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成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设创新型城市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5:4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按照“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和“四化一驱动”改革路线,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完善支撑政策,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搭建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全市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一、成都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出科技创新“161”总体部署。围绕城市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把握成都发展阶段特征,强化顶层设计,提出科技创新“161”总体部署:一个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企业能力提升工程、产业升级牵引工程、区域创新示范工程、校院地协同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发展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一个发展目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强化制度保障,制定“1+2+N”政策体系。从创新链条不同环节对创新资源的差异化需求出发,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管理三个重点方向,集成市级部门公共资源,制定“1+2+N”政策支撑体系。“1”是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确立了“率先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驱动先导型城市”发展目标。“2”是《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十条”),引导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简称“企业14条”),引导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N”是市级科技、经济、财政、商务、质监等管理部门联合制定,支撑保障 “六大工程”顺利推进的具体办法。

 

  (三)突出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再造科技计划新体系。按照“161”总体部署,以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和绩效为导向,优化市级科技计划体系,牵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系统推进。企业能力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产业升级牵引计划,开展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实施集群协同创新重大产业化项目,推动央企和部属机构重要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区域创新示范计划,优选13个重点区域(产业)开展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夯实区域转型升级科技支撑基础。校院地协同创新计划,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和分层次会商机制,支持创新平台、孵化载体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科技人才发展计划,构建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创新环境优化计划,构建科技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城市创新文化培育,营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生态环境。
  (四)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建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机制。设立2亿元“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企业发展,破解企业起步之初的融资“贫血症”。建立科技企业债权融资机制。设立1亿元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联合区(市)县、金融机构,放大贷款资金规模,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科技金融专项资助。对中小微企业运用天使投资、开展信用评级、融资担保、科技保险、新三板上市融资等给予补助,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创新,初步建立科技计划管理“政府引导、机构主导、相互制衡、科学监控”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高站一层,管宏观、管规划。联合国内顶尖智库,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导航”职能部门协同开展产业规划、政策制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工作。政府后退一步,委托专业机构管项目。将项目论证评估、专家管理、过程监控、风险控制、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分类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机构独立自主实施。政府前进一步,强化监督与绩效评价。构建“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成都区域创新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区域科技创新监测评估,指导督促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六)构建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科技服务资源共享。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区域科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成都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建立科技计划全业务、全流程、多岗位管理机制,实现“管理闭环”和透明化、痕迹化,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和水平。成都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创通)。围绕“集聚、服务、撮合、孵化”四大核心功能,推动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两个聚集”,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持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活力。
  二、2015年工作思路
  2015年,成都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改革新部署新要求,紧紧围绕成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突出自主创新、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开放合作,着力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释放创新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专项,启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切实推动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落实“成都十条”政策措施。完善落实校院地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创建更为开放、集成、高效的校院地协同、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二是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围绕四川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产业以及成都市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整体技术升级;启动“成都市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是大力优化成都创新创业环境。深化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楼宇+产业化基地”创新孵化体系,强化“科创通”平台“集聚、服务、撮合、孵化”功能,着力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城市创新生态环境。积极壮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推进招才引智,强化人才服务,加强专才培养,加快科技人才向我市聚集。
  四是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创新发展。依托成都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县域试点示范区差异化创新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