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建设中科智城 打造江淮硅谷 加速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09
来源:科技部
一、2013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健康稳定运行
2013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578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6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831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20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财政收入51.23亿元,同比增长23%。
(二)坚持产业为先,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高新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2013年,合肥高新区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列入科技部创新型集群试点(培育)单位。
一是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扩散,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3年,高新区新建公共安全、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组建的"极端环境重大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入选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时代出版组建的"数字与新媒体出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联盟。
二是推进科技应用示范。启动一批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首台首套"示范政策,加速新兴产业研发和产业化。为支持支持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新华社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开通运行,启动建设合肥公安量子安全通信工程(天网工程)。为支持智能交通产业发展,高新区为科力信息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提供32平方公里实验外场。
三是部省市携手打造产业园。依托科大讯飞先进的语音技术,首期规划1平方公里建设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充分发挥"部省院市"合作机制的优势,瞄准"百亿企业、千亿园区、千亿美元产业"目标,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完善语音产业链,树立中国第一语音产业基地的品牌,为下一个五年达成千亿语音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聚焦企业主体,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高新区现有企业7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通过选择创新能力较强,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和创新要素,从市场、资本、发展模式上,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使这些创新"小盆景"快速形成"大风景"。目前高新区共有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54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了130 家,力争2015年达到200家。
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平台,重点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问题,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2013年,欧普康视、安大华泰等43家企业成功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资助总额2960万元;四创电子承担的"多波段主被动毫米波云水探测仪开发和应用"成功列入国家重大仪器专项,两年内我区共有5家企业获得该专项中央财政经费近1.7亿元,极大提升了我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荃银高科、朗坤物联网获批组建农业部农业科研重点实验室,科力信息获批组建公安部重点实验室,都将为我区农业科技和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发挥高新区法院作为全省唯一具有知识产权纠纷管辖权基层法院的优势,完善知识运用和保护的法制环境。同时,针对特色产业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管理的能力,2013年,我区"城市安全和信息安全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1-11月,全区专利授权234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8件,同比增长95%,万人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持有数达到95件。
(四)加快载体建设,推动科技经济协同创新
一是推进中科大先研院建设。按照"省部合作、市校共建"方式,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一年多来,逐步形成形成了"1343创新发展工作思路",也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合肥市的指导下,先研院 "明确一个目标:一流大学建设一流技术创新研究院;"坚持三个战略":坚持科教结合战略、优势转化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等;"实现四个对接":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对接中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等;"开展三个创新":积极开展好科教结合的自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创新、国际合作的开放创新等。目前,先研院已入驻424名工程硕士,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共建23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凝练先进技术项目107个,建立2支中科大先研院风险投资基金,孵化了23家高技术企业,吸引社会资本1.34亿元。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优化创新服务为宗旨,形成科技资源集聚共享机制。2013年1月18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心围绕"展示、转化、交易、服务"主线,已建成安徽省科技创新成果展厅、中国技术交易所合肥工作站、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肥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大厅、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微电子测试平台等十余个服务子平台,形成"科技超市",实现"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其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集聚2000套(台)仪器设备,已有近千家企业使用了共享资源。
三是持续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构建涵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网络化的孵化服务体系。目前,高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4家,孵化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00多家,毕业企业800余家。合肥创新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一期入驻企业217家,注册资本22.6亿元,预计今年税收9000万元,吸纳就业一万余人。正在建设的创新产业园二期占地面积约287亩,总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预计2014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五)科技金融结合,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
注重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知识产权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和创业辅导体系。一是企业上市稳步推进。建立70多家上市企业储备库,开展信息披露、活动演示、功能培训200多次。目前,园区上市公司达到22家,直接融资额超过20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努力形成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区,高新区先后发起成立国安、高科、兴皖和鼎信4支政府参股引导的风险投资基金和1支国有全资的天使投资基金,总额16.8亿元,全区创投公司达15家,总规模60多亿元。三是开展"创新贷"、"助保贷"试点工作。与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合作开展"创新贷"、"助保贷"试点工作,对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更优惠的信贷支持。现已有50家企业申请"创新贷"、"助保贷"业务,成功贷款总额过1亿元。四是积极备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扩容,建立了200余家"股转系统"企业后备资源库,多次组织新三板业务培训会,培训企业250余家。目前已有46家企业与券商签订"股转系统"协议,6家企业材料初稿已报送股转公司。五是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2013年7月,安徽省股权交易中心在高新区成立,目前,中心已登记托管全省各类未上市企业127家,托管总股本达到158亿股,为托管企业融资6000万元;上市挂牌企业22家,挂牌总市值21.76亿元。一批在中心托管和挂牌的企业通过存量股权转让、定向增资扩股、股权质押融资等多种方式,以较低成本及时获得了发展资金,走上良性发展快车道。
(六)着力先行先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大力改革园区科技管理体制。形成全区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创新资金分散、企业信息不畅、项目多头申报和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在计划体制上,改革"项目科技",建立面向全社会、注重资源配置、强化目标导向的政策体系,着力打造公平环境。在支持主体上,突出企业主体,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投入体制上,形成以事后奖励资助和税收优惠相结合的支持方式,着力强化市场导向。
二是积极用好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股权与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拓展到合芜蚌综合试验区。高新区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开展试点企业辅导服务,目前已有中科保瑞特、帝元生物等54家企业参加了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16家企业完成了试点方案。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活力,进一步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二、2014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计划
2014年,合肥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线,以中科大先研院为引领,规划建设"中科智城"和"江淮硅谷",努力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园区创新协调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学智慧城。
(一)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引进、建设、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潜在市场大、处于行业或产业高端的"新"项目,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引导和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旅游、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中国电科公共安全产业园,打造大数据运营中心。加快推进高新区智慧城市、智能语音产业园等建设。
(二)扎实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中科大先研院运行机制,发挥先研院风投基金作用,强化金融服务等功能,加快未来网、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微电子与光电子、国际研发服务外包等支撑平台建设,与企业共建一批研发中心,孵化一批企业。二是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检测分析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公共计算中心,通过引入企业投资共建创新单元,强化研究院市场导向。引入央企投资共建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建设工程研发区、产业育成区、产业园区,同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孵化器招引、培育创业企业的优势,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专业孵化器,引入和培育更多的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拓展科技开放合作新机制
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院士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培育引进更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人才紧跟产业、项目流动。积极谋划建设国际创新产业园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在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中科大先研院等在海外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技术和成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开拓国际市场。
(四)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新方式
着力创新科技金融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在区内设立科技金融专业支行,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执行单独的风险容忍度和利率定价政策,推出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中小科技企业征信平台,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信用环境。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设科技金融战略联盟,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13年,合肥高新区工委、管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机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创新体系日益健全,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济高速增长,开启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2013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健康稳定运行
2013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578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6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831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20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财政收入51.23亿元,同比增长23%。
(二)坚持产业为先,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高新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2013年,合肥高新区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列入科技部创新型集群试点(培育)单位。
一是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扩散,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3年,高新区新建公共安全、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组建的"极端环境重大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入选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时代出版组建的"数字与新媒体出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联盟。
二是推进科技应用示范。启动一批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首台首套"示范政策,加速新兴产业研发和产业化。为支持支持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新华社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开通运行,启动建设合肥公安量子安全通信工程(天网工程)。为支持智能交通产业发展,高新区为科力信息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提供32平方公里实验外场。
三是部省市携手打造产业园。依托科大讯飞先进的语音技术,首期规划1平方公里建设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充分发挥"部省院市"合作机制的优势,瞄准"百亿企业、千亿园区、千亿美元产业"目标,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完善语音产业链,树立中国第一语音产业基地的品牌,为下一个五年达成千亿语音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聚焦企业主体,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高新区现有企业7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通过选择创新能力较强,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和创新要素,从市场、资本、发展模式上,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使这些创新"小盆景"快速形成"大风景"。目前高新区共有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54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了130 家,力争2015年达到200家。
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平台,重点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问题,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2013年,欧普康视、安大华泰等43家企业成功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资助总额2960万元;四创电子承担的"多波段主被动毫米波云水探测仪开发和应用"成功列入国家重大仪器专项,两年内我区共有5家企业获得该专项中央财政经费近1.7亿元,极大提升了我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荃银高科、朗坤物联网获批组建农业部农业科研重点实验室,科力信息获批组建公安部重点实验室,都将为我区农业科技和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发挥高新区法院作为全省唯一具有知识产权纠纷管辖权基层法院的优势,完善知识运用和保护的法制环境。同时,针对特色产业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管理的能力,2013年,我区"城市安全和信息安全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1-11月,全区专利授权234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8件,同比增长95%,万人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持有数达到95件。
(四)加快载体建设,推动科技经济协同创新
一是推进中科大先研院建设。按照"省部合作、市校共建"方式,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一年多来,逐步形成形成了"1343创新发展工作思路",也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合肥市的指导下,先研院 "明确一个目标:一流大学建设一流技术创新研究院;"坚持三个战略":坚持科教结合战略、优势转化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等;"实现四个对接":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对接中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等;"开展三个创新":积极开展好科教结合的自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创新、国际合作的开放创新等。目前,先研院已入驻424名工程硕士,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共建23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凝练先进技术项目107个,建立2支中科大先研院风险投资基金,孵化了23家高技术企业,吸引社会资本1.34亿元。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优化创新服务为宗旨,形成科技资源集聚共享机制。2013年1月18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心围绕"展示、转化、交易、服务"主线,已建成安徽省科技创新成果展厅、中国技术交易所合肥工作站、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肥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大厅、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微电子测试平台等十余个服务子平台,形成"科技超市",实现"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其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集聚2000套(台)仪器设备,已有近千家企业使用了共享资源。
三是持续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构建涵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网络化的孵化服务体系。目前,高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4家,孵化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00多家,毕业企业800余家。合肥创新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一期入驻企业217家,注册资本22.6亿元,预计今年税收9000万元,吸纳就业一万余人。正在建设的创新产业园二期占地面积约287亩,总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预计2014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五)科技金融结合,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
注重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知识产权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和创业辅导体系。一是企业上市稳步推进。建立70多家上市企业储备库,开展信息披露、活动演示、功能培训200多次。目前,园区上市公司达到22家,直接融资额超过20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努力形成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区,高新区先后发起成立国安、高科、兴皖和鼎信4支政府参股引导的风险投资基金和1支国有全资的天使投资基金,总额16.8亿元,全区创投公司达15家,总规模60多亿元。三是开展"创新贷"、"助保贷"试点工作。与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合作开展"创新贷"、"助保贷"试点工作,对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更优惠的信贷支持。现已有50家企业申请"创新贷"、"助保贷"业务,成功贷款总额过1亿元。四是积极备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扩容,建立了200余家"股转系统"企业后备资源库,多次组织新三板业务培训会,培训企业250余家。目前已有46家企业与券商签订"股转系统"协议,6家企业材料初稿已报送股转公司。五是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2013年7月,安徽省股权交易中心在高新区成立,目前,中心已登记托管全省各类未上市企业127家,托管总股本达到158亿股,为托管企业融资6000万元;上市挂牌企业22家,挂牌总市值21.76亿元。一批在中心托管和挂牌的企业通过存量股权转让、定向增资扩股、股权质押融资等多种方式,以较低成本及时获得了发展资金,走上良性发展快车道。
(六)着力先行先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大力改革园区科技管理体制。形成全区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创新资金分散、企业信息不畅、项目多头申报和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在计划体制上,改革"项目科技",建立面向全社会、注重资源配置、强化目标导向的政策体系,着力打造公平环境。在支持主体上,突出企业主体,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投入体制上,形成以事后奖励资助和税收优惠相结合的支持方式,着力强化市场导向。
二是积极用好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股权与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拓展到合芜蚌综合试验区。高新区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开展试点企业辅导服务,目前已有中科保瑞特、帝元生物等54家企业参加了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16家企业完成了试点方案。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活力,进一步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二、2014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计划
2014年,合肥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线,以中科大先研院为引领,规划建设"中科智城"和"江淮硅谷",努力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园区创新协调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学智慧城。
(一)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引进、建设、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潜在市场大、处于行业或产业高端的"新"项目,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引导和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旅游、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中国电科公共安全产业园,打造大数据运营中心。加快推进高新区智慧城市、智能语音产业园等建设。
(二)扎实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中科大先研院运行机制,发挥先研院风投基金作用,强化金融服务等功能,加快未来网、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微电子与光电子、国际研发服务外包等支撑平台建设,与企业共建一批研发中心,孵化一批企业。二是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检测分析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公共计算中心,通过引入企业投资共建创新单元,强化研究院市场导向。引入央企投资共建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建设工程研发区、产业育成区、产业园区,同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孵化器招引、培育创业企业的优势,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专业孵化器,引入和培育更多的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拓展科技开放合作新机制
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院士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培育引进更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人才紧跟产业、项目流动。积极谋划建设国际创新产业园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在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中科大先研院等在海外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技术和成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开拓国际市场。
(四)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新方式
着力创新科技金融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在区内设立科技金融专业支行,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执行单独的风险容忍度和利率定价政策,推出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中小科技企业征信平台,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信用环境。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设科技金融战略联盟,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