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23
来源:科技部
一、2014年工作总结
1. 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增强发展后劲
在省市领导的直接推动下,一批具有带动集聚效应的产业龙头项目签约落地。
2. 悉心做好产业规划,推动产业聚焦发展
为进一步明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策略与途径,管委会于年中启动了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LED、移动互联网等六条重点产业链的规划制定工作,并形成了相应规划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手册印发给相关单位。这些产业规划从产业范围定义、现状分析、发展层次、技术路线、招商重点、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绘就了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蓝图。
3. 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发展后劲与内涵
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契机,组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申报专利。全年144家企业申报高新区专利补助758件,补助金额478.2万元。
认真做好高企认定及相关工作,组织两场高企认定专场辅导会,共有50多家企业参会。今年预计首次认定高企41家(公示中)。
4.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成立高新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与市经发局和湖里区相关部门协调,推动成立高新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科技金融体系。
推动高新区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新三板资本市场。自201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正式文件,推动新三板资本市场范围正式扩展至全国后,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和流程,制定资助资金申请表,主动做好挂牌企业的培育和配套服务工作,指导新三板挂牌企业填报扶持资金申请。
5. 做好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积极主动辅导企业进行政策培训,并编制高新区企业政策汇编分享给园区企业。指导并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福建省、厦门市各类项目,全年协助企业获得政策资助21889万元。
积极推介企业,做好展会工作。组织园区企业参加6?18、9.8、海西新能源展、北京科博会、台交会、海峡论坛、深圳高交会等。其中本届6?18高新区共成功对接项目74项,总投资5.2亿元。11家企业参展,占全市的39%,30多家企业近百人参会对接。
认真审核高新区企业社保补差、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应届高校及职校毕业生社保补贴、企业劳务协作奖励等申请项目,今年以来受理并审核各项用工补贴补助申请2400多项。
6. 推动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
推动火炬高新区与清华大学团委、科技开发部、校友总会开展合作,共同推出“清华大学团队在厦创新创业专项支持计划”,通过清华相关部门组织和推荐清华学生、校友创业团队以及科技转化成果,火炬高新区匹配专门优惠政策吸引落地的方式,将清华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与火炬的资金、政策、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共赢。计划推出两个多月即吸引到5家创业团队入驻,注册资本近3000万元。
二、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火炬高新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王蒙徽书记在火炬高新区调研时提出的工作要求,立足高新区实际,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当好引擎动力,发挥支撑作用,解决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把火炬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的先行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一、 抓改革创新,转变思想观念释放改革红利
研究探索实行更为灵活的“企业化政府”运行模式,按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多规合一”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管委会机关及所属单位的运行机制,重新梳理和配置机构职能,公布权力清单,实施流程再造,设立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实行一个口对外,打造零收费园区,努力营造亲商、便利、高效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开展抓龙头、建园区、促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工作。
二、抓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链群促进转型发展
加强产业研究和策划,围绕十大千亿产业链,立足园区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开展精细化招商和网络平台招商,积极推进在台湾、深圳、北京等地派设驻点招商机构。通过网络、微信、承办会议等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升火炬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强二进三,改变火炬园区只有二产没有三产的局面,依托软件园区、研发办公楼等载体平台,加大力度引进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市场营销、商务咨询、信息服务、租赁融资等占用资源少、比较效益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大力发展为园区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二三产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引进大中型企业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
依托平台机构招商,既“直接种树”又“培育园丁”。在充实加强管委会自身招商力量直接招商引资的同时,依托清华海峡研究院、中关村管委会、中电集团、产业联盟、中介咨询机构等平台,有效提升招商引资的效益和效率。
三、抓企业服务,促进增资扩产确保稳定增长
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挂钩企业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在资金扶持、人才政策、员工招聘、社会事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对接服务。“抓两头扶中间”,对产值大户企业尤其是6家百亿元企业,推行“月嫂式”服务,鼓励其增资扩产,确保其稳定增长;关注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加强创业孵化,培育一大批可能爆发式增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下大力气扶持培育一批产值在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的中型企业,增强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实现园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抓创新环境,营造政策洼地实现创新驱动
加快研究出台先行先试的人才优惠政策,试行由用才单位自行评定人才的办法,在研发资金、住房安排、子女就学等方面优先对重点产业急需的人才给予奖励支持。大力推进清华海峡研究院建设,加强与清华大学的深度合作,提升园区创新发展能力。学习借鉴、平移复制中关村政策,引入中关村资源,大力发展创新要素供需对接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平台等各类专业创新平台。支持并奖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一批符合重点产业方向的创业服务机构、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专业的创新集群。推动发展科技金融,鼓励设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和产业基金,运用现代金融工具促进创新创业。
2014年1-11月,高新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72亿元,同比增长9.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93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出口创汇175.02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66亿元,同比增长9.7%;完成合同外资64363万美元,同比增长196.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9076万美元,同比增长7.68%;实现财政总收入55.45亿元,实现区级财政收入9.99亿元。新入区企业472家,总注册资本104.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企业248家,亿元以上企业19家。
一、2014年工作总结
1. 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增强发展后劲
在省市领导的直接推动下,一批具有带动集聚效应的产业龙头项目签约落地。
2. 悉心做好产业规划,推动产业聚焦发展
为进一步明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策略与途径,管委会于年中启动了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LED、移动互联网等六条重点产业链的规划制定工作,并形成了相应规划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手册印发给相关单位。这些产业规划从产业范围定义、现状分析、发展层次、技术路线、招商重点、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绘就了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蓝图。
3. 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发展后劲与内涵
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契机,组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申报专利。全年144家企业申报高新区专利补助758件,补助金额478.2万元。
认真做好高企认定及相关工作,组织两场高企认定专场辅导会,共有50多家企业参会。今年预计首次认定高企41家(公示中)。
4.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成立高新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与市经发局和湖里区相关部门协调,推动成立高新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科技金融体系。
推动高新区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新三板资本市场。自201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正式文件,推动新三板资本市场范围正式扩展至全国后,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和流程,制定资助资金申请表,主动做好挂牌企业的培育和配套服务工作,指导新三板挂牌企业填报扶持资金申请。
5. 做好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积极主动辅导企业进行政策培训,并编制高新区企业政策汇编分享给园区企业。指导并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福建省、厦门市各类项目,全年协助企业获得政策资助21889万元。
积极推介企业,做好展会工作。组织园区企业参加6?18、9.8、海西新能源展、北京科博会、台交会、海峡论坛、深圳高交会等。其中本届6?18高新区共成功对接项目74项,总投资5.2亿元。11家企业参展,占全市的39%,30多家企业近百人参会对接。
认真审核高新区企业社保补差、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应届高校及职校毕业生社保补贴、企业劳务协作奖励等申请项目,今年以来受理并审核各项用工补贴补助申请2400多项。
6. 推动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
推动火炬高新区与清华大学团委、科技开发部、校友总会开展合作,共同推出“清华大学团队在厦创新创业专项支持计划”,通过清华相关部门组织和推荐清华学生、校友创业团队以及科技转化成果,火炬高新区匹配专门优惠政策吸引落地的方式,将清华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与火炬的资金、政策、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共赢。计划推出两个多月即吸引到5家创业团队入驻,注册资本近3000万元。
二、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火炬高新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王蒙徽书记在火炬高新区调研时提出的工作要求,立足高新区实际,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当好引擎动力,发挥支撑作用,解决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把火炬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的先行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一、 抓改革创新,转变思想观念释放改革红利
研究探索实行更为灵活的“企业化政府”运行模式,按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多规合一”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管委会机关及所属单位的运行机制,重新梳理和配置机构职能,公布权力清单,实施流程再造,设立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实行一个口对外,打造零收费园区,努力营造亲商、便利、高效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开展抓龙头、建园区、促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工作。
二、抓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链群促进转型发展
加强产业研究和策划,围绕十大千亿产业链,立足园区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开展精细化招商和网络平台招商,积极推进在台湾、深圳、北京等地派设驻点招商机构。通过网络、微信、承办会议等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升火炬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强二进三,改变火炬园区只有二产没有三产的局面,依托软件园区、研发办公楼等载体平台,加大力度引进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市场营销、商务咨询、信息服务、租赁融资等占用资源少、比较效益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大力发展为园区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二三产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引进大中型企业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
依托平台机构招商,既“直接种树”又“培育园丁”。在充实加强管委会自身招商力量直接招商引资的同时,依托清华海峡研究院、中关村管委会、中电集团、产业联盟、中介咨询机构等平台,有效提升招商引资的效益和效率。
三、抓企业服务,促进增资扩产确保稳定增长
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挂钩企业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在资金扶持、人才政策、员工招聘、社会事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对接服务。“抓两头扶中间”,对产值大户企业尤其是6家百亿元企业,推行“月嫂式”服务,鼓励其增资扩产,确保其稳定增长;关注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加强创业孵化,培育一大批可能爆发式增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下大力气扶持培育一批产值在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的中型企业,增强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实现园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抓创新环境,营造政策洼地实现创新驱动
加快研究出台先行先试的人才优惠政策,试行由用才单位自行评定人才的办法,在研发资金、住房安排、子女就学等方面优先对重点产业急需的人才给予奖励支持。大力推进清华海峡研究院建设,加强与清华大学的深度合作,提升园区创新发展能力。学习借鉴、平移复制中关村政策,引入中关村资源,大力发展创新要素供需对接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平台等各类专业创新平台。支持并奖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一批符合重点产业方向的创业服务机构、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专业的创新集群。推动发展科技金融,鼓励设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和产业基金,运用现代金融工具促进创新创业。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