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17
来源:科技部
一、着力加快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发展,为“稳增长”贡献力量
坚持将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战场,着重在以增量调结构上下功夫。一是高新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加强对高新区的宏观指导,建立了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提质增效的意见,完成了全省各市均有高新区的整体布局。高新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达到17个。2014年,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预计实现同比增长约13%。二是产业集群的科技内涵得到提升。针对13个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采取分类指导,着重提升集群档次和内涵。本溪已形成集研发、生产、物流、大学城、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鞍山激光集聚了一批国内激光领域的一流院校和龙头上市企业,阜新液压产业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三是大学科技城和大学科技园的研发转化能力不断加强。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已引进清华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研发机构40个,落地高科技项目295个。全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4个,入园企业718家,全年实现产值与技工贸总收入95.4亿元。四是创新型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实施了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和工业企业科技特派行动,4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的主营业务总收入和营业利润全年预计实现同比增长14%和12%。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6个百分点。
二、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促改革”提供动力
坚持以改革为统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动力。一是创新了科技计划顶层设计。构建了引领、支撑和引导“三个层次”新的科技计划框架体系和产业、项目、平台、人才、基地“五位一体”新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修订了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建立了科技计划项目的“四审一决策”立项机制和科技资金的“三方审核”配置审定机制,实现科技计划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提高了科技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二是构建了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子育种、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首批组建了东北大学超算云计算信息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先进设计制造等8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24个专业技术平台和1个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区域性创新平台合作协议,依托中科院金属所、大连化物所和沈阳自动化所,着手建设国际一流的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洁净能源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三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与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建联合基金,实现财政资金放大3倍以上。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了建立辽宁联合基金的协议,吸引国家资金支持辽宁科技创新。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累计安排9000万元资金支持6个市开展科技金融试点。2014年,5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成功挂牌;3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实现融资35.2亿元。四是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建立了厅市会商机制,实现了科技创新省市联动。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沈阳等10个高新区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大连等12个高新区全面推行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振兴机遇,积极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着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为“调结构”提供科技支撑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工业领域,针对制约辽宁产业发展的控制系统、核心部件和基础材料等难题,在核主泵及关键部件等重点领域,2014年新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15个,开展省级工业科技攻关项目52个,全年累计突破关键技术110余项,开发出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五轴系列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中国第一”重大产品57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455.3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在农业领域,重点围绕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深入实施农业种子创新、渤海粮仓、千万亩设施农业等工程,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全年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攻克农业关键技术30余项,玉米“丹玉405”、水稻“盐丰47”等新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辽宁粮食丰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着力推进民生科技创新工作,为“惠民生”提供重要支持
将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持续开展具有辽宁特色的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累计派出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40个,培养农民技术员16997人,实现了每村1名农民技术员的目标,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农民技术员培训、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了一县一业和一乡一品发展,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二是民生科技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针对沈阳地区糖尿病眼病、建平县肝脏疾病等区域性高发疾病开展了综合干预研究与治疗,肝癌早期发现率由6.4%提高到22%,治疗费用降低了10%-20%,使近百万群众受益。依托学科优势,重点支持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9个领域的16个省级转化中心建设,初步打造了具有东北区域影响力的新型转化医疗诊治体系。
五、着力推进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创新驱动提供政策保障
用法治思维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一是推动了科技创新纳入法治轨道。推动出台《辽宁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制定了《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18个文件,为《条例》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全省先后出台具体政策措施50余项,逐步建立政府间、部门间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坚持把培养人才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改革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与高校院所、企业共建联合基金等措施,全年支持各类人才526人,平均支持强度同比增长28.6%。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首次采取资金配套方式,支持200名博士开展科研工作。三是强化了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全省累计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7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7家;省级科普基地达到210家。
2015年,辽宁省科技厅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把握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契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构建辽宁自主创新体系为核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化的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创新驱动新常态。一是从计划管理改革破题,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二是从三类平台建设发力,着力提升辽宁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入,着力促进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四是从人才队伍建设着手,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五是从自主创新示范区突破,闯出辽宁转型振兴的新路径,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驱动源泉。
2014年,辽宁省科技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东北地区振兴发展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辽宁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整体优化和提升,科技创新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着力加快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发展,为“稳增长”贡献力量
坚持将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战场,着重在以增量调结构上下功夫。一是高新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加强对高新区的宏观指导,建立了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提质增效的意见,完成了全省各市均有高新区的整体布局。高新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达到17个。2014年,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预计实现同比增长约13%。二是产业集群的科技内涵得到提升。针对13个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采取分类指导,着重提升集群档次和内涵。本溪已形成集研发、生产、物流、大学城、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鞍山激光集聚了一批国内激光领域的一流院校和龙头上市企业,阜新液压产业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三是大学科技城和大学科技园的研发转化能力不断加强。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已引进清华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研发机构40个,落地高科技项目295个。全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4个,入园企业718家,全年实现产值与技工贸总收入95.4亿元。四是创新型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实施了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和工业企业科技特派行动,4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的主营业务总收入和营业利润全年预计实现同比增长14%和12%。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年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6个百分点。
二、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促改革”提供动力
坚持以改革为统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动力。一是创新了科技计划顶层设计。构建了引领、支撑和引导“三个层次”新的科技计划框架体系和产业、项目、平台、人才、基地“五位一体”新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修订了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建立了科技计划项目的“四审一决策”立项机制和科技资金的“三方审核”配置审定机制,实现科技计划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提高了科技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二是构建了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子育种、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首批组建了东北大学超算云计算信息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先进设计制造等8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24个专业技术平台和1个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区域性创新平台合作协议,依托中科院金属所、大连化物所和沈阳自动化所,着手建设国际一流的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洁净能源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三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与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建联合基金,实现财政资金放大3倍以上。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了建立辽宁联合基金的协议,吸引国家资金支持辽宁科技创新。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累计安排9000万元资金支持6个市开展科技金融试点。2014年,5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成功挂牌;3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实现融资35.2亿元。四是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建立了厅市会商机制,实现了科技创新省市联动。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沈阳等10个高新区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大连等12个高新区全面推行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振兴机遇,积极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着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为“调结构”提供科技支撑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工业领域,针对制约辽宁产业发展的控制系统、核心部件和基础材料等难题,在核主泵及关键部件等重点领域,2014年新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15个,开展省级工业科技攻关项目52个,全年累计突破关键技术110余项,开发出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五轴系列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中国第一”重大产品57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455.3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在农业领域,重点围绕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深入实施农业种子创新、渤海粮仓、千万亩设施农业等工程,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全年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攻克农业关键技术30余项,玉米“丹玉405”、水稻“盐丰47”等新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辽宁粮食丰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着力推进民生科技创新工作,为“惠民生”提供重要支持
将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持续开展具有辽宁特色的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累计派出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40个,培养农民技术员16997人,实现了每村1名农民技术员的目标,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农民技术员培训、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了一县一业和一乡一品发展,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二是民生科技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针对沈阳地区糖尿病眼病、建平县肝脏疾病等区域性高发疾病开展了综合干预研究与治疗,肝癌早期发现率由6.4%提高到22%,治疗费用降低了10%-20%,使近百万群众受益。依托学科优势,重点支持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9个领域的16个省级转化中心建设,初步打造了具有东北区域影响力的新型转化医疗诊治体系。
五、着力推进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创新驱动提供政策保障
用法治思维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一是推动了科技创新纳入法治轨道。推动出台《辽宁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制定了《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18个文件,为《条例》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全省先后出台具体政策措施50余项,逐步建立政府间、部门间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坚持把培养人才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改革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与高校院所、企业共建联合基金等措施,全年支持各类人才526人,平均支持强度同比增长28.6%。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首次采取资金配套方式,支持200名博士开展科研工作。三是强化了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全省累计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7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7家;省级科普基地达到210家。
2015年,辽宁省科技厅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把握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契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构建辽宁自主创新体系为核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化的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创新驱动新常态。一是从计划管理改革破题,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二是从三类平台建设发力,着力提升辽宁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入,着力促进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四是从人才队伍建设着手,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五是从自主创新示范区突破,闯出辽宁转型振兴的新路径,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驱动源泉。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