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青海:努力以科技创新推动青海绿色发展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5:56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4年,青海省努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科技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截至10月,共取得科技成果402项,增长20%,累计实现产值216.4亿元,利润32.1亿元,出口创汇1.9亿元;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44件,增长21.16%;技术交易额达到32.44亿元,增长20.14%。青海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4.1亿,同比增长22%;工业销售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4%;技工贸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22%。31个农业科技园区今年预期产值110亿元,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742元,较园区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53元。
  一、破解瓶颈,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组织实施以“123”“1020”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支撑工程,解决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2014年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83项,总投资111.75亿,其中科研投资17.71亿,当年财政资助经费3.96亿元,预计形成专利423项,新增产值284.56亿元,有力支持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能源领域,研发水光互补协调运行及基本控制模式,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320兆瓦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相当于增加1台龙羊峡水电站发电机组,大幅度优化和提高了我省光伏发电并网能力。在新材料领域,成功研发出新型镁基锂电池生产技术,其电池产品能在正负40℃的极端温度条件下正常工作,为提升我省锂电池产业的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攻克了2-6英寸蓝宝石晶体生产技术,建成年产1140吨2-6英寸蓝宝石晶体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的空白。在盐湖化工领域,自主研发冷结晶—正浮选生产氯化钾新工艺,建成了年产量已达到53万吨示范装置,产品回收率由原来的56.76%提高到60.52%;研制了新型氯化钾浮选药剂和硫酸镁浮选药剂,建成年产48万吨目前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可同时生产硫酸钾、结晶钾镁肥、氯化钾、氯化钾镁肥四种产品的钾肥产业化生产示范线,使我省冷湖地区成为继新疆罗布泊百万吨硫酸钾之后,又一个具备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盐湖硫酸钾生产基地。在特色生物领域,在地黄中提取纯化梓醇项目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计划支持,有望成为我省自主研发的治疗糖尿病的国家一类新药。在高原特色农牧业领域,我省通过“三系”配套技术选育的12个系列青杂油菜品种,已覆盖到全国80%的春油菜区,并已走出国门推广到蒙古、俄罗斯等国,使我省成为春油菜制繁种基地;禾豆混播、青贮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牧草饲料蛋白质含量大幅度提高,有效带动了全省草产业迅猛发展。在生态保护领域,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培育一批草地早熟禾等适宜草种,并示范推广30万亩,彻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区“黑土滩”治理难题;针对祁连山区突出的生态退化问题,首次筛选出祁连山区适宜草种6种,建立了生态修复示范区4.5万亩,为祁连山区天然草地保护与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
  (二)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一是与美国犹他大学联合成立“青海—犹他高原医学联合实验室”,引进国际实验室先进的管理模式,吸引、汇集一批著名学者和专家开展研究工作。二是组建了青海省光伏、低温锂离子电池等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联合省内外的科技力量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我省光伏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将对解决规模化光伏并网消纳、并网安全评估、源网协调运行控制和高效率光伏组件研发等世界级难题,把青海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奠定了基础。三是依托青海大学的学科优势和青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平台,建成我省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三)科技与金融结合成果初显。以省财政1亿元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为科技股权投资母基金,引导设立的青海华控科技创业、青海欧瑞科技发展和青海国科创业等3只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已达6亿元,已对我省30家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辅导,与2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担保发放贷款5427万元。
  (四)建立充分利用全国科技资源的新机制。一是依托部省会商工作机制,启动形成了科技援青的工作新机制,已与12个省市签订了援青意向,陕西、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湖北、浙江等省市已结合青海需求进行具体项目对接、合作和支持。二是启动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针对制约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出资设立规模达1亿元的“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吸引了全国22个省(市)67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1000余名优秀专家学者积极申请在盐湖化工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五)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构建新型农牧科技服务体系。目前,已建立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省级门户平台,并在西宁、海南、海东18个县(区)建成1100个村级科技服务站点和923个企业服务站点,信息平台主动服务已覆盖20万户农户,已推送相关种植、养殖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农资、农产品营销、就业、气象等服务信息量达18万条以上。在农牧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方面,已研发建设完成青海特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并与1号店、京东商城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的青海特色产品销售馆相结合,实现了“追溯产品可销售,销售产品可追溯”,网上交易额已达1600多万元。
  (六)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有进展。一是获国家“三区”人才专项资助1223万元,支持省内外的577名科技人员深入我省42个贫困县的农牧区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二是已推荐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为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二、改革创新,推动2015年科技新发展
  (一)推进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青海省科技厅<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意见》,按照国家新一轮科技计划改革安排,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二是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技术转移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权化、资本化和产业化,研究制定《青海省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三是改革人才遴选和管理体制,提升中青年人才比例,制定《青海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评选管理办法》。
  (二)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着力支撑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好“123”“1020”等重大科技支撑工程,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123”科技支撑工程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部署,拟安排省级财政科技经费1.5亿元,预计形成产值190亿元以上。“1020”科技支撑工程计划安排省级财政科技经费8000万元,重点支持省油菜、马铃薯、牛羊肉、饲草料等十大特色产业发展,预计新增产值35亿元。同时结合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全省重点工作部署,加强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的科研攻关,力争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更好地的服务人民群众。依托省部会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一是研究制定《关于推进青海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二是重点依托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搭建“农作物种植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和“畜牧养殖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开展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三是依托农村信息化电商平台,开展新丝路青海科技创新品牌展示活动。四是开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
  (四)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以高新区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从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搭建专业技术平台、引入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推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启动省级高新区建设,研究制定《青海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培育和认定省级高新区。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作用,对在集成各类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技术组装集成、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园区给予重点支持。三是积极推动“高原作物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申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现有省级实验室的作用,重点在盐湖、太阳能、高原特色生物等领域建设一批多元化、高水平研究基地。
  (五)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一是按照“人才+项目+基地”的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重大项目紧密结合的机制,2015年重点实施“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和科技部“三区”人才推进计划。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以及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团队的支持。三是加强与省人才办的协调合作,结合“人才小高地”“昆仑英才计划”,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对引进、引智和重点培养项目人才的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