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化改革 为双核驱动提供科技支撑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05
来源:科技部
一、2014年主要工作成效
1.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制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开展科技大调研,赴兄弟省市学习取经,到各市县调研征求意见,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识。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改革要求,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拟订《关于改进加强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改进申报指南发布,突出需求导向。制定《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开展科技报告制度试点。修订《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机制。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
2. 产业科技攻关成效明显。加快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创新计划、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的实施。2014年自治区本级安排科技计划项目40项(1078个课题),资助经费4.37亿元,拉动投资50多亿元。着力推进铝资源、制糖业、非粮生物质能源、桑蚕茧丝绸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突破了一批行业关键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3.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前10月,广西6个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50.96亿元,同比增长17.80%。国家级高新区对地方经济贡献显著,桂林、南宁、柳州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15%,北海高新园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通过评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家,预计年内总数可达到585家。生物工程及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4. 科技基础能力持续提升。2014年广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42项,获资助经费2.6亿元,保持11年连续增长。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桂林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评估和验收;出台《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14-2020年)》,首批建设11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新认定26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累计达77家;新认定27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94家;新认定创新型企业32家,累计达143家;组建了27家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83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全区农村和中小企业。
5.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逐步完善。开展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调研,提出实施“八桂英才”工程。进一步发挥116名主席院士顾问和59名八桂学者的作用,新认定院士工作站20家,累计达80家,进站院士91位。重点支持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一批优秀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
6. 与东盟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分别签署共建两国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协议。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达1188家(其中东盟国家393家),开展技术对接项目429项。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和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促成签约92项。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我国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7.主要专利指标持续快速增长。1-11月,申请专利25817件,同比增长52%,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7011件,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其中,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率三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
二、2015年工作设想
2015年,广西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技部的工作部署和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抓好科技发展、改革、开放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发展,提高“双核驱动”战略的科技支撑力。一是加紧研究制定广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全面启动研究、规划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工作,筹备召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会,制定出台广西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总体思路、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全社会科技创新形成战略引导。二是做好广西“十三五”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十三五”科技规划发展和新一轮广西创新计划,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提炼广西科技“十三五”规划发展重大项目,重点突出科技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科技服务民生。三是加强产业科技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广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找准产业技术攻关的发力点,形成产业技术发展的完整链条。在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大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在食品、石化、冶金等行业领域实施循环经济科技专项行动,着力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四是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南宁、柳州、桂林国家高新区为依托,探索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对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导向、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等的统筹引导和支持,在区域经济板块上探索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典型,带动全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五是创建珠江-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积极与广东合作,共同创建珠江-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形成优势明显、协作配套的产业带。六是加快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强百色、北海、桂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启动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建设县级科技服务中心、乡镇科技服务站和村级科技服务点试点工作。七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与国家重点高校院所的合作建设,重点提升广西科研单位和研发基地建设水平,力争在有色金属新材料、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等领域建设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研发中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领域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
(二)抓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转移转化通道。一是加紧制定广西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方案。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精神的实施意见。修订《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改革科技计划体系,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进科研资金管理。二是改革促进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出台广西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意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社会化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开展自治区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和整合。完善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的管理、评估和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基地。
(三)抓开放合作,构建区域创新新格局。一是加快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与东盟各国共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的进程,把广西作为国家面向东盟对外技术转移的窗口,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技术、投资、需求等的对接交流,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加快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业务主体楼建设进度。二是开展部区工作会商。为推进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为动力,着力于推动区域创新,集成国家和广西科技资源,开展部区工作会商,就今后两年共同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西江流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深化与东盟科技合作等工作开展深入合作,提升广西区域创新能力,为广西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开展引智引资行动。围绕广西食品、汽车、石化、等14个千亿元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与发达省市的交流合作,引进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独立研发公司和科研机构落户广西。 四是探索构建桂粤港创新圈。依托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桂粤港战略合作,通过产业转移和功能互补,建立紧密型的创新合作关系。依托桂粤港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资源,围绕区域的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组建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开展创新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
(四)抓人才队伍,夯实创新驱动的基础。一是启动“八桂英才工程”。制定特殊政策,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术带头人,加快院士后备人选及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加强八桂学者、主席院士顾问等工作。强化动态管理和服务保障,建立考核和退出机制,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作用。三是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服务资源。
2014年,广西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科技部和自治区全面改革工作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加强产业科技创新,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全区科技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为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提供了有效支撑。
一、2014年主要工作成效
1.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制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开展科技大调研,赴兄弟省市学习取经,到各市县调研征求意见,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识。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改革要求,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拟订《关于改进加强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改进申报指南发布,突出需求导向。制定《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开展科技报告制度试点。修订《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机制。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
2. 产业科技攻关成效明显。加快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创新计划、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的实施。2014年自治区本级安排科技计划项目40项(1078个课题),资助经费4.37亿元,拉动投资50多亿元。着力推进铝资源、制糖业、非粮生物质能源、桑蚕茧丝绸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突破了一批行业关键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3.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前10月,广西6个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50.96亿元,同比增长17.80%。国家级高新区对地方经济贡献显著,桂林、南宁、柳州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15%,北海高新园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通过评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家,预计年内总数可达到585家。生物工程及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4. 科技基础能力持续提升。2014年广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42项,获资助经费2.6亿元,保持11年连续增长。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桂林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评估和验收;出台《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14-2020年)》,首批建设11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新认定26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累计达77家;新认定27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94家;新认定创新型企业32家,累计达143家;组建了27家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83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全区农村和中小企业。
5.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逐步完善。开展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调研,提出实施“八桂英才”工程。进一步发挥116名主席院士顾问和59名八桂学者的作用,新认定院士工作站20家,累计达80家,进站院士91位。重点支持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一批优秀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
6. 与东盟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分别签署共建两国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协议。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达1188家(其中东盟国家393家),开展技术对接项目429项。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和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促成签约92项。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我国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7.主要专利指标持续快速增长。1-11月,申请专利25817件,同比增长52%,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7011件,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其中,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率三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
二、2015年工作设想
2015年,广西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技部的工作部署和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抓好科技发展、改革、开放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发展,提高“双核驱动”战略的科技支撑力。一是加紧研究制定广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全面启动研究、规划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工作,筹备召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会,制定出台广西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总体思路、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全社会科技创新形成战略引导。二是做好广西“十三五”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十三五”科技规划发展和新一轮广西创新计划,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提炼广西科技“十三五”规划发展重大项目,重点突出科技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科技服务民生。三是加强产业科技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广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找准产业技术攻关的发力点,形成产业技术发展的完整链条。在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大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在食品、石化、冶金等行业领域实施循环经济科技专项行动,着力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四是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南宁、柳州、桂林国家高新区为依托,探索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对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导向、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等的统筹引导和支持,在区域经济板块上探索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典型,带动全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五是创建珠江-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积极与广东合作,共同创建珠江-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形成优势明显、协作配套的产业带。六是加快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强百色、北海、桂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启动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建设县级科技服务中心、乡镇科技服务站和村级科技服务点试点工作。七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与国家重点高校院所的合作建设,重点提升广西科研单位和研发基地建设水平,力争在有色金属新材料、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等领域建设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研发中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领域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
(二)抓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转移转化通道。一是加紧制定广西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方案。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精神的实施意见。修订《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改革科技计划体系,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进科研资金管理。二是改革促进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出台广西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意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社会化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开展自治区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和整合。完善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的管理、评估和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基地。
(三)抓开放合作,构建区域创新新格局。一是加快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与东盟各国共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的进程,把广西作为国家面向东盟对外技术转移的窗口,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技术、投资、需求等的对接交流,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加快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业务主体楼建设进度。二是开展部区工作会商。为推进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为动力,着力于推动区域创新,集成国家和广西科技资源,开展部区工作会商,就今后两年共同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西江流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深化与东盟科技合作等工作开展深入合作,提升广西区域创新能力,为广西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开展引智引资行动。围绕广西食品、汽车、石化、等14个千亿元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与发达省市的交流合作,引进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独立研发公司和科研机构落户广西。 四是探索构建桂粤港创新圈。依托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桂粤港战略合作,通过产业转移和功能互补,建立紧密型的创新合作关系。依托桂粤港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资源,围绕区域的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组建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开展创新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
(四)抓人才队伍,夯实创新驱动的基础。一是启动“八桂英才工程”。制定特殊政策,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内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术带头人,加快院士后备人选及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加强八桂学者、主席院士顾问等工作。强化动态管理和服务保障,建立考核和退出机制,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作用。三是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服务资源。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