、奔驰研发中心等6个购地自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四创软件等18个项目入驻创新园和创业大厦,清华紫光科技园、福耀模具等重大项目完成土地招拍挂手续。新引进神骑航空等8个项目购地自建,促成北京迪生、中科农业等5个孵化培育项目落地。
(四)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紧抓市委市政府与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全方位开展战略合作和福州市获批海西引智试验区的有利契机,积极承接市校重点合作项目和平台,充分发挥福州大学城及其他大院、大所、大校优势,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等协作平台,提高产学研用和人才交流培养的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贵阳高新区等先进兄弟高新区的交流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和尝试"飞地"园区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深化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交流,实现互惠互利共赢。
(五)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科技金融结合
加快推进高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海西园1#商住综合用地块开发出让以及与福州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有关工作。积极与兴业创新资本、中科招商、盈科资本等创投机构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新三板)、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公司对接洽谈,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的信息与资源,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
二、2014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提高空间承载能力
通过多维化解拆迁交地瓶颈,加大清违整治力度,加速土地报批收储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园区空间承载能力的提升,改善已入驻企业的生活和商务配套条件,为企业入驻、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夯实基础。
(二)完善园区政策体系
以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发挥新体制的资源整合优势,逐步完善园区政策体系。一是研究出台产业发展总体政策,加大对研发设计、总部经济、创业孵化等产业形态的培育和引入。二是研究出台细分产业专项鼓励政策,突出对高成长性企业和龙头企业的鼓励。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鼓励政策,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转化、中介服务等创新链的重要环节的扶持。四是出台吸引高端人才的专门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产业链发展急需、带动作用明显的高层次人才落地并为其提供发展平台。
(三)创新园区开发模式
一是改进土地出让和开发方式,采用带方案性质出让土地。二是鼓励成片开发和堤内开发带动堤外景观改造。三是鼓励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等,探索园中园等多元化主体开发模式,实现"以企兴园,以园聚业"的良性循环。
(四)拓建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在创新园内设立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积极吸引创投、银行、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担保等金融专营机构和会计、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构筑高新区金融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投融资服务。二是出台专门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区内科技企业提供服务。三是设立高新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区内有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吸引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入园发展。
(五)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育成中心建设,逐步构建物联网和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三网融合应用测试、生物与新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工业设计公共技术等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以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展示及交易中心、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二是尽快启动海西园7#、8#地块孵化器、加速器项目建设,为企业孵化培育创造新的空间载体。三是大力推进高校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以原始创新为特色的孵化平台。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突出招大引强、招高引新和围绕产业链招商,多招"补链条""强环节"型、有助于提升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的项目。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三是建立健全项目评估机制,邀请风投、创投及各行业领域专家对拟入园项目进行综合评审。四是重点加强对清华、北大、武大、中科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培育和招商,以大学科技园、育成中心等形式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区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辐射区。五是加快推进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基地、鸿博集团(国家半导体照明国际创新园)、清华启迪等在谈重大项目的对接和落地动建。
(七)推进创新资源集聚
一是打造国家级、省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吸引海西研究院和大学城内高校的科研人才团队在高新区内工作、创业、研发和交流,汇聚各类创意,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才社区"。三是积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海西中心等项目落地,在研发和检测机构设立上推进与央企以及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四是开展与台湾工研院的技术合作和对接,鼓励台湾科技人才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在高新区内创业兴业。五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商务服务能力,承办或协办较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性或专业性会议,扩大园区影响,吸引英才关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