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高新区:创新驱动 推动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48
来源:科技部
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重大战略决策,短短的几年时间,高新区的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8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本溪高新区正式升级为"本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3年是本溪高新区发展转型过程中全面铺开、全面建设的攻坚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高新区围绕"中国药都、健康之都,沈本新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坚持"产业为重、科技支撑、大学为要、产城结合"发展理念,重点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实施"173"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高新区建设
以7个重点产业和3个配套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实施"173"战略。
"1"即1个发展目标。再用5年时间,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高新区简称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健康产业集群区。
"7"即7个产业发展重点。以生物制药及疫苗产业园、高端仿制药及化药产业园、现代中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食品和保健品产业园、医药相关配套产业园、健康服务产业园7个产业园为发展载体。
"3"即3个配套功能区。围绕形成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功能区、大学教育功能区、城市服务功能区3个配套功能区。
围绕企业建设、投产达产中的相关问题,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服务企业措施。目前高新区共集聚生物医药产业项目96个,投产53个,全年实现药业及相关销售收入240亿元,为建设产值千亿的中国药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科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1.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高新区通过对现有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全力打造了"一心、两园、八平台"的中国药都公共技术服务功能区。"一心"即本溪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两园"即中国药都创新园和创业园;"八大平台"即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服务、医药临床研究服务、新药安全评价服务、医药测试仪器公共服务、实验动物技术公共服务、生物医药注册认证及医药专利技术服务、医药信息公共服务和投融资服务八大平台。八大平台现已为驻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4000余项。拥有在研品种305个,重点推进了20个重大创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其中国家一类重点品种20个,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
2. 医药产业整体水平实现新提升,逐步扩大产业发展优势
高新区鼓励和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相关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2013年,市科技主管部门实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就生物制药、疫苗等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开展研发,本溪共27个项目获得省科技立项,获得支持金额1亿元。高新区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好护士药业的尪痹片改造、辽宁开普医疗系统有限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等10个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辽宁科俊生物公司获得国家二类注册批号19项。东北制药集团的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盒2个品种划转完成,现已获得批号。2013年6月24日,"本溪制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首批10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表明本溪高新区的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3. 打造智力支撑体系,为高新区注入创新活力
高新区现已进驻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本溪校区等6所医药相关高校,这些与医药相关专业高校的入驻,逐渐成为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有效地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药都创新园先后引入包括全球最大基因组研究机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拜耳和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实验室在内的高层次科研机构42家,持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现已逐渐成为本溪高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研发团队的重要渠道。在海创周活动中,本溪高新区与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协会、美欧青年海创协会、瑞士中国学人生命科学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另外,中国药都创新园又引进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科研团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等6个国内研发团队。目前,高新区已引进人才770人,其中高级职称125人、博士110人、硕士373人。
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凝聚项目资金要素,充分发挥中国药都创新园的引擎作用,推动药企科研能力持续增强,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原动力。
三、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提升中国药都品牌效应
1. 科技金融取得重大进展,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高新区与市科技局、市金融办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的工作意见》,采取"1+6"的模式,即组建药都控股公司+设立种子基金、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银行、创投基金和药都金融服务中心,着力解决区内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资金需求。目前,已有辽宁高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本溪联盟中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在溪注册。以贷款为主导、投证债贷租联动、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共同发力支持高新区发展的融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 充分利用"药交会"等平台,大力推进高新区国际化建设
在省市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药交会"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高新区影响力。高新区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通过一系列招商活动的有效开展,2013年新引进各类项目41个,签约合同额94亿元,重点在谈项目63个。尤其是通过投资10亿元上海绿谷、投资15亿元北京海凭、投资20亿元的大连嘉创等重点项目的引入,推动高新区的招商方式已从过去的小规模单个招商向组团式大规模招商转变,不仅国内医药巨头纷纷入驻,国际医药巨头也相继投资高新区或与企业合作,标志着本溪高新区向国际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通过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扩大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药企发展搭建高位平台,为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四、创新驱动,助推高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2014年是本溪高新区发展上规模的关键之年,也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巨大潜能的关键之年,为此高新区将以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推动科技与产业整合、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助推高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是进一步甚好服务企业投产达产工作。继续主动服务企业,探索存量加增量的发展效应。二是加大项目推进和储备力度。一方面以工业地产项目为载体,重点推进海凭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上海绿谷等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另一方面以张其寨地区为载体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生等健康服务产业。三是继续发挥科技支撑和科技金融作用。继续推进"一心两园八平台"建设,支持沈阳药科大学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发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率高的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新品种。
本溪高新区将始终坚持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再用五年时间,将本溪高新区建设成占地40平方公里、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健康产业集聚区。
本溪作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和国务院确定的较大市,建国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本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本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重大战略决策,短短的几年时间,高新区的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8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本溪高新区正式升级为"本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3年是本溪高新区发展转型过程中全面铺开、全面建设的攻坚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高新区围绕"中国药都、健康之都,沈本新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坚持"产业为重、科技支撑、大学为要、产城结合"发展理念,重点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实施"173"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高新区建设
以7个重点产业和3个配套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实施"173"战略。
"1"即1个发展目标。再用5年时间,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高新区简称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健康产业集群区。
"7"即7个产业发展重点。以生物制药及疫苗产业园、高端仿制药及化药产业园、现代中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食品和保健品产业园、医药相关配套产业园、健康服务产业园7个产业园为发展载体。
"3"即3个配套功能区。围绕形成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功能区、大学教育功能区、城市服务功能区3个配套功能区。
围绕企业建设、投产达产中的相关问题,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服务企业措施。目前高新区共集聚生物医药产业项目96个,投产53个,全年实现药业及相关销售收入240亿元,为建设产值千亿的中国药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科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1.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高新区通过对现有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全力打造了"一心、两园、八平台"的中国药都公共技术服务功能区。"一心"即本溪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两园"即中国药都创新园和创业园;"八大平台"即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服务、医药临床研究服务、新药安全评价服务、医药测试仪器公共服务、实验动物技术公共服务、生物医药注册认证及医药专利技术服务、医药信息公共服务和投融资服务八大平台。八大平台现已为驻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4000余项。拥有在研品种305个,重点推进了20个重大创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其中国家一类重点品种20个,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
2. 医药产业整体水平实现新提升,逐步扩大产业发展优势
高新区鼓励和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相关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2013年,市科技主管部门实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就生物制药、疫苗等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开展研发,本溪共27个项目获得省科技立项,获得支持金额1亿元。高新区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好护士药业的尪痹片改造、辽宁开普医疗系统有限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等10个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辽宁科俊生物公司获得国家二类注册批号19项。东北制药集团的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盒2个品种划转完成,现已获得批号。2013年6月24日,"本溪制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首批10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表明本溪高新区的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3. 打造智力支撑体系,为高新区注入创新活力
高新区现已进驻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本溪校区等6所医药相关高校,这些与医药相关专业高校的入驻,逐渐成为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有效地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药都创新园先后引入包括全球最大基因组研究机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拜耳和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实验室在内的高层次科研机构42家,持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现已逐渐成为本溪高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研发团队的重要渠道。在海创周活动中,本溪高新区与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协会、美欧青年海创协会、瑞士中国学人生命科学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另外,中国药都创新园又引进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科研团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等6个国内研发团队。目前,高新区已引进人才770人,其中高级职称125人、博士110人、硕士373人。
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凝聚项目资金要素,充分发挥中国药都创新园的引擎作用,推动药企科研能力持续增强,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原动力。
三、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提升中国药都品牌效应
1. 科技金融取得重大进展,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高新区与市科技局、市金融办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的工作意见》,采取"1+6"的模式,即组建药都控股公司+设立种子基金、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银行、创投基金和药都金融服务中心,着力解决区内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资金需求。目前,已有辽宁高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本溪联盟中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在溪注册。以贷款为主导、投证债贷租联动、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共同发力支持高新区发展的融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 充分利用"药交会"等平台,大力推进高新区国际化建设
在省市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药交会"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高新区影响力。高新区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通过一系列招商活动的有效开展,2013年新引进各类项目41个,签约合同额94亿元,重点在谈项目63个。尤其是通过投资10亿元上海绿谷、投资15亿元北京海凭、投资20亿元的大连嘉创等重点项目的引入,推动高新区的招商方式已从过去的小规模单个招商向组团式大规模招商转变,不仅国内医药巨头纷纷入驻,国际医药巨头也相继投资高新区或与企业合作,标志着本溪高新区向国际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通过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扩大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药企发展搭建高位平台,为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四、创新驱动,助推高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2014年是本溪高新区发展上规模的关键之年,也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巨大潜能的关键之年,为此高新区将以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推动科技与产业整合、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助推高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是进一步甚好服务企业投产达产工作。继续主动服务企业,探索存量加增量的发展效应。二是加大项目推进和储备力度。一方面以工业地产项目为载体,重点推进海凭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上海绿谷等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另一方面以张其寨地区为载体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生等健康服务产业。三是继续发挥科技支撑和科技金融作用。继续推进"一心两园八平台"建设,支持沈阳药科大学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发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率高的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新品种。
本溪高新区将始终坚持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再用五年时间,将本溪高新区建设成占地40平方公里、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健康产业集聚区。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