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11
来源:科技部
一、着力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
孝感高新区于2012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2012年9月,出台了《关于强化激励措施促进市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孝发[2012]13号),2013年5月14日出台了《关于全力支持市直“三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2013年7月,孝感高新区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孝开发[2013]31号),优化政策措施,形成更强有力的激励效应,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孝感高新区实行“一区四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孝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孝感国家高新区“一区四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指导意见》(孝办发【2013】22号),成立了孝感国家高新区“一区四园”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任组长。高新区“一区四园”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园区命名、统一发展规划、统一优惠政策、统一统计口径、统一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2014年,市委部署由高新区作为牵头单位,开展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高新区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用创新的思维突破瓶颈制约,从七个方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障碍难题,先行先试,促进了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探索“扁平化、模块化、流程化、绩效化”管理模式,促进园区效能建设。二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破解资金瓶颈因素制约,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四是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五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干部工作活力。六是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提高基层执行能力。七破解控违拆迁难题,促进和谐园区建设。
二、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转型升级
孝感高新区现已形成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和特色食品产业也初具规模。其中光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高新区主导产业。预计2014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财政收入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13%。
(一)推进三大机制狠抓项目落地。着力完善工作责任机制、健全协调决策机制、强化督办问责机制,对项目建设实行包保“全覆盖”,建立指挥部、明确责任人,发扬擂劲、狠劲、韧劲,坚持不懈推进项目建设。2014年,高新区有20个产业发展项目竣工投产,投资总额达到71亿元;38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22亿元。
(二)实施四大举措强化招商工作。一是整合市、区招商力量。市招商局下派1名局长、3名分局局长到高新区工作。二是在内部实行全员招商,全体班子成员和局长均担负刚性招商任务。三是建立招商平台,选派6名工作人员分赴深圳、杭州、东湖三个地方常年驻外招商。四是挖掘招商资源,突出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充分利用“四大家”、市直部门领导手中的客商资源,招大引强工作富有成效。以世界最大的汽车照明灯公司、车灯行业排名全球第一的日本小糸投资2.4亿美元(约15亿元人民币)兴办高端汽车灯具生产项目。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旗下马瑞利公司与兵装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投资20亿元在高新区建设高端汽车车灯研发、生产基地;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仁药业强强联合,在孝感建设华仁同济医药产业园;汉光科技重组广东东箭照明公司,收购“箭牌”及与之相关的商标、专利、营销和管理团队,走出了一条本地改制企业整合外地企业优势资源,借船出海、扩张发展之路。
(三)推进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建设。一是积极做好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项目,6月底完成《孝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核心区)实施方案》,并上报省发改委。二是2014年6月18日,省发改委确定孝感高新区为全省第一批开展开发区循环型服务业专项改革试点单位(鄂发改开发 [2014]296号)。三是2014年7月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确定孝感高新区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工信部联接[2014]287号)。四是2014年5月完成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复核工作。五是积极创建国家火炬计划特种汽车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科技部已于11月27日组织专家对我区申报“国家特种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行认证评审。这将有力推进高新区高端装备和特种汽车制造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扎实推进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今年新增工业“小进规”企业40家。
三、坚持科技创新 ,集聚转型要素
今年来,高新区坚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推动企业不断提高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一)以落实《创新驱动三十条》为抓手,整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2013年,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高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简称《创新驱动三十条》),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孝感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用于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和高新人才工程建设。在《创新驱动三十条》的激励下,高新区掀起了科技创新热潮,今年7月,高新区召开了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对70余家企业兑现奖励548万元。政策兑现后,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2014年,高新区新建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1个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目前,共有8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万峰码垛机器人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417件,同比增长43.7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4件,同比增长105.71%。
(二)积极组织产学研洽谈会等活动,促进高新区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孝感高新区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来孝创新创业。目前,高新区有100多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701研究所、空军雷达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双方共建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7个、研发机构48个,联合培养人才3000多人。高新区成立了“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孝感分中心”,近百家企业成为联盟会员。11月6日,第十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在武汉召开,我们组织企业参加活动,高新区有1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会上签约。湖北三江船艇科技有限公司SJ1800三人乘用摩托艇和湖北红林探控有限公司新型排爆机器人分别获得湖北省第二届“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
(三)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培育工作。今年来,高新区精心组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服务环境
(一)加强科技金融。一是以融资平台建设为重点,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统筹利用助保贷、集合贷、担保贷、政策性贷款、BT、企业上市、引进战略合作者、对上争取政府投资、发行债券等方式破解资金瓶颈。高新区成立了高创投公司,今年获批发债16亿元,已发行8亿元;高新区出资1000万元与省科技厅联合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高新区出资1000万元,与建设银行合作,启动建行助保贷,为企业提供1亿元信贷支持。目前已有10家企业纳入“小微企业池”。 二是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企业上市,大禹电气在“新三板”上市,米婆婆食品、枫叶公司在“四板”上市。目前,高新区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1家,在四板挂牌上市企业4家。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高新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2014年,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争取省、市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孵化器。2014年高新区孝感同益医疗产业孵化器服务有限公司创建医疗器械专业孵化器,生产厂房4000平方米,办公场地2500平方米。目前在孵企业21家,这将有力推进高新区医疗器械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工作。高新区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开展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2014年,高新区共推荐评选孝感优秀企业家10人、创新型企业家8人、首席技师5人、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6人,回归创业人才1人。领军人才在政治待遇、资金及项目上给予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十三五”努力方向
(一)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不断激发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要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科技政策、创新成果和各类先进典型,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科技,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二)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开创具有孝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
(三)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
1、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服务功能。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孵化器和加速器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入驻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力扶持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发展。
2、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一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加强与省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培养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大力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建设创新型团队。二是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加快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层次人才梯队。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稳定的、切实可行的引智长效激励机制,通过智力或技术入股、薪酬奖金激励、评奖鼓励表彰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及科研团队来孝感高新区创业发展。三是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引进人才关键是要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关键是要人尽其才。要以重点产业、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和发展空间。
3、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资源服务科技企业。建设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强化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设立省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稳步扩大资金规模,实行省市区联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投融资结构、丰富投融资方式,增大投融资强度,积极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组合运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
(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招商引进和自主培育,争取5年内使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上实现倍增,质量上大幅提高。按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思路,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成,延伸和壮大产业链,积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孝感高新区于2012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2012年9月,出台了《关于强化激励措施促进市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孝发[2012]13号),2013年5月14日出台了《关于全力支持市直“三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2013年7月,孝感高新区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孝开发[2013]31号),优化政策措施,形成更强有力的激励效应,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孝感高新区实行“一区四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孝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孝感国家高新区“一区四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指导意见》(孝办发【2013】22号),成立了孝感国家高新区“一区四园”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任组长。高新区“一区四园”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园区命名、统一发展规划、统一优惠政策、统一统计口径、统一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2014年,市委部署由高新区作为牵头单位,开展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高新区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用创新的思维突破瓶颈制约,从七个方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障碍难题,先行先试,促进了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探索“扁平化、模块化、流程化、绩效化”管理模式,促进园区效能建设。二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破解资金瓶颈因素制约,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四是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五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干部工作活力。六是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提高基层执行能力。七破解控违拆迁难题,促进和谐园区建设。
二、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转型升级
孝感高新区现已形成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和特色食品产业也初具规模。其中光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高新区主导产业。预计2014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财政收入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13%。
(一)推进三大机制狠抓项目落地。着力完善工作责任机制、健全协调决策机制、强化督办问责机制,对项目建设实行包保“全覆盖”,建立指挥部、明确责任人,发扬擂劲、狠劲、韧劲,坚持不懈推进项目建设。2014年,高新区有20个产业发展项目竣工投产,投资总额达到71亿元;38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22亿元。
(二)实施四大举措强化招商工作。一是整合市、区招商力量。市招商局下派1名局长、3名分局局长到高新区工作。二是在内部实行全员招商,全体班子成员和局长均担负刚性招商任务。三是建立招商平台,选派6名工作人员分赴深圳、杭州、东湖三个地方常年驻外招商。四是挖掘招商资源,突出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充分利用“四大家”、市直部门领导手中的客商资源,招大引强工作富有成效。以世界最大的汽车照明灯公司、车灯行业排名全球第一的日本小糸投资2.4亿美元(约15亿元人民币)兴办高端汽车灯具生产项目。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旗下马瑞利公司与兵装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投资20亿元在高新区建设高端汽车车灯研发、生产基地;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仁药业强强联合,在孝感建设华仁同济医药产业园;汉光科技重组广东东箭照明公司,收购“箭牌”及与之相关的商标、专利、营销和管理团队,走出了一条本地改制企业整合外地企业优势资源,借船出海、扩张发展之路。
(三)推进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建设。一是积极做好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项目,6月底完成《孝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核心区)实施方案》,并上报省发改委。二是2014年6月18日,省发改委确定孝感高新区为全省第一批开展开发区循环型服务业专项改革试点单位(鄂发改开发 [2014]296号)。三是2014年7月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确定孝感高新区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工信部联接[2014]287号)。四是2014年5月完成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复核工作。五是积极创建国家火炬计划特种汽车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科技部已于11月27日组织专家对我区申报“国家特种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行认证评审。这将有力推进高新区高端装备和特种汽车制造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扎实推进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今年新增工业“小进规”企业40家。
三、坚持科技创新 ,集聚转型要素
今年来,高新区坚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推动企业不断提高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一)以落实《创新驱动三十条》为抓手,整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2013年,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高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简称《创新驱动三十条》),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孝感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用于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和高新人才工程建设。在《创新驱动三十条》的激励下,高新区掀起了科技创新热潮,今年7月,高新区召开了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对70余家企业兑现奖励548万元。政策兑现后,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2014年,高新区新建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1个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目前,共有8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万峰码垛机器人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417件,同比增长43.7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4件,同比增长105.71%。
(二)积极组织产学研洽谈会等活动,促进高新区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孝感高新区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来孝创新创业。目前,高新区有100多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701研究所、空军雷达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双方共建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7个、研发机构48个,联合培养人才3000多人。高新区成立了“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孝感分中心”,近百家企业成为联盟会员。11月6日,第十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在武汉召开,我们组织企业参加活动,高新区有1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会上签约。湖北三江船艇科技有限公司SJ1800三人乘用摩托艇和湖北红林探控有限公司新型排爆机器人分别获得湖北省第二届“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
(三)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培育工作。今年来,高新区精心组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服务环境
(一)加强科技金融。一是以融资平台建设为重点,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统筹利用助保贷、集合贷、担保贷、政策性贷款、BT、企业上市、引进战略合作者、对上争取政府投资、发行债券等方式破解资金瓶颈。高新区成立了高创投公司,今年获批发债16亿元,已发行8亿元;高新区出资1000万元与省科技厅联合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高新区出资1000万元,与建设银行合作,启动建行助保贷,为企业提供1亿元信贷支持。目前已有10家企业纳入“小微企业池”。 二是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企业上市,大禹电气在“新三板”上市,米婆婆食品、枫叶公司在“四板”上市。目前,高新区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1家,在四板挂牌上市企业4家。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高新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2014年,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争取省、市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孵化器。2014年高新区孝感同益医疗产业孵化器服务有限公司创建医疗器械专业孵化器,生产厂房4000平方米,办公场地2500平方米。目前在孵企业21家,这将有力推进高新区医疗器械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工作。高新区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开展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2014年,高新区共推荐评选孝感优秀企业家10人、创新型企业家8人、首席技师5人、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6人,回归创业人才1人。领军人才在政治待遇、资金及项目上给予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十三五”努力方向
(一)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不断激发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要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科技政策、创新成果和各类先进典型,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科技,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二)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开创具有孝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
(三)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
1、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服务功能。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孵化器和加速器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入驻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力扶持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发展。
2、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一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加强与省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培养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大力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建设创新型团队。二是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加快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层次人才梯队。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稳定的、切实可行的引智长效激励机制,通过智力或技术入股、薪酬奖金激励、评奖鼓励表彰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及科研团队来孝感高新区创业发展。三是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引进人才关键是要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关键是要人尽其才。要以重点产业、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和发展空间。
3、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资源服务科技企业。建设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强化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设立省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稳步扩大资金规模,实行省市区联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投融资结构、丰富投融资方式,增大投融资强度,积极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组合运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
(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招商引进和自主培育,争取5年内使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上实现倍增,质量上大幅提高。按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思路,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成,延伸和壮大产业链,积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