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高新区:创新发展思路 破解瓶颈制约 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步伐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6:02
来源:科技部
一、关于2013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良好
预计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030亿元,增速为24.8%;营业性总收入1622亿元,增速为23.5%;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8亿元,增速为13%;在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利润完成33.5亿元,同比增长19.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亿元,增速为22.1%。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方面创历年之最。全年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85项,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立项资金支持2.6亿元,申报数、立项数和资金额创历年之最。二是大力培育、储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新增2家省级技术中心,5家市级中心。6家单位被授予"石家庄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专利提升行动。对20家优势企业进行培育示范,对18家"零专利企业"进行指导消零。成立了高新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对企业的专利提升行动开展辅导。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率先在全省推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指导6家企业完成贯标工作。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区内企业的专利,计算机软件等侵权情况进行了逐一排查,调查企业100多家,从源头制止非法侵权行为。四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继续领先全省,完成了专利权质押贷款4000多万元。
(四)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规模扩大
一是研究出台了我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成功上市和进入新三板企业分别给予150万元和100万元的鼓励。二是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管理水平,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孵化能力。全年新认定1家国家级、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近7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600家。三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石家庄药用辅料与制剂产业集群"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四是"组合拳"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率先在全省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率先在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率先在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率先在全省发行私募债,率先在全省各类园区中尝试设立风险承诺金。同时,成立"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石家庄高新区产业发展基金",总资金规模达到8亿元。
(五)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
一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6项,总投资1061.54亿元。二是抓好现有优势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研究制定了百亿企业扶持培育工作方案并实施,东旭、四药、格力、以岭、欣意5个项目列入全市重点扶持百亿元企业盘子。加大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对标卓有成效,全年争创国内标杆企业14个、国内(省内)领军企业18个、领军产品28个。格力电器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
(六)发展环境建设不断优化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园区承载能力得到新提升。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清理行政权力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项目,做到了应放尽放、限时办结。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
二、2014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破解制约发展难题
积极稳妥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改革,创新用人机制、财政管理体制、招商机制、融资机制。按照"对内挖潜、对外扩展"的思路,通过"腾笼换鸟"和城中村改造集中连片安置,置换项目用地。对外积极探索与周边小型专业园区的合作模式,建立卫星园区。
(二)加速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谋划建设科技大市场。与市科技局合作,共同筹建石家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转移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建设石家庄科技大市场。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河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扎实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专利申请和授权增长25%以上。
三是加强孵化器建设与服务。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联盟唱戏"透明公开的联盟和政府间、联盟内各孵化器之间的实质性双向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孵化器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孵化器产业引导作用,大量培育我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企业,特别是与国际企业合作的科技创业企业。坚持"孵化"和"产业化"两条腿走路,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安置园,建设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加速器和高端电子设备产业化企业加速器,为孵化毕业企业扎根成长铺平出路。
四是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简称"助保贷")业务,设立"石家庄高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更多的企业踏准"新三板"扩容时机,登录"新三板"市场融资。继续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工作,制定科技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发展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投资等一条龙服务。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加速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以东旭集团、诚志永华为龙头,打造液晶显示器件及产品产业链;以格力电器为龙头,打造家用电器产业链;以欣意电缆、河冶科技为龙头,打造新材料产业链;以四药、以岭药业、石药为龙头,打造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先河科技、沃德思源、格力绿色再生资源中心为龙头,打造环保监测食品设备、水质净化设备产业链;以54所、大唐电信为龙头,打造北斗导航应用及产品制造产业链。
二是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在长江大道、珠江大道、太行大街两侧100-200米范围内建立高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引进文化产业、软件研发、动漫制作、物联网研发及应用等服务外包领域项目,以及总部经济、商业综合体等产城融合项目。
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招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端大体量的战略性新兴项目,力争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比重超过86%,2014年及以后各年每个产业链、每个园区新上1个重点支撑项目。
(四)持续深入优化发展环境,为跨越赶超、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环境保障
一是以"南部工业区大开展、大配套,北部老城区大提升、出品位"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配齐全部要素,提升园区承载力。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对于全区重点项目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建立重点项目领办制、帮办制和代办制,实行保姆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便利。三是坚持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两手抓,突出加大在社会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投入,补齐欠账,建设宜居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环境。
2013年,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等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同步推进,优化环境与服务民生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为载体,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关于2013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良好
预计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030亿元,增速为24.8%;营业性总收入1622亿元,增速为23.5%;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8亿元,增速为13%;在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利润完成33.5亿元,同比增长19.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亿元,增速为22.1%。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方面创历年之最。全年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85项,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立项资金支持2.6亿元,申报数、立项数和资金额创历年之最。二是大力培育、储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新增2家省级技术中心,5家市级中心。6家单位被授予"石家庄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专利提升行动。对20家优势企业进行培育示范,对18家"零专利企业"进行指导消零。成立了高新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对企业的专利提升行动开展辅导。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率先在全省推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指导6家企业完成贯标工作。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区内企业的专利,计算机软件等侵权情况进行了逐一排查,调查企业100多家,从源头制止非法侵权行为。四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继续领先全省,完成了专利权质押贷款4000多万元。
(四)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规模扩大
一是研究出台了我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成功上市和进入新三板企业分别给予150万元和100万元的鼓励。二是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管理水平,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孵化能力。全年新认定1家国家级、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近7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600家。三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石家庄药用辅料与制剂产业集群"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四是"组合拳"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率先在全省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率先在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率先在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率先在全省发行私募债,率先在全省各类园区中尝试设立风险承诺金。同时,成立"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石家庄高新区产业发展基金",总资金规模达到8亿元。
(五)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
一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6项,总投资1061.54亿元。二是抓好现有优势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研究制定了百亿企业扶持培育工作方案并实施,东旭、四药、格力、以岭、欣意5个项目列入全市重点扶持百亿元企业盘子。加大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对标卓有成效,全年争创国内标杆企业14个、国内(省内)领军企业18个、领军产品28个。格力电器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
(六)发展环境建设不断优化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园区承载能力得到新提升。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清理行政权力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项目,做到了应放尽放、限时办结。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
二、2014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破解制约发展难题
积极稳妥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改革,创新用人机制、财政管理体制、招商机制、融资机制。按照"对内挖潜、对外扩展"的思路,通过"腾笼换鸟"和城中村改造集中连片安置,置换项目用地。对外积极探索与周边小型专业园区的合作模式,建立卫星园区。
(二)加速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谋划建设科技大市场。与市科技局合作,共同筹建石家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转移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建设石家庄科技大市场。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河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扎实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专利申请和授权增长25%以上。
三是加强孵化器建设与服务。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联盟唱戏"透明公开的联盟和政府间、联盟内各孵化器之间的实质性双向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孵化器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孵化器产业引导作用,大量培育我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企业,特别是与国际企业合作的科技创业企业。坚持"孵化"和"产业化"两条腿走路,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安置园,建设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加速器和高端电子设备产业化企业加速器,为孵化毕业企业扎根成长铺平出路。
四是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简称"助保贷")业务,设立"石家庄高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更多的企业踏准"新三板"扩容时机,登录"新三板"市场融资。继续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工作,制定科技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发展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投资等一条龙服务。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加速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以东旭集团、诚志永华为龙头,打造液晶显示器件及产品产业链;以格力电器为龙头,打造家用电器产业链;以欣意电缆、河冶科技为龙头,打造新材料产业链;以四药、以岭药业、石药为龙头,打造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先河科技、沃德思源、格力绿色再生资源中心为龙头,打造环保监测食品设备、水质净化设备产业链;以54所、大唐电信为龙头,打造北斗导航应用及产品制造产业链。
二是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在长江大道、珠江大道、太行大街两侧100-200米范围内建立高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引进文化产业、软件研发、动漫制作、物联网研发及应用等服务外包领域项目,以及总部经济、商业综合体等产城融合项目。
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招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端大体量的战略性新兴项目,力争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比重超过86%,2014年及以后各年每个产业链、每个园区新上1个重点支撑项目。
(四)持续深入优化发展环境,为跨越赶超、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环境保障
一是以"南部工业区大开展、大配套,北部老城区大提升、出品位"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配齐全部要素,提升园区承载力。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对于全区重点项目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建立重点项目领办制、帮办制和代办制,实行保姆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便利。三是坚持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两手抓,突出加大在社会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投入,补齐欠账,建设宜居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环境。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