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厦门:创新机制 建新阵地 抓新产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美丽厦门”建设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5:5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4年,厦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2014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投入市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4亿元,重点支持“双百三十”科技工程,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获得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立项508项,当年到位资金4.08亿元。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908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1家,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重点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微电子、软件等千亿科技产业发展。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城市。全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预计超过280亿元,占全省一半。视听通讯、钨材料、电力电器三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复核,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被评为全国半导体照明领域仅有的2家A类基地之一。推动光电产业发展,启动“两岸搭桥”LED路灯项目第二阶段示范工程。
  (二)加快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与海沧区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初步建立产业储备项目库,已入库项目1655项;推动台湾源资生物、台湾鼎利丰科技等来厦投资创业,投资规模约50亿元,达产后预计产值可达150亿元以上。与翔安区共建微电子育成暨产业基地,加快实施“厦门微电子企业孵化基地暨北斗民用创新服务平台”项目。与同安区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聚集银祥集团、古龙食品、中盛粮油等知名农业企业270家、农业合作社417个,国家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与两岸清华大学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推动建设厦门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共建北京大学厦门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中科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与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共建“厦门知识产权孵化基地”。与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厦门大学知识产权孵化基地”。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审核,将享受国家级孵化器“四税”的税收优惠。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4个)、加速器2个,孵化总面积103万平方米。支持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达到近70个,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环保、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领域。支持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厦门大学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家。全市建立了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撬动银行、企业、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市科技计划项目以贷款贴息方式资助企业项目69个,拉动银行贷款11.79亿元。发展科技担保贷款,科技担保分公司资本金增至7000万元。从事科技担保贷款的商业银行达到6家、担保公司达到5家,已发放146笔科技担保贷款总额7.5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规模达到1亿元并进入实质操作阶段,首批投资企业12家,投资总额2840万元。试点科技保险业务,设立科技保险专项,覆盖险种增至12种。开发科技金融新产品,建设银行厦门科技支行发放我市第一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改革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首次对市科技计划高校、院所、科技惠民、企业创新项目进行异地评审。开展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后评价。首次引入第三方异地评审机构进行市科技奖评审。
  (五)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厦门)示范基地首创“在线技术交易模式”获国家认可,2014年共举办在线展会18场,参展人数100万次,参展项目2200多项,参展需求近千项,实现技术对接1000次,达成意向133次。推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厦门市356家企业享受2013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达19.57亿元,涉及税额4.89亿元。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厦门市共有创新型企业259家,其中国家级14家。加快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7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68件,为全国的2.3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0.37亿元,占全省60%以上。
  (六)实施科技惠民工程,民生科技进步水平稳步提高。厦门市心脏中心“胸痛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暨科技惠民示范”项目已成功救治5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救治时间低于75分钟,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服务体系正式启动对100例无自身救治能力胸痛患者的无偿救助行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先进成果的产业化,全面推动厦门市与以色列国家农业研究开发总院(ARO)的合作,ARO将以厦门作为技术推广城市,提供先进农业技术。策划“厦门市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在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建立可溯源的食品流通网络,让市民买到安心放心食品,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2015年科技工作思路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先导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营造科技产业的梯度可持续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全市资格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50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实施4个千亿科技产业培植工程,推动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软件业、IC产业实现产值倍增。
  (二)集中资金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等可涵养税源的实体产业项目以及专业性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园区载体建设。做大科技金融规模,对企业资助由无偿资助为主向贷款贴息、担保贷款和股权投入为主转变,拉动企业、银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争取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10倍以上。财政科技资金更多地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技术创新更多由企业来实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大力培植科技小微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三)聚集创新要素,加快引进和建设科技创新载体。重点推动专业性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厦门生物医药港、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园三期、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建设。加大力度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逐步覆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都市农业等战略重点。加快引进应用型研究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引进以中科院以及央企为首的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在厦设立或共建研究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重点推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全面科技合作,加快建设清华海峡研究院、北京大学厦门创新创业基地、石墨烯研究院等。
  (四)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做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规模。继续推进科技担保贷款,力争贷款发放额达8亿元。建立科技企业的征信评估及创新能力评估综合平台。增加科技保险险种,扩大科技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完善的政银企结合的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建立科技信用系统,推动纯信用贷款试点。增加科技金融合作银行。建立实缴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成立更多科技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企业等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机构,更好服务科技企业。
  (五)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科技服务业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城市,建设科技服务业孵化器和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发展各类技术交易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成果咨询和评估机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技术市场,探索科技成果托管、挂牌交易、拍卖等多种交易形式,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厦门)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中国技术市场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全国网上技术交易中心,通过为全国各地建设区域技术市场,提供资源、技术、服务、交易支撑,逐步形成“一个轴心,多个网点”的全国布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