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05
来源:科技部
(一)壮大产业集群,高端项目加速集聚。我区坚持高端取向,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强化择商选资力度,大力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大型优质项目同时,加大各类产学研项目、孵化器项目、民营科技园项目、总部型项目、专业市场项目招商力度,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促进高端项目集聚发展。建立完善我区项目准入的底线标准,制定出台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和产业投资鼓励清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保障高端项目集聚发展。深入开展“零土地招商”工作,新盘活未建土地1797亩、厂房11.5万平方米,安排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质项目落地建设,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园区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二)优化创新环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重新梳理调整了区科技创新系列扶持政策,制定完善了《关于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科技配套政策,强化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等的衔接融合。今年以来,我区共新增华江、合普等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华农公司被认定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千江公司被认定为纳米涂装新材料创新产业化基地,焕发公司成功获批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2家企业项目成果获市科技奖励一等奖,3家企业项目成果获市科技奖励二等奖,园区被认定为2014年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今年我区欧迪斯、焕发等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14家企业36个产品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也已获得通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可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9%。三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效显著。积极办好产学研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专题活动,大力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共同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的实施。四是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实施“520”创新计划,围绕我区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技术研发平台。五是知识产权量质齐升。今年1-11月,全区专利申请346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12%,其中发明专利87件;专利授权360件,同比增长了22.03%,其中发明专利65件。
(三)整合创新资源,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创业孵化体系日臻完善。以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加快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孵化器,其中皇威集团投资的登骏数码城已启动建设;省微生物所的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已落实选址地块,正抓紧办理土地招拍挂手续;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肇庆分园已挂牌成立并正在积极筹建光电技术公共实验室;将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纳入“一区多园”管理范畴并签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区孵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金融工作成效初显。我区设立了政策性融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区属政策性担保公司,与广东省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搭建了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信贷、投资、信托、财务顾问、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等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制定出台了《肇庆高新区关于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经济的实施办法》,从财政补贴、规费优惠等方面给予上市企业进一步的支持;加强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粤科金融集团等对接合作,积极推进设立小额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机构。三是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引进和整合了省科技情报所、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代理公司、科技咨询公司等优秀中介资源在区内集中设点,为企业提供高企认定辅导、项目评估和申报包装、专利申请、科技查新等优质科技服务;与省科技情报所共建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平台,免费为园区企业提供在线文献检索服务;建成区数据中心,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专业技术平台和技术外包服务;推动以肇庆亚洲铝厂有限公司为依托的金属新材料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以领峰建材检测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建筑幕墙材料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检验检测服务。四是人才集聚力度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了《肇庆高新区关于大力支持人才工作载体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实施意见》和《肇庆高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人才工作载体对人才创新创业吸纳、支撑和服务作用,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实施“一区多园”,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按照肇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制定实施了《肇庆高新区推进“一区多园”工作方案》,采取“委托管理”的模式,与全市各产业分园建立相对紧密的协调机制和招商、科技、人才等资源共享机制,引领和带动全市各产业园区发展,至目前端州、高要、四会、怀集、广宁、德庆、封开以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等8个分园基本确定了管理机构依托单位及人员,确立了产业载体、物理空间和产业方向,明确了我区与分园区对口联系部门并选派人员挂任各分园区管理局副局长,加强沟通联系与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工作,推动部门对接、产业对接,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协同发展。
二、2015年工作设想
2015年,我区将按照中央、省、市的有关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两大任务,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等三项能力,切实走“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道路,加快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切实负担起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重任。
(一)抓好高新项目引进。围绕国家战略和园区实际进行择商选资,使新项目带来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量,以高质高效的增量稀释存量,实现园区整体的提升发展。立足于国家级高新区的定位,着眼于区域领先,坚持“不高不进、不新不进”的招商原则,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
(二)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运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紧紧围绕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三)抓好创新主体培育。一是抓好项目支撑。抓住国家组织实施科技“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有利时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争取政策支持。二是抓好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紧密衔接。三是抓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品牌、标准建设工作,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知识产权龙头企业。
(四)抓好平台载体建设。一是有序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优先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知识创新研发平台,以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科技孵化平台,以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引导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形成良好的服务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三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小额贷款公司及信用担保、股权质押等机构,助推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五)抓好科技金融服务。开展园区科技企业金融需求摸底调研,积极推进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肇庆高新区分中心的建设工作,争取尽快投入运营;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和机构,抓紧筹建建行科技支行,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类科技金融服务。
(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服务和激励环境,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有效机制;继续开展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组织实施工作,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内外创业者、领军人物、学术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管理人才,努力攻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创新持久竞争优势。
一、2014年主要工作
(一)壮大产业集群,高端项目加速集聚。我区坚持高端取向,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强化择商选资力度,大力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大型优质项目同时,加大各类产学研项目、孵化器项目、民营科技园项目、总部型项目、专业市场项目招商力度,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促进高端项目集聚发展。建立完善我区项目准入的底线标准,制定出台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和产业投资鼓励清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保障高端项目集聚发展。深入开展“零土地招商”工作,新盘活未建土地1797亩、厂房11.5万平方米,安排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质项目落地建设,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园区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二)优化创新环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重新梳理调整了区科技创新系列扶持政策,制定完善了《关于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科技配套政策,强化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等的衔接融合。今年以来,我区共新增华江、合普等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华农公司被认定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千江公司被认定为纳米涂装新材料创新产业化基地,焕发公司成功获批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2家企业项目成果获市科技奖励一等奖,3家企业项目成果获市科技奖励二等奖,园区被认定为2014年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今年我区欧迪斯、焕发等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14家企业36个产品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也已获得通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可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9%。三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效显著。积极办好产学研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专题活动,大力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共同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的实施。四是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实施“520”创新计划,围绕我区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技术研发平台。五是知识产权量质齐升。今年1-11月,全区专利申请346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12%,其中发明专利87件;专利授权360件,同比增长了22.03%,其中发明专利65件。
(三)整合创新资源,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创业孵化体系日臻完善。以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加快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孵化器,其中皇威集团投资的登骏数码城已启动建设;省微生物所的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已落实选址地块,正抓紧办理土地招拍挂手续;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肇庆分园已挂牌成立并正在积极筹建光电技术公共实验室;将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纳入“一区多园”管理范畴并签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区孵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金融工作成效初显。我区设立了政策性融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区属政策性担保公司,与广东省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搭建了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信贷、投资、信托、财务顾问、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等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制定出台了《肇庆高新区关于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经济的实施办法》,从财政补贴、规费优惠等方面给予上市企业进一步的支持;加强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粤科金融集团等对接合作,积极推进设立小额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机构。三是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引进和整合了省科技情报所、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代理公司、科技咨询公司等优秀中介资源在区内集中设点,为企业提供高企认定辅导、项目评估和申报包装、专利申请、科技查新等优质科技服务;与省科技情报所共建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平台,免费为园区企业提供在线文献检索服务;建成区数据中心,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专业技术平台和技术外包服务;推动以肇庆亚洲铝厂有限公司为依托的金属新材料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以领峰建材检测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建筑幕墙材料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检验检测服务。四是人才集聚力度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了《肇庆高新区关于大力支持人才工作载体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实施意见》和《肇庆高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人才工作载体对人才创新创业吸纳、支撑和服务作用,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实施“一区多园”,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按照肇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制定实施了《肇庆高新区推进“一区多园”工作方案》,采取“委托管理”的模式,与全市各产业分园建立相对紧密的协调机制和招商、科技、人才等资源共享机制,引领和带动全市各产业园区发展,至目前端州、高要、四会、怀集、广宁、德庆、封开以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等8个分园基本确定了管理机构依托单位及人员,确立了产业载体、物理空间和产业方向,明确了我区与分园区对口联系部门并选派人员挂任各分园区管理局副局长,加强沟通联系与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工作,推动部门对接、产业对接,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协同发展。
二、2015年工作设想
2015年,我区将按照中央、省、市的有关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两大任务,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等三项能力,切实走“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道路,加快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切实负担起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重任。
(一)抓好高新项目引进。围绕国家战略和园区实际进行择商选资,使新项目带来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量,以高质高效的增量稀释存量,实现园区整体的提升发展。立足于国家级高新区的定位,着眼于区域领先,坚持“不高不进、不新不进”的招商原则,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
(二)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运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紧紧围绕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三)抓好创新主体培育。一是抓好项目支撑。抓住国家组织实施科技“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有利时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争取政策支持。二是抓好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紧密衔接。三是抓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品牌、标准建设工作,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知识产权龙头企业。
(四)抓好平台载体建设。一是有序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优先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知识创新研发平台,以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科技孵化平台,以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引导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形成良好的服务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三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小额贷款公司及信用担保、股权质押等机构,助推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五)抓好科技金融服务。开展园区科技企业金融需求摸底调研,积极推进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肇庆高新区分中心的建设工作,争取尽快投入运营;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和机构,抓紧筹建建行科技支行,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类科技金融服务。
(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服务和激励环境,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有效机制;继续开展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组织实施工作,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内外创业者、领军人物、学术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管理人才,努力攻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创新持久竞争优势。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