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13
来源:科技部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突出特色产业,促进集群发展
南阳高新区依据自身产业基础,确立了防爆装备制造、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现代物流、水科技三大新兴产业。依托光电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南阳中关科技产业园和科技研发园等平台,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作,“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确定把南阳国家防爆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作为高新区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以南阳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全力打造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产业集群。建立防爆装备制造产业和智能显示终端联席会议制度,专职负责园区建设和项目推进。修订完善以防爆电气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招商引资专项方案,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以防爆集团、防研所合作企业和配套企业为线索,实施延链补链招商。以防爆集团大型电机生产中心、防研所国家汽车特种性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项目开始实施,正在组建河南省防爆电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产业不断壮大,富士康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在即,光电孵化园三期投入使用。
(二)坚持创新带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了检测中心、认证机构等涵盖高新区主要技术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国家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载装备标准化工作部等。二是积极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支持和引导企业引进人才,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建立研发机构。区内骨干企业多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区域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目前,全区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25个、国家级6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2014年获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4个,新增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2家,获得授权专利200项。
(三)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创业孵化平台。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在光电孵化园原有9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新建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在中关村科技园规划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加速器,计划2015年初开工。二是搭建科研人员创业平台。与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当地院校与企业的日常沟通渠道,鼓励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开展联合攻关,实施成果转化,并以创业大厦为载体,为科研人员设立研发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三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引入多家金融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或支行,新增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2家。积极探索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争取设立新三板股权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创新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四)瞄准高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
以加快推进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撬动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一是明确园区定位:依托中关村的优势资源,建成创新要素的配置节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发展高地,体制机制探索试验的特区,最终形成中关村协同创新区域性增长极。二是以规划引领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南阳中关村科技园已完成产业、生态、空间规划,金融规划正在编制,经十路、纬七路、雪枫路等7条园区道路建成通车,启动电网改造、污水处理厂、水循环和垃圾循环处理系统建设,实验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园区路网框架。三是明确“3+1”产业发展体系。园区总规划面积15.63平方公里,起步区1000亩,重点发展“3+1”产业体系:即智能制造、水科技、光电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园区目前入驻项目18个,一期总投资29.3亿元。
(五)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立了高端人才汇聚渠道。一是完善政策服务人才。高新区高度重视政策对人才的磁吸作用,出台了《南阳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回归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待遇、创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问题。用灵活的用人制度吸引人才,用良好的人文环境服务人才。二是搭建载体聚集人才。积极帮助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立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和国家级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成为承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三是柔性机制招揽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推进高层次人才的柔性流动。从建立产学研关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取聘用、兼职等形式引进人才,支持专家、教授、学者带技术、项目、专利等向企业流动,向创新一线集聚。至2014年底,高新区拥有包括院士、博士和硕士在内的专职研发人员1500多人。
(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效能
按照省政府(豫政[2014]4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的意见》(豫政[2013]61号)、《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意见》(宛政〔2014〕44号)等文件精神,在科技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高新区管理体制更加理顺。目前,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在南阳高新区得到进一步落实,规划、土地管理体制进行了更合理的改革,对完善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全方位服务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关于明年及“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
调整心态、调整思路、调整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总体目标,按照“南北两区四园六群(集群)”的战略布局和“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的战略定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坚持创新驱动、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升综合发展能力,要素聚集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领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区、生态活力宜居的新城区。
(二)2015年的工作谋划
加快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步伐。着力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突出产业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具有创新驱动能力、符合区域发展特点和特色优势突出的园区。
深化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中关村和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和水科技产业园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主体的培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国家级检测平台(CNEx)的服务领域,推动龙头骨干企业提高服务业比重,积极对接中关村科技服务机构,共建特色科技服务平台,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业、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服务类机构,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入驻。
聚焦环境建设,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做好路、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和环境美化工作;优化金融服务。在深化京宛合作上,重点推进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合作,加快建立新三板股权基金。做实做强投资公司,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政府扶持企业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领作用;优化科技服务。按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要求,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建一批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培育、引进一批高端人才。
聚焦载体建设。重点推进中小企业加速器、科技孵化器和标准厂房建设,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孵化园管理水平,引入上游设计单位和下游一体化组装企业,拉长企业链条;依托创业服务中心,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知识产权维护、产品检测等专业服务,构建完备的服务平台和体系。
2014年,南阳高新区在科技部和地方政府及科技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主战略,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以建设创新载体为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聚焦优化产业结构,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突出特色产业,促进集群发展
南阳高新区依据自身产业基础,确立了防爆装备制造、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现代物流、水科技三大新兴产业。依托光电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南阳中关科技产业园和科技研发园等平台,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作,“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确定把南阳国家防爆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作为高新区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以南阳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全力打造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产业集群。建立防爆装备制造产业和智能显示终端联席会议制度,专职负责园区建设和项目推进。修订完善以防爆电气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招商引资专项方案,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以防爆集团、防研所合作企业和配套企业为线索,实施延链补链招商。以防爆集团大型电机生产中心、防研所国家汽车特种性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项目开始实施,正在组建河南省防爆电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光电智能显示终端产业不断壮大,富士康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在即,光电孵化园三期投入使用。
(二)坚持创新带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了检测中心、认证机构等涵盖高新区主要技术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国家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防爆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载装备标准化工作部等。二是积极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支持和引导企业引进人才,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建立研发机构。区内骨干企业多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区域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目前,全区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25个、国家级6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2014年获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4个,新增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2家,获得授权专利200项。
(三)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创业孵化平台。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在光电孵化园原有9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新建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在中关村科技园规划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加速器,计划2015年初开工。二是搭建科研人员创业平台。与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当地院校与企业的日常沟通渠道,鼓励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开展联合攻关,实施成果转化,并以创业大厦为载体,为科研人员设立研发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三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引入多家金融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或支行,新增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2家。积极探索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争取设立新三板股权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创新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四)瞄准高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
以加快推进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撬动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一是明确园区定位:依托中关村的优势资源,建成创新要素的配置节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发展高地,体制机制探索试验的特区,最终形成中关村协同创新区域性增长极。二是以规划引领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南阳中关村科技园已完成产业、生态、空间规划,金融规划正在编制,经十路、纬七路、雪枫路等7条园区道路建成通车,启动电网改造、污水处理厂、水循环和垃圾循环处理系统建设,实验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园区路网框架。三是明确“3+1”产业发展体系。园区总规划面积15.63平方公里,起步区1000亩,重点发展“3+1”产业体系:即智能制造、水科技、光电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园区目前入驻项目18个,一期总投资29.3亿元。
(五)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立了高端人才汇聚渠道。一是完善政策服务人才。高新区高度重视政策对人才的磁吸作用,出台了《南阳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回归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待遇、创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问题。用灵活的用人制度吸引人才,用良好的人文环境服务人才。二是搭建载体聚集人才。积极帮助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立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和国家级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成为承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三是柔性机制招揽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推进高层次人才的柔性流动。从建立产学研关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取聘用、兼职等形式引进人才,支持专家、教授、学者带技术、项目、专利等向企业流动,向创新一线集聚。至2014年底,高新区拥有包括院士、博士和硕士在内的专职研发人员1500多人。
(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效能
按照省政府(豫政[2014]4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的意见》(豫政[2013]61号)、《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意见》(宛政〔2014〕44号)等文件精神,在科技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高新区管理体制更加理顺。目前,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在南阳高新区得到进一步落实,规划、土地管理体制进行了更合理的改革,对完善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全方位服务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关于明年及“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
调整心态、调整思路、调整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总体目标,按照“南北两区四园六群(集群)”的战略布局和“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的战略定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坚持创新驱动、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升综合发展能力,要素聚集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领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区、生态活力宜居的新城区。
(二)2015年的工作谋划
加快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步伐。着力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突出产业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具有创新驱动能力、符合区域发展特点和特色优势突出的园区。
深化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与中关村和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和水科技产业园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主体的培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国家级检测平台(CNEx)的服务领域,推动龙头骨干企业提高服务业比重,积极对接中关村科技服务机构,共建特色科技服务平台,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业、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服务类机构,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入驻。
聚焦环境建设,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做好路、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和环境美化工作;优化金融服务。在深化京宛合作上,重点推进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合作,加快建立新三板股权基金。做实做强投资公司,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政府扶持企业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领作用;优化科技服务。按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要求,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建一批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培育、引进一批高端人才。
聚焦载体建设。重点推进中小企业加速器、科技孵化器和标准厂房建设,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孵化园管理水平,引入上游设计单位和下游一体化组装企业,拉长企业链条;依托创业服务中心,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知识产权维护、产品检测等专业服务,构建完备的服务平台和体系。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