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广东:2014年科技工作情况及2015年工作安排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05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4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支持指导下,广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增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全省科技创新驶入发展“快车道”。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预计全年R&D经费支出超16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2.4%;技术自给率达70%,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全省从事研发人员超过65万人年;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9项。
  一、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进展
  (一)着力加强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全盘谋划。在政策层面,2014年6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政策性问题件——《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出台,成为指导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的纲领性文件;酝酿出台关于加快创新驱动的一揽子激励政策。在管理层面,组织实施省级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全力打造“阳光政务平台”;在专项层面,以新思路、新机制组织实施9个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打造一批科技“明珠”工程。在制度层面,推动出台系列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在项目审批、资金管理、信用管理、监督检查、购买服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内部管理等方面整理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办法。
  (二)科技有力支撑和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深圳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广东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新引擎”。汕尾省级高新区获批成立,实现省级高新区在全省地级市全覆盖。2014年,全省2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预计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全面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器9家、创业苗圃(前孵化器)37家,在孵企业14748家,累计毕业企业5014家,毕业企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深入实施“一镇一策”行动计划和“一校一镇、一院(所)一镇”产学研特派团联动帮扶计划。2014年,全省381个专业镇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30%。大力培育发展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LED产业产值预计达3500亿元,同比增长24.6%。
  (三)原始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加强对原始创新能力的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应用研究平台。目前,广东已经形成由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96家省重点实验室、44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实验室体系。珠三角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室(二期)等大科学工程进展顺利,依托“天河二号”超算中心建设南中国“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协调推动“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离子加速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落户。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现场会,对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作全面部署。2014年,广东拥有各类新型科研机构122家,是2007年的近11倍,服务企业3万多家,成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旗帜和标杆。
  (四)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电科等重要创新机构战略合作,推动“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累计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2014年,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全年预计实现产值2500亿元,利税250亿元,累计实现产值突破1.7万亿元,利税2200亿元。深入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四批91个国内外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集聚人才750多人,吸引各类人才5000人,初步形成“引育并举、立体支撑”全省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加强省市联动与区域发展布局,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计划》,加快做大做强珠三角创新核心区;颁布实施《科技创新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专项实施方案(2014-2020年)》,重点推动一批省级重大创新平台落户粤东西北。充分发挥省科教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省市联动和部门协同,全省科技创新一盘棋局面基本形成。
  (五)科技与金融、产业融合逐步深化。召开全省科技金融工作会议,出台《2014年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等政策措施。成功举办多个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科技金融投资平台与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省粤科金融集团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布点设立6个子公司和5个融资性担保公司,形成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效应。调整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方式,重新设立省财政专项资金12.5亿元,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的引导性投入,预计带动风投、创投、信贷、保险等社会和金融资本超过50亿元,杠杆效应显著。在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之下,2014年,广东风险投资机构预计超过2800家,管理资本额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广东科技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科技工作的实际贡献度与新形势下各方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二是区域科技发展不协调。广州、深圳两大创新极对周边城市和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地市R&D/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不够活跃。四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五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较低,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
  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广东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新动力,按照“扬长补短、协同集聚、三链融合、创新驱动”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重大创新政策、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平台、重大人才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五个重大”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积极培育广东经济新增长点,争当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排头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着力营造活跃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再创广东创新驱动政策新优势。适时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并推出系列创新政策,包括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扶持举措的引导性政策,以及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松绑性政策。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立法工作,积极发展技术市场、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切实破除成果转移转化障碍。二是全面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贯彻国家关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系列部署要求,加快实现科技管理部门职能从科技项目管理向科技创新治理转变,加快推进省科技计划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力争“阳光政务平台”实现全省科技系统全覆盖。
  (二)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是支持广州、深圳等城市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广州以“一园多区”模式建设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城市。支持深圳市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全国提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经验。支持珠三角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二是启动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在粤东西北地区培育若干个省级创新型城市,加快集聚技术、人才和成果等创新要素,形成驱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创新极。
  (三)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实施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推动企业全面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完善创新投入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二是全面建设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建设,重点支持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孵化器。三是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创新资源。改革技术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和支持方式,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
  (四)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聚焦并力争突破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制显示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动力系统、3D打印、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二是加快建设高新区、专业镇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省级以上高新区加快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高新区对口帮扶联动发展机制。深入实施“一校一镇”、“一院一镇”行动。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扶持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打造一批市场化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经营性领域,择优选取若干家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入股试点。四是重点支持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平台建设。
  (五)推动多主体协同创新。一是提升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完善省部省院会商机制,深化与央企及其所属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加快引入国防科工系统创新资源。以高新区、专业镇、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基地,推进一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二是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计划,重点加强与欧美、以色列等创新型国家或地区的合作,面向东盟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科技交流合作桥头堡。扎实推进粤港科技创新走廊、深港创新圈建设。三是加速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银行、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机构,完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区域性柜台交易试点等服务体系。四是提升省市联动和部门协同合作水平。
  (六)增强源头创新的供给能力。一是实施原始创新能力培育计划。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带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平台。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项目群”支持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推进珠三角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相关应用型科研机构。三是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推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推进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继续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活动,举办“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机制。探索全省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市场化运营新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