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中国地震局: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进展及2014年工作设想
日期: 2014年01月08日 10:5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3年,中国地震局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指导下,全面落实《"十二五"地震科技规划》,统筹科技布局,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加强条件平台建设,深化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2013年地震科技工作主要进展
    (一)加强战略规划研究
    开展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战略研究,组织我局科技委专家,针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属性,提出以"地上结实、地下清楚、公众明白"为目标的防震减灾科技工作布局。
    启动《"十二五"地震科技规划》中期评估,对科技规划实施以来科技规划目标任务、重大专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并确定调整方案。
    开展防震减灾重点技术预测,着手布局未来5-10年防震减灾领域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编制《国内外技术竞争综合报告》,提出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和震害防御应急处置等领域未来发展的14项关键技术。
    (二)明确近期重点发展方向,统筹资源配置
    对《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进行系统梳理,结合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外现有科技人才资源、条件平台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初步确定近期地震科技重点发展方向。
    厘清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的边界。973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科技支撑计划围绕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综合性、跨行业、多学科联合攻关,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基础理论前沿探索,行业专项用以支持行业基础性、应急性和培育性科技工作。
    (三)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立项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首次研发建造的多载荷、高精度的地球物理类试验卫星,卫星平台与载荷的研制、系统的集成、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面临着挑战,需要开展大量开创性的研发工作。经过中国地震局、国防科工局、中科院、高校等单位近十年的设计论证,获得立项,计划在2016年底发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是构建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地震前兆信息的获取、监测和分析能力,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
    (四)完善科技项目管理
    创新科技支撑项目管理方式。一是组织参研单位签订项目协议书,明确项目组织方式、管理职责和业务分工,特别强调了资金使用、知识产权归属、风险管理等内容。二是注重需求牵引,成果潜在用户全程参与研发,提升项目成果应用效益。三是注重发挥项目牵头单位的组织协调作用,细化完善项目管理规定,加强课题间的交流,推进信息公开、共享和宣传展示。
    以行业专项管理为试点,推行项目全过程管理。一是严格立项审查、过程监管,验收,并开展成果后评估。二是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吸纳外部优秀科研力量承担项目;三是加强财务监控,完善科技经费监管机制。四是推行信誉监督,建立科研人员科技项目执行信誉档案。
    (五)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综合人才引进、条件设施、科技项目、国际合作等资源配置,全面加强国家和局属重点实验室建设。初步建成了以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8个局属重点实验室为骨干、8个野外科学试验观测研究站为补充的地震科技实验平台体系。地震动力学国家实验室主任张培震研究员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
    野外观测基地建设方面,在云南宾川深部结构动态演化主动源探测试验基地建设并试运行的基础上,启动了新疆呼图壁和甘肃西流水水库主动源野外观测试验场建设,积极探索地震预测预报新途径。
    (六)深化开放交流合作
    在国内合作交流方面,一是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开展高铁预警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中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建设能力。二是与北京大学合作筹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陆强震机理基础理论前沿探索。三是深化与国防科工局、中科院、总装备部、电子科技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在空间对地观测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地震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探索。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与美国在地震监测、地震工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巩固,在数据交换、比测、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推进中美数字化地震台网项目的升级改造,完成台站改造的现场工作。圆满完成中蒙国际合作在境外地下结构探测和地磁观测野外任务,积极推进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合作,为后续按照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在相关地区开展合作地磁观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七)取得的重点科技成果
    在基础研究领域,通过对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的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获取了一批珍贵的现场观测数据,深化了对典型震例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致灾机理的理解,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现今构造运动和变形、地下结构、介质变化和物质运移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在应用研究领域,一是发展了地震自动速报技术,自动速报的时效性和精度显著提高,速报时间从3分钟缩短到50秒以内;二是研发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技术,实现了单台P波触发后5-10秒内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试验检验,震后5-10分钟自动形成仪器烈度分布图;三是工程抗震加固和减隔震技术得到实际应用,抗震技术在新疆、汶川、海口等地区村镇房屋建设中得到推广,对全国城市中近3000幢楼房利用抗震加固技术进行了改造,减隔震装置和技术在昆明新机场航站楼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
    在基础性工作方面,中国地震科学环境观测与探察计划进展顺利。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已完成南北地震带南段的观测任务和北段60%以上设备架设;活动构造探察项目完成华北构造区12条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填图,正开展南北地震构造带中南部25条主要活动断层的填图工作;地球物理场观测获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现今空间高分辨率的三维地壳运动速度场图像、地表重力场变化图像、地磁场变化图像,并基本完成鄂尔多斯地块周缘观测任务。获取了相关地区大陆岩石圈结构、活断层分布、地球物理场和地壳形变场综合观测等方面的基础资料,为深入了解中国大陆强震孕育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强震中长期危险地点预测、地震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2014年工作设想。
    一是优化科技布局。统筹重点实验室、优秀创新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优秀创新团队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点建设,进一步明确不同平台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二是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制定《防震减灾工作评比(科技)办法》和《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强调创新、产出和应用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分类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指标,提高科技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是继续加强国内合作。组建大陆强震巨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完成我局与中科院合作实施方案编制;全面推进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实施,继续做好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高铁地震安全战略合作。
    四是打造地震科技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优化整合地震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震科技工作的公开共享、查询统计分析、成果交流展示、信誉监督的集成化、信息化管理。
    五是强化地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注重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扶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地震科学仪器装备等产品研发和生产竞争。加强地震科技成果的宣传推介,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新闻媒体、成果推广说明会等多种形式加大成果和需求的双向对接。密切联系铁路、住建、水利、核电等部门和行业,为减隔震、地震预警、生命线工程地震自动处置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相关机制设计。
    六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配合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在完成蒙古地磁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中亚地磁联合观测项目,拓展中国大陆基础性探测观测范围;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开展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深化对我国大陆周边板块构造和地质环境的科学认识;继续推进在印尼、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建设地震台站,完善环华地震台网布局。
    通过参与和主导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带动我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升我国地震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与美国开展空间对地观测、高精度地球观测科学仪器等领域的合作,切实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智力资源,力争打破相关领域高技术封锁,提升我国的地震科技水平和防震减灾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