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上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15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此做出重要部署,举全市之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度创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科技领域和经济社会领域同步发力,着力推动制度创新。
  1.着力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建立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税制、法制、体制机制,抓紧研究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类制度性障碍,提出针对性制度设计和改革举措,并以争取国家全面改革创新试验为契机,基本制订形成了《上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人才发展、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政府管理、开放合作等6方面制度,争取先行先试海外技术移民、天使投资特殊税制安排、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等一批突破性政策。启动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得收益不再上缴国库,优先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转化实施人员。
  2.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创新治理体系。从关注“科研”转向强调“创新”、从注重“管理”转向完善“治理”,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同行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更多运用跟投、后补贴、奖励等投入方式;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主动开展转型、为之腾出空间。从2014年开始,上海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三项初审权下放园区;在研发基地、科技小巨人等专项实施中全面引入后补助机制,不断强化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加强与市场资源的协同。
  3.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将张江示范区作为整体制度创新的核心载体,全面推进规划布局、创新体系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试点,着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走出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重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一批科技创新特色集聚区,整合在沪中央机构力量,加快政策先行先试,进一步将张江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创新改革先导区和核心载体,辐射带动整个上海,加快形成突破、展现亮点。
  二、加强科技前瞻布局和应用示范
  面向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工程,不断提升科技前瞻布局和应用示范能力,把握发展先机。
  1.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大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以02专项为例,12英寸大硅片组织攻关加快推进,刻蚀机实现海外销售,200毫米SOI晶圆生产线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取得突破。与此同时,部署实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和市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加大了具有战略意义、产业带动作用大、社会发展效应显著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移动通信、可穿戴、大数据、机器人、新型显示、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布局力度。
  2.研究部署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考虑,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上海有优势的领域,抓紧研究论证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在具体任务筛选凝练过程中,将重点分析一个愿景(产业愿景)、把握三个维度(分别为功能性指标、产品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并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部署实施。
  3.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协调推进技术攻关、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政策运用,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应用示范的针对性、协同性,有力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例如,经过持续培育和积累,北斗卫星导航、文化科技融合、新能源汽车、高温超导和崇明生态岛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在2014年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斗卫星导航在关键芯片研制成功的带动下全面进入消费领域;借助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接近7000辆)和“新能源汽车万里行”巡游活动,上路示范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崇明生态岛建设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并获高度评价。
  三、加快创新功能性平台建设
  针对创新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知识不同构、行为不互动等瓶颈制约,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功能性平台,促进全社会创新协同。
  1.打造研发类功能性平台。围绕科学前沿探索领域,在上海光源、蛋白质科学设施等基础上,抓紧建设由大科学设施和相关科研机构组成的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发挥极限科学设施的试验研发功能和技术溢出效应,开展一批世界前沿、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研究,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选取有一定基础的MEMS微技术领域,集聚研发、产业、投资等海内外各方资源,组建成立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打造世界级研发机构。
  2.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功能性平台。加快推进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突出智囊、平台、桥梁和枢纽定位,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同时关注和培育新型研发组织与研发范式,发展第三方研发服务平台。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探索建立“价值观引领、章程式管理、机构式资助、第三方评估”的院所制度。
  3.发展一批非研发类功能性平台。针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脱臼”现象,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技术转移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立国内外合作资源网络和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围绕科技金融结合,做好“3+X”科技信贷服务和上海市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014年为341家科技企业贷款10.94亿元。借鉴硅谷银行模式,探索设立专业性科技银行。加快培育企业上市,新三板上海企业超过150家。
  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软环境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着力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培育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1.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盘活存量资源,在全面普查并收录本市1.5万家中小科技企业信息、建设企业法人库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积极优化完善科技小巨人工程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企业欢迎的普惠性政策,着力解决政策不衔接、不配套、不落实等问题,加大主动推送力度。以2014年为例,98%以上的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投给了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40余家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在国际或国内上市;各类普惠性政策共为企业减免2013年度税额达177.74亿元。
  2.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进一步用好市场力量和资本力量,不断优化创业孵化服务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技术交易服务。着力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积极探索“孵化+投资”新模式,大力发展民营孵化器。2014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10家,其中民营比例超过30%。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全国首个“科技114”呼叫中心,通过探索实施购买服务、“科技券”等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与知识服务,加盟服务机构超过1100家。
  3.营造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立足上海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进一步加大科学普及、科技宣传力度,以国际化视野、采用新媒体手段,积极传播创新发展理念。成功举办2014浦江创新论坛,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普京总统发来贺信。成功举办2014“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1106个项目参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