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5:54
来源:科技部
2014年,杨凌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改革创新”为主线,高举现代农业旗帜,坚持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加强科技创新,突出示范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示范区发展呈现出示范引领能力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3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14.65亿元,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7000元、14200元,增长12%和14.2%。全年到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5.22亿元,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443万亩,实现推广效益146.6亿元。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布了《2014年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召开了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出台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在旱区农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全年新增科技成果及专利申报720件,示范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7,居陕西省首位。审定、登记动植物品种29项,7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全年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13家,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2家。扎实推进科技部科技服务体系及产业集群试点建设、陕西省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建设。加大创业团队招引和政策推介力度,在英国、奥地利、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团队招引活动4期,在国内外有关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校园行系列活动6期,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发展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3个。全年招引技术创业团队106家,技术创业团队突破316家。示范区技术创业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创业环境逐步优化,技术创业团队已经成为示范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二)探索多元化科技推广模式,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出台并组织实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设立了2000万元的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在青海西宁召开了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座谈会,西北五省区共100多名代表参会。与甘肃省民勤县、河北大名县以及我省咸阳市、宝鸡市等市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西部发展研究院,发起成立了陕西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示范推广战略联盟。依托科教单位及产业链推广企业,在省内外发展示范推广基地22个、产业链推广企业8个。全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443万亩,推广效益达到146.6亿元。信息化网络推广模式初步形成,建设了远程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报》和陕西农林卫视等现代媒体的推广作用不断加强,第二十一届农高会展位数量达到1700多个,吸引165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及项目7500项,投资及交易额达1007.8亿元,较上届增长10.3%。全力推进农民培训工作,印发了《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开展培训485场,培训农民3.84万人次。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27场次、2260人次,共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5名学员获得了职称证书。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培训或发展科技特派员210人,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5个,创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
(三)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化对外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制订了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区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挂牌建立了第一个面向中亚的示范推广基地。组织开展交流活动20批200多人次。农高会期间,先后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外宾参展参会,举办国际交流活动19项。与加拿大、荷兰等国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对45个国家和地区的219为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
(四)着力搞好现代农业示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提升工程的意见》,政策、科技、投入、人才等要素在杨凌加速集聚。做强种子产业,推进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能力建设,成交各类植物品种18个,成交金额共计2642万元;积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新认定龙头企业13家。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全年审定鉴定新品种29个,展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上千个。建设农产品监管检测体系,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通过了省农业厅、质监局机构认证和计量认证,确认了无公害农产品27类128个不重复参数检测能力。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制订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70个。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通过认证的基地面积约12300余亩,产品涵盖西甜瓜、葡萄、猕猴桃、洋葱、蔬菜等5大类溯源标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五)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涉农工业增势稳健。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农业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增势明显,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96.5%,比上一年度提升1个百分点,涉农工业特色进一步凸显。推动扶持28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技改投资9.5亿元。20户企业跻身规上企业行列,拉动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招大商、引外资实现新突破,到位资金总额146亿元,增长25%。项目建设加力提速,重点建设项目123个,年度计划投资93.6亿元。推动华电热电联产、天然气调峰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规划论证报告编制,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意见。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201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履行国家赋予杨凌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及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四个杨凌”建设,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是推动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杨凌示范区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实施意见》的组织实施。开展陕西省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科技部产业集群试点、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区内科技服务资源,健全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深化示范区科技计划管理,建设科技项目专家库,增加科技计划的投入力度,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增强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和创新链,围绕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中省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抓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发挥示范推广工作专项资金作用,以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布局、扩大覆盖、提升能力,进一步提升示范推广工作水平。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动态管理制度,探索研究示范推广评价衡量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有效体制机制,联合两所大学与有关辐射区的政府间高层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抓紧实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同有关辐射区域合作,发展一批培训机构或分中心,建设旱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促进杨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规范化运作,持续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扩大农民培训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
三是推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促进技术创业。以技术创业团队招引和培育为重点,在国内外开展技术创业团队招引和政策推介活动,研究制定“十三五”科技孵化载体发展规划,引导孵化载体更快更好发展。围绕团队招引及入区团队做大做强,修订完善《示范区种子孵化资金管理办法》;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咨询、培训和帮扶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创业团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发展建设一批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和创业孵化器,不断提升孵化器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出台《示范区国际合作十三五规划》,支持有关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支持示范区同农业发达国家的企业项目合作。深化科技援外工作,进一步扩大援外规模。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深化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推动区内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哈萨克斯坦或吉尔吉斯斯坦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合作园,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合作基地。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布了《2014年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召开了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出台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在旱区农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全年新增科技成果及专利申报720件,示范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7,居陕西省首位。审定、登记动植物品种29项,7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全年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13家,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2家。扎实推进科技部科技服务体系及产业集群试点建设、陕西省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建设。加大创业团队招引和政策推介力度,在英国、奥地利、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团队招引活动4期,在国内外有关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校园行系列活动6期,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发展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3个。全年招引技术创业团队106家,技术创业团队突破316家。示范区技术创业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创业环境逐步优化,技术创业团队已经成为示范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二)探索多元化科技推广模式,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出台并组织实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设立了2000万元的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在青海西宁召开了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座谈会,西北五省区共100多名代表参会。与甘肃省民勤县、河北大名县以及我省咸阳市、宝鸡市等市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西部发展研究院,发起成立了陕西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示范推广战略联盟。依托科教单位及产业链推广企业,在省内外发展示范推广基地22个、产业链推广企业8个。全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443万亩,推广效益达到146.6亿元。信息化网络推广模式初步形成,建设了远程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报》和陕西农林卫视等现代媒体的推广作用不断加强,第二十一届农高会展位数量达到1700多个,吸引165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及项目7500项,投资及交易额达1007.8亿元,较上届增长10.3%。全力推进农民培训工作,印发了《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开展培训485场,培训农民3.84万人次。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27场次、2260人次,共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5名学员获得了职称证书。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培训或发展科技特派员210人,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5个,创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
(三)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化对外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制订了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区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挂牌建立了第一个面向中亚的示范推广基地。组织开展交流活动20批200多人次。农高会期间,先后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外宾参展参会,举办国际交流活动19项。与加拿大、荷兰等国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对45个国家和地区的219为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
(四)着力搞好现代农业示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提升工程的意见》,政策、科技、投入、人才等要素在杨凌加速集聚。做强种子产业,推进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能力建设,成交各类植物品种18个,成交金额共计2642万元;积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新认定龙头企业13家。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全年审定鉴定新品种29个,展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上千个。建设农产品监管检测体系,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通过了省农业厅、质监局机构认证和计量认证,确认了无公害农产品27类128个不重复参数检测能力。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制订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70个。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通过认证的基地面积约12300余亩,产品涵盖西甜瓜、葡萄、猕猴桃、洋葱、蔬菜等5大类溯源标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五)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涉农工业增势稳健。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农业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增势明显,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96.5%,比上一年度提升1个百分点,涉农工业特色进一步凸显。推动扶持28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技改投资9.5亿元。20户企业跻身规上企业行列,拉动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招大商、引外资实现新突破,到位资金总额146亿元,增长25%。项目建设加力提速,重点建设项目123个,年度计划投资93.6亿元。推动华电热电联产、天然气调峰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规划论证报告编制,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意见。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201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履行国家赋予杨凌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及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四个杨凌”建设,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是推动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杨凌示范区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实施意见》的组织实施。开展陕西省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科技部产业集群试点、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区内科技服务资源,健全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深化示范区科技计划管理,建设科技项目专家库,增加科技计划的投入力度,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增强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和创新链,围绕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中省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抓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发挥示范推广工作专项资金作用,以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布局、扩大覆盖、提升能力,进一步提升示范推广工作水平。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动态管理制度,探索研究示范推广评价衡量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有效体制机制,联合两所大学与有关辐射区的政府间高层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抓紧实施《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同有关辐射区域合作,发展一批培训机构或分中心,建设旱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促进杨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规范化运作,持续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扩大农民培训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
三是推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促进技术创业。以技术创业团队招引和培育为重点,在国内外开展技术创业团队招引和政策推介活动,研究制定“十三五”科技孵化载体发展规划,引导孵化载体更快更好发展。围绕团队招引及入区团队做大做强,修订完善《示范区种子孵化资金管理办法》;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咨询、培训和帮扶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创业团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发展建设一批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和创业孵化器,不断提升孵化器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出台《示范区国际合作十三五规划》,支持有关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支持示范区同农业发达国家的企业项目合作。深化科技援外工作,进一步扩大援外规模。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深化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推动区内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哈萨克斯坦或吉尔吉斯斯坦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合作园,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合作基地。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