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 加快建设新福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12
来源:科技部
一、以改革创新为支点,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立足福建科技资源状况,我们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引进方针,落实推广中关村自主创新试点政策,在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措施上先行先试。一是放活科技成果,全面铺开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打通利益藩篱,最大限度激发高校、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研发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和活力。改革后省级事业单位对其拥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并实施转移转化,获得收益全部留归单位纳入预算管理,对有重要贡献的人员和机构给予收入分配或股权奖励,收入不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在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外单列。二是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坚持问题导向,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计划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载体作用。出台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若干意见,让科研项目和资金分配更加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现有科技项目计划管理体系,优化项目立项流程,规范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探索滚动支持、以奖代补、后补助等资助方式,推进科技项目、经费、评价和奖励等制度创新。三是发挥政策杠杆效应,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制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政策,对龙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际减免所得税部分,予以同量财政资金奖励。出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施办法,做好专项督查,2014年全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额43.6亿元、比增46%,享受企业数834家、比增114%。四是强化风险防控和权力监督,坚持权力清单做“减法”、服务清单做“加法”,在推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最大限度保障权力运行安全。试行重大项目全厅评议制度,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摆入全省权力运行网上公开试点行列,进一步规范管理流程、规范业务操作、规范评审标准、规范权力运行,排查出4类13个风险防控点,建立“三单一档”监察问责制度,实现“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得到福建省纪委、监察厅肯定和推广。
二、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我们灵敏抓住适应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实施科技产业提升工程,集中力量部署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推手”作用。
一是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突破重围。在制造业体量大的泉州市率先组织“数控一代”工程试点,实行“全产业动员、全链条布局、全体系服务”,扩大数控技术的产业和区域覆盖面,加快全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进程,抢占“智能一代”发展先机。试点示范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关注度高,反响强烈。科技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力度,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列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福建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程。政策支撑,合力推进。省政府专门出台支持泉州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10条措施,省科技厅、经信委、发改委和泉州市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省市县共同设立每年7000万元的“数控一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纺织鞋服、建筑建材、机床和机器人等众多行业1000多家企业参与,带动相关研发投入超10亿元。示范引领,成效明显。全省数控机床整机生产企业发展到30多家,各行业使用成套设备超过2000台套。应用机器换工,相关企业减少劳动力用工20%-30%,国产装备替代进口降低成本30%-50%,且稳定提升产品质量,有效降低能耗、改善人工作业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科学技术的实惠。
二是集中优势科技力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设施农业以及重大民生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项目凝练,组织实施12个科技重大专项24个专题,支持377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5项海洋高新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在竹纤维制备及功能化应用、复合电袋除尘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成超大面积高品质石墨烯工业化量产试验线,在杀菌、LED、锂电、触屏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发应用石墨烯技术的可产业化特色产品;对虾育种取得突破,大黄鱼活体种质库和冷冻精子库投入运行,研发出我国第一个海洋生物抗菌肽产品。2014年1-10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27亿元,占GDP比重14.4%。
三、以汇聚资源为手段,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潜力
面对福建“科技小省”的“短板”制约,我们以海纳百川精神和“吃着碗里、盯住锅里、想到田里”的意识,广攀高亲、广泛借力,在打造福建科技升级版上开辟捷径。
一是抓共建,促进“国字号”机构“高位嫁接”。在部省会商机制下,科技部在政策、项目、基地、人才等方面给予福建大力支持,带动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落地福建,2013-2014年获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资助总额超20亿元。省、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海西研究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建海西分院,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国家海岛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共建龙岩紫荆研究院,与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共建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海洋、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领域进行科技布局,形成研究院所—工程中心—产业基地三者互动的创新模式,构建了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产业化辐射的“铁三角”平台。
二是抓资助,促进境内外资源“带土移植”。以新增投资1亿元、研发仪器设备2000万元为基点,对引进重大研发机构按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30%予以资助,两年安排1.14亿元资助15家重大研发机构引进落地,借助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研究院平台,成功引进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前沿领域专家和企业,启动建设厦门大学石墨烯工业技术研究院;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以支付技术转让费或委托开发成果费用超过200万元为基点、按30%比例给予后补助,累计安排经费4270万元资助28项重大科技成果购买转化;加快建设虚拟研究院—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在境内外举办十多场针对性强、成功率高的技术转移专场,促成项目对接418项。这些政策举措,有效拉动知名机构、高端人才和先进成果扎根福建,快速提升创新实力。
三是抓培育,促进本土力量“破茧化蝶”。整合优化省内科技资源,大力扶持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培育成为国家级平台。2014年,新布局建设18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和18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认定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具有产权多元化、需求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逐步兴起。在科技部支持下,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建设,建立国家高新区5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8个,设立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1个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目前全省拥有重点实验室1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6个(国家级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国家级9家)。这些本土培植的各类平台,在服务创新支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以科技金融为抓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力
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我们综合运用科技保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与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在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上展现作为。一是密切与银行合作。出台科技支行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及虚拟风险池管理办法,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投入风险补偿金2240万元,支持5家商业银行在6个设区市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3亿元,与建设银行福建分行合作在全省开展中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与政策性银行开展战略合作,10家高企获得进出口银行下浮20~30%优惠利率贷款26.5亿元。厦门市科技经费贴息资助2.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11.7亿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28.3亿元。二是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发展科技保险,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8个险种,对参保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25%的保费补助,累计发放科技保险补贴720万元,带动省内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4000多万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160亿元的风险保障。推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贴息比例为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30-50%,163家企业以专利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24.26亿元。三是发展科技创业投资。省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加快建设,促成企业和项目融资5亿元。2家创投公司获得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7000万元阶段参股,向12家科技型企业投资1.38亿元。省科技厅出资1亿元,推动设立总额3亿元的“福建省生物与新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和10亿元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台湾创业园孵化基金”,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台湾科技资源和成果向我省流动。
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以牢记创新宗旨、汇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为重心,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水平,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过去一年,中央出台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强调要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科技部对福建加快发展高度重视,给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福建科技系统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牢固树立“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服务民生”宗旨,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着力促改革增活力、筑平台聚资源、铸链条兴产业、优服务惠民生,科技改革扎实推进,科技资源环境优化,创新驱动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一、以改革创新为支点,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立足福建科技资源状况,我们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引进方针,落实推广中关村自主创新试点政策,在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措施上先行先试。一是放活科技成果,全面铺开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打通利益藩篱,最大限度激发高校、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研发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和活力。改革后省级事业单位对其拥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并实施转移转化,获得收益全部留归单位纳入预算管理,对有重要贡献的人员和机构给予收入分配或股权奖励,收入不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在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外单列。二是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坚持问题导向,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计划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载体作用。出台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若干意见,让科研项目和资金分配更加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现有科技项目计划管理体系,优化项目立项流程,规范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探索滚动支持、以奖代补、后补助等资助方式,推进科技项目、经费、评价和奖励等制度创新。三是发挥政策杠杆效应,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制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政策,对龙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际减免所得税部分,予以同量财政资金奖励。出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施办法,做好专项督查,2014年全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额43.6亿元、比增46%,享受企业数834家、比增114%。四是强化风险防控和权力监督,坚持权力清单做“减法”、服务清单做“加法”,在推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最大限度保障权力运行安全。试行重大项目全厅评议制度,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摆入全省权力运行网上公开试点行列,进一步规范管理流程、规范业务操作、规范评审标准、规范权力运行,排查出4类13个风险防控点,建立“三单一档”监察问责制度,实现“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得到福建省纪委、监察厅肯定和推广。
二、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我们灵敏抓住适应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实施科技产业提升工程,集中力量部署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推手”作用。
一是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突破重围。在制造业体量大的泉州市率先组织“数控一代”工程试点,实行“全产业动员、全链条布局、全体系服务”,扩大数控技术的产业和区域覆盖面,加快全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进程,抢占“智能一代”发展先机。试点示范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关注度高,反响强烈。科技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力度,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列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福建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程。政策支撑,合力推进。省政府专门出台支持泉州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10条措施,省科技厅、经信委、发改委和泉州市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省市县共同设立每年7000万元的“数控一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纺织鞋服、建筑建材、机床和机器人等众多行业1000多家企业参与,带动相关研发投入超10亿元。示范引领,成效明显。全省数控机床整机生产企业发展到30多家,各行业使用成套设备超过2000台套。应用机器换工,相关企业减少劳动力用工20%-30%,国产装备替代进口降低成本30%-50%,且稳定提升产品质量,有效降低能耗、改善人工作业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科学技术的实惠。
二是集中优势科技力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设施农业以及重大民生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项目凝练,组织实施12个科技重大专项24个专题,支持377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5项海洋高新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在竹纤维制备及功能化应用、复合电袋除尘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成超大面积高品质石墨烯工业化量产试验线,在杀菌、LED、锂电、触屏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发应用石墨烯技术的可产业化特色产品;对虾育种取得突破,大黄鱼活体种质库和冷冻精子库投入运行,研发出我国第一个海洋生物抗菌肽产品。2014年1-10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27亿元,占GDP比重14.4%。
三、以汇聚资源为手段,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潜力
面对福建“科技小省”的“短板”制约,我们以海纳百川精神和“吃着碗里、盯住锅里、想到田里”的意识,广攀高亲、广泛借力,在打造福建科技升级版上开辟捷径。
一是抓共建,促进“国字号”机构“高位嫁接”。在部省会商机制下,科技部在政策、项目、基地、人才等方面给予福建大力支持,带动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落地福建,2013-2014年获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资助总额超20亿元。省、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海西研究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建海西分院,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国家海岛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共建龙岩紫荆研究院,与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共建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海洋、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领域进行科技布局,形成研究院所—工程中心—产业基地三者互动的创新模式,构建了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产业化辐射的“铁三角”平台。
二是抓资助,促进境内外资源“带土移植”。以新增投资1亿元、研发仪器设备2000万元为基点,对引进重大研发机构按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30%予以资助,两年安排1.14亿元资助15家重大研发机构引进落地,借助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研究院平台,成功引进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前沿领域专家和企业,启动建设厦门大学石墨烯工业技术研究院;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以支付技术转让费或委托开发成果费用超过200万元为基点、按30%比例给予后补助,累计安排经费4270万元资助28项重大科技成果购买转化;加快建设虚拟研究院—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在境内外举办十多场针对性强、成功率高的技术转移专场,促成项目对接418项。这些政策举措,有效拉动知名机构、高端人才和先进成果扎根福建,快速提升创新实力。
三是抓培育,促进本土力量“破茧化蝶”。整合优化省内科技资源,大力扶持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培育成为国家级平台。2014年,新布局建设18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和18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认定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具有产权多元化、需求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逐步兴起。在科技部支持下,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建设,建立国家高新区5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8个,设立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1个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目前全省拥有重点实验室1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6个(国家级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国家级9家)。这些本土培植的各类平台,在服务创新支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以科技金融为抓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力
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我们综合运用科技保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与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在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上展现作为。一是密切与银行合作。出台科技支行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及虚拟风险池管理办法,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投入风险补偿金2240万元,支持5家商业银行在6个设区市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3亿元,与建设银行福建分行合作在全省开展中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与政策性银行开展战略合作,10家高企获得进出口银行下浮20~30%优惠利率贷款26.5亿元。厦门市科技经费贴息资助2.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11.7亿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28.3亿元。二是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发展科技保险,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8个险种,对参保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25%的保费补助,累计发放科技保险补贴720万元,带动省内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4000多万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160亿元的风险保障。推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贴息比例为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30-50%,163家企业以专利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24.26亿元。三是发展科技创业投资。省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加快建设,促成企业和项目融资5亿元。2家创投公司获得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7000万元阶段参股,向12家科技型企业投资1.38亿元。省科技厅出资1亿元,推动设立总额3亿元的“福建省生物与新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和10亿元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台湾创业园孵化基金”,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台湾科技资源和成果向我省流动。
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以牢记创新宗旨、汇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为重心,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水平,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