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高新区:创新驱动促发展 科技提升谋转型 全面推进燕郊国家高新区建设步伐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5:58
来源:科技部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燕郊高新区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上突出位置来抓,采取"重大项目支撑发展、招商引资推动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发展"的措施,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在全区经济贡献比例加快提高。中兴通讯北方产业基地已有华通软件、中兴软件等四家企业入驻,汉王制造有限公司新一代人脸识别产品投放市场,申江万国金融档案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光环云谷云计算中心项目一期已竣工,部分设备已投入运营。阳光硅谷、阳光硅峰、汉能全球研发中心以及桑宝金太阳能、欧恒太阳能等十余家业企业形成了光伏光热共同发展的趋势。神威药业(燕郊)有限公司新的注射剂生产车间已完工,并通过了GMP认证,即将正式投产。新引进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及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项目,由掌握我国90%以上稀土材料核心技术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投资建设,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韩国世原汽车科技、因派克汽车部件、明和汽车部件、长城重机、新宏昌专用车等2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的装备制造生产企业发展迅速,产业集群迅速壮大。
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加大孵化力度,培育创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打造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科技引擎和创新高地。一是大力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按照"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申报"燕郊国家高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建设"、"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创业中心已累计孵化各类项目244家,其中在孵企业88家,毕业企业29家。商务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技术支撑与交易、专家服务、信息网络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后期发展服务八大服务平台已成功构筑。二是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北京邮电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美国公共卫生署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山西省化工研究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和促成了5家企业合作项目6项。通过科技部、省科技厅举办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省高新区合作对接会",促成区内4家企业及一所高校与国家大学科技园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三是强化科技管理工作。协助华通科技、米切尔机械、方元绿洲科技、沃达液压等4家企业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协助神威药业成功申报国家重大医药专项2项,协助华通科技、神威药业、天元地理、晶伟电子、燕达研究院及晶日金刚石等6家企业申报2014年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协助亚泰电子和奥斯特电子成功申报2013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2项,协助方元绿洲申报2014年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1项,争取国家及省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四是强化重点科研项目攻关,提升研发机构实力。大力扶植企业筹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工程,全年新增专利111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外观设计专利18项。截止目前,全区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0余个,包括中省直单位的科研机构14个、高校的科研实验室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及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40余个,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五是加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历程出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信息、投融资、检测、培训、商务等专业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成长运作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2013年共培育中小企业165家,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
始终坚持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打造"京东第一人才高地"为目标,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和市场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级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队伍。一是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扎实推进人才资源市场、人才交流网站、人才库建设,制定优惠人才政策,搭建创业平台,吸引和鼓励产业领军人才、留学人员和大学生入区创业,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十人,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氛围。二是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区内8所大专院校教育水平和规模不断提升,现有本科专业116个,专科专业77个,工科门类专业57个。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多位科技一线人才申报各级科技人才计划及奖项,共获得优秀市管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等6个廊坊市级奖项;三是促进企校合作,拓宽人才就业渠道。利用区内两所培训学校,建立六大实习基地,采取"先培训再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形式,推行订单式培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和实用性技术人员。成功举办20余场大型招聘会,参会企业近2200余家,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医药等30余个行业,提供就业岗位5.4万个,5.6万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截止目前,区内储备各类专业人才达3万余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8万余人,其中院士4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300余人,为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生态
燕郊高新区充分发挥邻近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按照打造绿色燕郊,建设生态家园的理念,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深入开展县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五城同创"活动,不断扩大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城市管理、行政效能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体系完备的城市规划、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和健全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全区绿地率达到34%,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38平方米。城市整体品位全面提升,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2014年,燕郊高新区将按照科技部的工作部署,以"调整结构、提升能级,夯实载体、拓展功能,完善设施、优化环境"为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构建园区创新体系、延伸园区产业链条、强化园区社会保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实现"高端发展、绿色崛起",全面推进一流国家高新区建设进程。
一是深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燕郊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坚持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以县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五城同创"为抓手,打造"净、靓、绿、美"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继续秉承"客商是上帝、服务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理念,不断完善"一站式"行政审批大厅服务和管理,营造利于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群众安居的良好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北部科学城建设,以大北京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为动力,以孵化加速产业化为功能,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攻方向,努力将科学城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三是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园区的建设步伐,拓展孵化空间,打造与中关村全面对接的功能载体;提高燕郊风投公司的运作水平,逐步加大风投规模,促进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搭建企业与驻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打造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平台。
四是加快推动科技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区内投资规模大、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项目建设进度,发挥应有科技带动效应;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专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
五是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储备库建设规模和水平,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企业引进科研人员的优惠力度,扶植高端人才自主创业,组建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中心,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六是不断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尝试市场化运营模式,提升资本运作的规模和水平,增强自主创新内在驱动活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对高新区发展规律的认识,打造适合高新区发展的管理队伍。
燕郊高新区在科技部和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始终坚定"建设一流国家高新区"的宏伟目标,大力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倾力打造特色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特色产业加速聚集,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园区建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燕郊高新区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上突出位置来抓,采取"重大项目支撑发展、招商引资推动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发展"的措施,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在全区经济贡献比例加快提高。中兴通讯北方产业基地已有华通软件、中兴软件等四家企业入驻,汉王制造有限公司新一代人脸识别产品投放市场,申江万国金融档案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光环云谷云计算中心项目一期已竣工,部分设备已投入运营。阳光硅谷、阳光硅峰、汉能全球研发中心以及桑宝金太阳能、欧恒太阳能等十余家业企业形成了光伏光热共同发展的趋势。神威药业(燕郊)有限公司新的注射剂生产车间已完工,并通过了GMP认证,即将正式投产。新引进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及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项目,由掌握我国90%以上稀土材料核心技术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投资建设,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韩国世原汽车科技、因派克汽车部件、明和汽车部件、长城重机、新宏昌专用车等2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的装备制造生产企业发展迅速,产业集群迅速壮大。
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加大孵化力度,培育创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打造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科技引擎和创新高地。一是大力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按照"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申报"燕郊国家高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建设"、"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创业中心已累计孵化各类项目244家,其中在孵企业88家,毕业企业29家。商务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技术支撑与交易、专家服务、信息网络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后期发展服务八大服务平台已成功构筑。二是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北京邮电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美国公共卫生署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山西省化工研究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和促成了5家企业合作项目6项。通过科技部、省科技厅举办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省高新区合作对接会",促成区内4家企业及一所高校与国家大学科技园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三是强化科技管理工作。协助华通科技、米切尔机械、方元绿洲科技、沃达液压等4家企业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协助神威药业成功申报国家重大医药专项2项,协助华通科技、神威药业、天元地理、晶伟电子、燕达研究院及晶日金刚石等6家企业申报2014年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协助亚泰电子和奥斯特电子成功申报2013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2项,协助方元绿洲申报2014年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1项,争取国家及省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四是强化重点科研项目攻关,提升研发机构实力。大力扶植企业筹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工程,全年新增专利111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外观设计专利18项。截止目前,全区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0余个,包括中省直单位的科研机构14个、高校的科研实验室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及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40余个,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五是加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历程出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信息、投融资、检测、培训、商务等专业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成长运作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2013年共培育中小企业165家,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
始终坚持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打造"京东第一人才高地"为目标,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和市场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级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队伍。一是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扎实推进人才资源市场、人才交流网站、人才库建设,制定优惠人才政策,搭建创业平台,吸引和鼓励产业领军人才、留学人员和大学生入区创业,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十人,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氛围。二是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区内8所大专院校教育水平和规模不断提升,现有本科专业116个,专科专业77个,工科门类专业57个。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多位科技一线人才申报各级科技人才计划及奖项,共获得优秀市管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等6个廊坊市级奖项;三是促进企校合作,拓宽人才就业渠道。利用区内两所培训学校,建立六大实习基地,采取"先培训再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形式,推行订单式培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和实用性技术人员。成功举办20余场大型招聘会,参会企业近2200余家,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医药等30余个行业,提供就业岗位5.4万个,5.6万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截止目前,区内储备各类专业人才达3万余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8万余人,其中院士4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300余人,为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生态
燕郊高新区充分发挥邻近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按照打造绿色燕郊,建设生态家园的理念,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深入开展县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五城同创"活动,不断扩大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城市管理、行政效能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体系完备的城市规划、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和健全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全区绿地率达到34%,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38平方米。城市整体品位全面提升,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2014年,燕郊高新区将按照科技部的工作部署,以"调整结构、提升能级,夯实载体、拓展功能,完善设施、优化环境"为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构建园区创新体系、延伸园区产业链条、强化园区社会保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实现"高端发展、绿色崛起",全面推进一流国家高新区建设进程。
一是深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燕郊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坚持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以县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五城同创"为抓手,打造"净、靓、绿、美"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继续秉承"客商是上帝、服务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理念,不断完善"一站式"行政审批大厅服务和管理,营造利于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群众安居的良好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北部科学城建设,以大北京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为动力,以孵化加速产业化为功能,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攻方向,努力将科学城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三是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园区的建设步伐,拓展孵化空间,打造与中关村全面对接的功能载体;提高燕郊风投公司的运作水平,逐步加大风投规模,促进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搭建企业与驻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打造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平台。
四是加快推动科技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区内投资规模大、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项目建设进度,发挥应有科技带动效应;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专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
五是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储备库建设规模和水平,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企业引进科研人员的优惠力度,扶植高端人才自主创业,组建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中心,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六是不断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尝试市场化运营模式,提升资本运作的规模和水平,增强自主创新内在驱动活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对高新区发展规律的认识,打造适合高新区发展的管理队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