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吉林高新区:科技提升 项目支撑 重点突破 制度保障 扎实推进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46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吉林高新区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战略部署,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立足点,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加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深入推进园区化建设,为实现"五个新跨越"目标夯实了基础。截止2013年底,吉林高新区共有各类企业3800余户,其中孵化企业460户,已毕业230户,科技型企业780户。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1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0.1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357亿元。
  一、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为了从深层次上解决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引智难、科技要素集聚难等问题,破除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金融、科技与工业化的融合,高新区着手对科技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户,占全市的47.6%;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户,占全市41.9%。累计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9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70项,共有413户企业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以上资金2.1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1071项,专利261项,软件著作权267项。
  (一)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支撑
  1. 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资金给予支持,推动建立各级政府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形成提升区域"内生"科技主体创新能力联动机制。研究制定了《高新区科技创新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对形成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引进关键技术并在我区实现产业化的高技术企业采取市区两级进行奖励,促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 计划每年从高新区财政列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形成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
  3. 探索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入为补充、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以高新区创业中心和所属企业为主体,建立吉林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支持和鼓励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平台项目的申报,为我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建立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1. 支持建立科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区优势特色产业,整合科技资源,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以政府引导,组织区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和科研院所成立汽车产业协会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联盟。
  2. 建立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进机制。依托清华大学、中科院技术优势,启动建设创新大厦,形成专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以高新区创业中心为核心,搭建吉林高新区科技成果转移服务平台,形成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的定期沟通机制,以解决区内企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为引导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达到有效整合省内科技技术与成果资源向区域内集聚。
  3. 完善政府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了政务服务大厅的服务职能,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研究建立吸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区机制,目前高新区政务大厅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涵盖了公司注册代办、会计审计、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专利代理与知识产权服务等各领域。
  4. 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单位的契机,以企业为主体,以电力电子、汽车及零部件、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为基础,建立了吉林高新区技术转移中介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汽车电子产业服务平台、吉林高新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软件研发平台等4个平台,并得到国家火炬项目立项。
  (三)创新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
  1. 创新人才支撑机制。充分利用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开展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合作的契机,以智翔和创业服务中心高级人才培训项目、职教园区人才培养与创业实训项目,微软IT学院创业辅导及培训项目为主体,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组织区内企业与我市中职、高职和大学等开展座谈研究制定人才支撑方案,并促进双方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目前中讯科技已与东北电力大学签订了200个计算机方面人才的订单。
  2. 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研究制定下发了《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管理办法(试行)》(吉高管发(2013)99号)和《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业招商管理办法(试行)》(吉高管发(2013)100号)两个文件,建立健全了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
  二、以科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新区以北区大开发、大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长吉一体化"战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突出重点领域,实施科技引领及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华微电子、龙鼎集团等为代表的电力电子,以明阳风电、昊宇重工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吉福新材料、中核辐照、金赛科技、恒辉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吉福参、博德生物、康乃尔制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四大产业群;以大仝数码、香港中讯、杭州东忠、微软IT、大连百易、意邦智控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群快速崛起,成为高新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2013年,吉林高新区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完成24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产值25%。通过市认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4户,占全市的31.48%。
  (一)推进园区化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洼地
  采取"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形成要素集中、功能完善、环境适宜的发展空间,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今年我们与绿地集团签署了软件服务外包和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的建设协议,明年两个园区即将开工建设。城市矿产、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园区也正在按照市场化建设模式加快推进。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产业发展支撑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基础和关键。2013年,高新区开工建设项目90个,总投资38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项目14项,占全部开工项目15.6%。我们按照"意向抓签约、签约抓注册、注册抓到资、到资抓开工、开工抓投产、投产抓增资"的要求,促进重点产业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见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支撑。一是突出信息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仝数码、杭州东忠、香港中讯、大连百易等为代表的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建设,形成软件服务外包、北斗产业、数据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二是突出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重点推进万丰汽车工业园区、绿地智能装备产业园、一汽吉林整车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三是突出新材料产业项目。重点推进以吉福热缩附件、金赛纳滤膜、恒辉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园、中核辐照产业园、新型建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四是突出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结合吉林高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报废汽车机械化拆解等项目建设。引进德国欧绿保集团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五是突出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加强与国药集团的合作,扩大吉林博德生物诊断及治疗的生产范围。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产业总量
  2013年,高新区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444.53亿元,到位资金完成122亿元。按照"投资大、质量高、效益好"的标准,围绕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以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产业为引资的重点领域,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实现引资项目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根本转变。一是在信息产业方面,积极推进微软中国公共服务平台、文思海辉等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进程,依托大连百易、杭州东忠积极开展对日服务外包合作及招商;围绕北斗产业园的建设,积极开展北斗芯片研发等上下游企业的招商,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在装备制造方面,积极推进正菱集团重型机械及高档机床项目的合作;结合绿地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建设,重点引进汽车、机械、机床等产品的电子智能控制装备生产企业,形成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三是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以新型建材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领域企业。四是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以欧绿宝集团城市矿产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引进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城市矿产资源交易中心等项目。
  (四)实施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推动大仝数码等有条件企业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创新型科技企业;大力培育芯威科技等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加深恒辉新材料等企业与中科院就汽车专用料等项目的合作。二是积极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水平。推动一汽吉林公司加快车型的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高新南区创业中心和北区创新创业大厦为硬件基础,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三、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途径,着力解决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
  (一)推进行政管理创新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机构的设置按照高新北区职能的要求设置,打破部门界限,采取合署办公、联合运作等方式,达到部门效能最大化。
  (二)推进人事机构管理创新
  探索建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人事机构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本着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提拔使用干部。二是注重责、权统一,探索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一级聘任一级、一级管理一级、双向选择的干部管理方式。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充实高新区干部队伍。四是打破编制限制,新招聘20个优秀人才享受与开发区现有编制内人员同等待遇,对于聘用制的优秀人才给予退休财政统一开支的政策。
  (三)推进高新北区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推进吉林高新区管委会政府平台的资产整合、业务整合、人员整合,市场化运作推动多种金融工具开展融资,同时探索推进以管委融资平台上市为目标的相关工作,实现园区建设由政府拨款、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
  积极推进各类投资基金发展,推进符合园区开发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完善了吉林高新区城镇化基金组建及发行方案、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多元化投资,组建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投资基金。
  (四)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改革招商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攻坚方案》,出台了新的招商工作考核办法和项目管理办法,增设了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局,围绕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规划招商、产业招商、推介招商、上门招商等诸多方式,并精选专业招商人员分赴国内各发达地区进行驻点招商,着力引进大项目、外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为加速建设和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四、2014年工作设想
  (一)明年工作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场化、企业化为方向,以加快实现"大高新"为目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财政实力为核心,以招商引智、项目建设和拓展融资渠道为主线,以"两区六园"建设为重点(优化提升南区、加快建设北区,打造汽车产业园、城市矿产园、工业园、物流园、职教园、科技孵化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功能区建设,实现高新区率先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
  (二)明年工作主要任务
  坚持一个中心、完成一个目标、夯实两大基础、实现四大突破。"坚持一个中心":就是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完成一个目标":就是竭尽全力,高标准地完成2014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夯实两大基础":一是夯实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夯实社会管理。抓好信访、安全和民生民利工程。"实现四大突破":一是融资突破,通过市场化运作。二是征地拆迁突破,打击非法非建。三是项目质量突破,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实行全员招商与专业驻点招商相结合,立足招大商、招好商,真正招引符合全市产业发展要求、能给高新区带来效益、能为高新区壮大实力的项目,做到引进一个成一个,实现招商项目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四是科技创新突破,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