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营口高新区:立足科技研发 聚焦新兴产业 努力创建国家一流高新区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5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营口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与产业化双轮驱动战略,打造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创建国家一流高新区为目标,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对外开放先导区和高端人才集聚区"。预计201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同比增长16%,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17%,营业总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12%,出口创汇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4%,实交税金17.7亿元,同比增长36%。
  一、突出特色,不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营口高新区围绕辽宁渤海科技城建设,创建辽宁省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从自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出发,积极培育和拓展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个产业为主,数字化、新能源、生物科技三个产业为辅的"2+3"产业发展格局。
  营口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经济贡献较大。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大量引进创新项目,实现"存量提升"和"增量扩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迅速壮大。辽宁卓异装备有限公司、营口安偌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德国马勒发动机零部件、辽宁中集车辆、辽宁德马重工等重点骨干企业群体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特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和智能安全装备制造的三大系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辽宁卓异装备有限公司的矿用移动式井下救生舱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的产品,2012年产品销售收入5亿元,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营口安偌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铅酸蓄电池制备能够实现铅酸蓄电池环保清洁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营口瑞华科技的"矿山(无线)智能应急救援支撑系统"专利技术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下一步,营口高新区将要全力创建"中国北方安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园",按照"立足营口、服务东北、辐射全国"的定位,打造以"应急"、"智能"为鲜明特色,中期百亿、远期千亿产值的国家级示范园,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建立更大的平台。
  新材料产业实力在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了以辽宁卓异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微光电子(营口)有限公司、营口亿峰实业集团、辽宁鸿盛环境技术集团(营口洪源玻纤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金氟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以碳化硅八个延伸产业链、LED节能照明材料及光通讯系列、微米超细纤维、聚四氟乙烯薄膜和纤维制品、纳米级金属复合导线、哈工大金属基复合材料、海园不锈钢复合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金氟龙新材料公司的是国内唯一的全工艺聚四氟乙烯薄膜生产企业;亿峰实业集团的纳米级金属复合导线与纳米圆薄片在行业内技术领先。该产业多为近两年新建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很强的成长扩张能力。
  数字化产业取得更大进展。以"万户云集、百亿产值"为行动目标的数字化产业基地暨"智慧城市"产业园建设,吸引了北方物联网、三浦灵狐暨菲力猫动漫影视与电子商务、中微光通讯、北斗云天导航产品、永星科技服务外包等项目;赛克动漫和瑞华公司与卓异公司的矿山智能通讯及监控预警等系列项目已趋成熟。一批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软件服务外包项目正在洽谈推进,数字化产业群体正在形成。新能源和生物科技产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新能源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13亿元。新实施生物科技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为打造新兴产业发展平台,高新区将以"园中园"为载体,推进卓异创新产业园、中国矿大科技孵化产业园、 川大科技产业园、美国TIETEK集团环保新材料产业园4个创新产业园,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二、注重创新,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方面,结合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孵化器,支持民营资本加大对孵化器的投入与建设;整合各类孵化器、园中园,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创业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带动效应,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器6.3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个,中国北方安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努力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智慧城市"数字化产业基地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中。在科技研发机构聚集方面,以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为中心,鼓励引导科研单位、高校、大型科技企业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氛围,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创新科技服务手段,提升科技服务机构能力,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目前,已有中科院、航天院、农科院、林科院、水科院等中字号院所和清华大学、北科大、北联大、北航、西安交大、大工、哈工大、中国矿大等一大批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科技园以及高科技项目落户营口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方面,推动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整合,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共建;依托各类产业化项目和园中园,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鼓励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依托行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共性需求,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已建成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37个,累计入库"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6项,已出库5项。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与集聚方面,成立营口市第一个院士工作站--辽宁卓异科技集团哈工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着重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吸引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到高新区设立大学科技园、研发中心等分支机构;制定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充实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一批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以辽宁省科技金融试点工作为中心,完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吸引金融机构、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信贷担保机构等聚集园区,开展多层次科技投融资服务。目前已拥有2家担保公司、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3家保险公司,注册资本达到4.25亿元。近三年已使用种子资金和创新发展基金4.3亿元,强力推进"新三板"试点工作和上市融资工作,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推行投资担保、企业信用担保贷款、企业联合担保、科技保险等创新业务。
  三、创造活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营口高新区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成立辽宁渤海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后勤物业、对外宣传和大服务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实行公司化运行,实行企业化管理;在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局实行面向社会全员招聘制,实行基础工资和按业绩取酬相结合的工资制度。目前,正筹备实行"档案封存、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坚持"公开选拔、档案封存、全员竞聘、竞争上岗、以岗定薪、能者高薪、绩效考核、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机构和人员的重复设置,形成一局多能、一人多能、一职多责的新模式,快速推进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创新,打造管理科学、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2014年,营口高新区要坚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为重点,以建设辽宁渤海科技城为总抓手,集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速推进高新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对外开放先导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努力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