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高新区:发挥产业优势 推进协同创新 全力打造中国安全谷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27
来源:科技部
一、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发展现状
徐州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安全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集聚各类安全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近48家,安全技术研发机构数十家,年产值达100亿。初步构建了涵盖煤矿提升、电力传动、矿山感知、应急指挥等方面的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全科技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相互补充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了集产业发展联盟、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产业发展基金、小额担保公司、新三板挂牌及上市促进机构等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一是产业集聚水平和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高新区内的徐州工大三森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YHC矿井提升自动换绳设备可以完全替代进口,被国家安监总局列入了安全技术应用"四个一批"项目,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可与德国SIEMAG(西玛格)公司形成竞争的矿山提升安全装备企业;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矿山电力传动节能装备及优化控制系统等矿山电力安全设备,成为了与西门子、ABB三分市场的国内矿山电力传动生产企业;徐州中矿大华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近年来专注矿山通讯与自动化控制产品开发,成为了矿山设备感知、人员感知、环境感知于一体的智慧矿山技术集成供应商。特别是新研制的矿山安全物联网系统,被国务院推荐为煤矿安全强制性推广产品。在这些骨干企业引领下,基地以矿山安全为主体的安全装备制造企业迅速集聚,神华集团、中煤科工、太矿集团等央企和地方矿山企业也纷纷到基地考察,太矿集团等部分企业的矿山装备制造项目已进入基地发展。
二是高新区安全装备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近年来的引进整合,高新区具备了推进安全科技协同创新的科研优势和实践基础,拥有了一批安全产业技术研发团队,培育了一批安全装备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高新区先后建设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感知矿山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了矿山安全方面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8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5项。
三是高新区安全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新区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规划建设了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引进了安全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了科技小额担保公司,成立了交通银行科技支行,并与华泰证券、东吴证券、天津股权交易所等证券和场外股权交易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了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企业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有两家矿山安全企业进入了A股上市序列,五家企业实施了新三板挂牌计划,安全技术与装备企业已成为了高新区企业上市主力军。
二、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发展基本路径
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培育发展工作一开始便坚持政府推动、高校院所参与、产业化引领。力求通过协同创新,达到拥有一个专业规划、引进一批高端人才、搭建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一批创新企业、开发一批应用技术、培育一个战略产业的良好格局。
一是坚持专业规划引领。2011年,高新区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安全科技产业政策和技术领域探索。2012年,安科院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主持编制了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从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前瞻研究,为高新区推进安全科技协同创新、安全科技产业集聚发展明晰了方向、拓展了路径。
二是坚持高端人才引进。高新区共引进院士团队5个,博士后团队17个,以周世宁院士、袁亮院士为代表的安全科技专家团队所掌握的安全科技成果不仅在国内领先,更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为高新区安全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奠定了学科基础。
三是坚持创新载体先行。为吸引国内外安全科技研发机构、检测机构集聚高新区,徐州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安全科技集聚区,该集聚区位于中国矿业大学校区南端,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安全科技成果研发、展示、交易、产业化推广及安全科技产品检测等工作,目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所安全研发团队、中国矿业大学各类安全检测实验室、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部分安全检测分部均进区发展。
四是坚持商业模式创新。高新区采取注资大学科技园和建设孵化园区方式,引进高校教授团队进区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牵头高校与企业对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运用。中国矿业大学智慧矿山物联网技术先后在两个矿山实施了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基地,主动承接各类创新成果,运用资金资助和集群孵化方式研究开发安全科技前沿技术。
五是坚持科技与金融合作。高新区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坚持科技与金融合作创新,引进了一系列证券机构、风投机构进区,申报并获批了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丰富了科技型企业融资路径,优化了高新区科技金融环境。
六是坚持安全产业集聚。高新区在推进安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产业集聚发展。除培育转化了以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成果为主导的本土安全产业企业外,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太矿集团、神华集团等矿山安全产业项目进区发展。
三、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未来发展
安全产业已经成为了徐州高新区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将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全力打造中国"安全谷"。
一是以江苏省安全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为载体,以"5+1"科技创新联盟为支撑,以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为依托,以中国安全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为平台,努力建设国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安全科技研发和安全科技学术交流中心。
二是以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为载体、以徐州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煤炭、煤机企业合作。发起设立总额达50亿元的安全产业创投基金,积极推进安全科技政产学研金联动发展,转化一批安全科技前沿技术、孵化一批安全产业科技企业、集聚一批安全装备制造企业,努力建设全国性的安全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三是依托科教集聚区,会同相关网络机构、安全装备企业、物流企业,以产业联盟为依托,积极建设安全技术与装备交易网;利用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影响力和中国矿业大学等研发团队的安全技术吸引力,全力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全国性安全技术与装备交易中心。
四是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引进一批安全设备检测检验机构;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矿山安全装备、安全救援工作中的应用,利用成熟的智慧矿山综合技术,加速建设全国性的矿山实时监控中心;利用徐州高新区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引进和组建应急救援专业团队。努力建设全国性的安全应急救援中心。
徐州高新区在安全科技产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只是开始,今后一个时期,徐州高新区将高度重视安全科技企业集聚发展,不断加强与业内高校、研发机构、生产、流通开展合作交流,认真落实国家安全产业政策,不断推进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为我国安全产业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徐州高新区积极发挥产业优势、全面集聚科教资源、努力推动协同创新,把高校科研机构、装备制造生产企业、市场需求主体和金融服务机构等分散的资源加以集成,把以矿山安全装备为主体的安全科技产业培育成为了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推动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主阵地和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发展现状
徐州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安全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集聚各类安全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近48家,安全技术研发机构数十家,年产值达100亿。初步构建了涵盖煤矿提升、电力传动、矿山感知、应急指挥等方面的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全科技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相互补充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了集产业发展联盟、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产业发展基金、小额担保公司、新三板挂牌及上市促进机构等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一是产业集聚水平和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高新区内的徐州工大三森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YHC矿井提升自动换绳设备可以完全替代进口,被国家安监总局列入了安全技术应用"四个一批"项目,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可与德国SIEMAG(西玛格)公司形成竞争的矿山提升安全装备企业;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矿山电力传动节能装备及优化控制系统等矿山电力安全设备,成为了与西门子、ABB三分市场的国内矿山电力传动生产企业;徐州中矿大华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近年来专注矿山通讯与自动化控制产品开发,成为了矿山设备感知、人员感知、环境感知于一体的智慧矿山技术集成供应商。特别是新研制的矿山安全物联网系统,被国务院推荐为煤矿安全强制性推广产品。在这些骨干企业引领下,基地以矿山安全为主体的安全装备制造企业迅速集聚,神华集团、中煤科工、太矿集团等央企和地方矿山企业也纷纷到基地考察,太矿集团等部分企业的矿山装备制造项目已进入基地发展。
二是高新区安全装备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近年来的引进整合,高新区具备了推进安全科技协同创新的科研优势和实践基础,拥有了一批安全产业技术研发团队,培育了一批安全装备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高新区先后建设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感知矿山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了矿山安全方面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8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5项。
三是高新区安全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新区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规划建设了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引进了安全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了科技小额担保公司,成立了交通银行科技支行,并与华泰证券、东吴证券、天津股权交易所等证券和场外股权交易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了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企业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有两家矿山安全企业进入了A股上市序列,五家企业实施了新三板挂牌计划,安全技术与装备企业已成为了高新区企业上市主力军。
二、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发展基本路径
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培育发展工作一开始便坚持政府推动、高校院所参与、产业化引领。力求通过协同创新,达到拥有一个专业规划、引进一批高端人才、搭建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一批创新企业、开发一批应用技术、培育一个战略产业的良好格局。
一是坚持专业规划引领。2011年,高新区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安全科技产业政策和技术领域探索。2012年,安科院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主持编制了徐州高新区安全科技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从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前瞻研究,为高新区推进安全科技协同创新、安全科技产业集聚发展明晰了方向、拓展了路径。
二是坚持高端人才引进。高新区共引进院士团队5个,博士后团队17个,以周世宁院士、袁亮院士为代表的安全科技专家团队所掌握的安全科技成果不仅在国内领先,更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为高新区安全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奠定了学科基础。
三是坚持创新载体先行。为吸引国内外安全科技研发机构、检测机构集聚高新区,徐州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安全科技集聚区,该集聚区位于中国矿业大学校区南端,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安全科技成果研发、展示、交易、产业化推广及安全科技产品检测等工作,目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所安全研发团队、中国矿业大学各类安全检测实验室、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部分安全检测分部均进区发展。
四是坚持商业模式创新。高新区采取注资大学科技园和建设孵化园区方式,引进高校教授团队进区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牵头高校与企业对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运用。中国矿业大学智慧矿山物联网技术先后在两个矿山实施了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基地,主动承接各类创新成果,运用资金资助和集群孵化方式研究开发安全科技前沿技术。
五是坚持科技与金融合作。高新区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坚持科技与金融合作创新,引进了一系列证券机构、风投机构进区,申报并获批了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丰富了科技型企业融资路径,优化了高新区科技金融环境。
六是坚持安全产业集聚。高新区在推进安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产业集聚发展。除培育转化了以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成果为主导的本土安全产业企业外,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太矿集团、神华集团等矿山安全产业项目进区发展。
三、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未来发展
安全产业已经成为了徐州高新区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将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全力打造中国"安全谷"。
一是以江苏省安全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为载体,以"5+1"科技创新联盟为支撑,以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为依托,以中国安全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为平台,努力建设国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安全科技研发和安全科技学术交流中心。
二是以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为载体、以徐州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煤炭、煤机企业合作。发起设立总额达50亿元的安全产业创投基金,积极推进安全科技政产学研金联动发展,转化一批安全科技前沿技术、孵化一批安全产业科技企业、集聚一批安全装备制造企业,努力建设全国性的安全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三是依托科教集聚区,会同相关网络机构、安全装备企业、物流企业,以产业联盟为依托,积极建设安全技术与装备交易网;利用徐州高新区安全产业影响力和中国矿业大学等研发团队的安全技术吸引力,全力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全国性安全技术与装备交易中心。
四是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引进一批安全设备检测检验机构;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矿山安全装备、安全救援工作中的应用,利用成熟的智慧矿山综合技术,加速建设全国性的矿山实时监控中心;利用徐州高新区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引进和组建应急救援专业团队。努力建设全国性的安全应急救援中心。
徐州高新区在安全科技产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只是开始,今后一个时期,徐州高新区将高度重视安全科技企业集聚发展,不断加强与业内高校、研发机构、生产、流通开展合作交流,认真落实国家安全产业政策,不断推进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为我国安全产业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