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济南: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5:46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4年,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济南市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为指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进步为推动全市转调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2014年主要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抓企业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机构793家,其中国家级29家、省级234家。狠抓创新型骨干企业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2家,总数达514家,居全省首位(青岛除外)。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31家。新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65家,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33家。安排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8亿元,实施各类市级科技计划471项,有力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共落实201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减免7.85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12.6亿元。深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执法维权、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等3项工作年度考核中,济南市均列全国第三名。
  (二)抓园区载体,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济南云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带动相关重点优势产业跨越发展。共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3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为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环境。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10亿元,同比增长14.3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41%,居全省首位,比年初增长0.85个百分点。预计到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比年初增长1个百分点。济南创新谷建设和招商工作卓有成效。创新谷孵化器1号项目已完成主体施工和二次结构施工;积极推动创新谷加速器项目开工准备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建与联建相结合”、“企业联建、开发商代建”的全新建设模式;清华紫光科技城项目已正式开展规划设计并完成规划方案初稿。截至目前,经洽谈有意向进驻济南创新谷的企业200余家。已有50多家企业与孵化器1#、2#楼签署合同,签约面积为6.2万平方米;22家企业预订孵化器部分位置,预定面积达31万平方米。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支持引导各县(市)区差异化发展,建设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历下区“山东硅谷产业基地”、天桥区“国家火炬济南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济阳升降作业装备、商河环保节能材料与装备、平阴清洁能源、章丘炊事装备4个特色产业基地成功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我市“一县(区)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抓科技支撑,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关于简政放权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着力深化以“三零一库”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了科技管理“零审批”、科技项目从申报到验收全过程“零事务性花费”和科技计划处室评审“零自由裁量权”,实施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库”管理、计划项目常年申报和异地专家网上评审,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和成果评价的导向作用,将全市科技计划体系调整为6大类别、约200个项目,精简了科技计划类别,全面压缩了项目数量,建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扶持和培育体系。支持方式上,由原来单一的事前支持,改为事前支持与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支持方式。在全省率先启动科技报告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投入产出的监督,着力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投入效益。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打造科技金融平台,加强科技金融数据库建设,建立科技金融“企业池”、“银行池”、“担保池”,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前三季度,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贷款业务及相关政策咨询服务460项,推荐企业申请贷款303项,协助企业贷款163项,金额合计11.95亿元。今年4月,济南首家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齐鲁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正式成立。实施济南创新谷科技金融专项行动,与商业银行合作,按不高于基准利率为创新谷孵化器入驻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合作银行为创新谷发放贷款资金6.15亿元。积极运作政府科技投资基金,对去年组建的2.5亿元投资基金,坚持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已完成投资额1.66亿元。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共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多家,贷款总额达3.5亿元。强化创新政策引导。《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是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按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对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新修订后的政策已于12月上旬正式印发实施。此次政策修订,着重遵循了优化激励导向,市场配置资源,加速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四项原则。在内容设置上,新增了对发明专利、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关键产品、省市级孵化器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创业、科技企业融资等政策扶持条款,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品牌、商标、标准创建、以及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园区载体等设置效益门槛,改革资金扶持方式,着力改变原来奖牌过多、资金分散、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应进一步强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济南科技十一条”宣贯力度,鼓励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企业,支持驻济高校制定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各驻济高校、科研院所新创办的创业企业总数达百余家。积极推进山东省科技厅、济南市政府和山东大学共同组建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基本确定了规划建设“一院两基地多园区”的框架目标,目前工研院组织机构已基本确定,将于近期签约。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齐鲁工业大学青年学者服务济南企业创新行动”成功启动,首批共有39位青年学者与我市42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新建院士工作站9家,全市院士工作站总数达32家。
  二、2015年工作打算
  2015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实现“四个突破”:
  (一)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新突破。全面开展规模以上企业R&D活动清零行动,实施领军企业计划、“小巨人”计划、“金种子”计划,分层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继续实施“5150”计划,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适用人才。突出培育发展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产业集聚。
  (二)加快创新平台、产业基地、特色园区等产业载体建设步伐,着力实现科技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突破。重点推进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济南创新谷、国家火炬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园区建设和招商工作。建立我市科技平台考核评价(奖励)指标体系,开展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工作,在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孵化器及孵化器内企业创新发展。
  (三)健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导向机制,着力实现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新突破。加强顶层设计,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效益为标准的创新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突出对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惠及民生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强化财政资金在技术创新中的杠杆作用,更加突出效益和规模导向。深入落实“科技11条”,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积极筹建“创新产业引导母基金”,形成济南科技创新基金群,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科技投资体系。
  (四)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着力实现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进一步修订《济南市科技进步条例》,充分发挥《济南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的引导作用,深化落实企业税收优惠、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选购等创新激励政策。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建设“创业苗圃”,实施“青春创新行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索试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大力减少和纠正用行政手段包揽、直接介入或干预科技创新活动的做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上来,发挥好政府“推手”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