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24
来源:科技部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宏观经济形势趋紧、下行压力增大等不利环境,我区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资源、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全力推进科技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4年工作情况
1、突出‘高新’主题,推动园区发展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不断推进。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24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了省科技厅高企复审或重新认定,其中,22家通过评审。高新技术产品申报再创佳绩,共推荐93项产品参加申报,经专家评审,有44项产品获得省科技厅认定。
积极组织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工作,共有4家企业申请第一批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项目,现在正在组织芜湖市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工作。
目前,已签约孵化项目26个,已完成注册企业21家。已入驻项目中属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相关产业项目6个,属新材料相关产业项目4个。
2、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专利结构
为调动企业、高校及个人申报专利的积极性,根据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共兑现2013年专利奖补资金503.3万元。目前,全区共申报专利1439件,其中,发明专利841件;授权专利784件,其中,发明专利108件。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工作,以弋江区为主体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试点区”工作已完成中期考评,以高新区为主体的“安徽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已完成申报工作。
3、加强科技项目申报,助推经济发展
认真梳理整合资源,坚持“早筹划、早准备”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共组织推荐科技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3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芜湖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30余项。启光能源研究院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中航华东光电、三联锻造等4家企业获批芜湖市科技小巨人项目立项;国氢能源、中铁科吉富等6家企业获批芜湖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4、深化高校、院所合作,加快研发机构建设
不断加强与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重点加强专业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高新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共同成立了芜湖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卢强院士工作站、芜湖创元企业孵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周远院士工作站,引进了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芜湖分中心。
目前,云科智能、赛宝、国氢已完成院士工作站申报工作,航天电缆等5家单位已完成申报产业技术研究院,跃飞等7家企业正在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健全创业孵化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积极打造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初次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业体系。目前,国家级孵化器申报工作紧张有序推进,现已将申报材料提交至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核心区已于九月底正式启用,目前已入驻企业30余家,预计到年底入驻企业可达50家以上。
今年,孵化器组织十余家企业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其中,安徽省中日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新材料行业半决赛第一名,总决赛全国前十二强,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
二、2015年工作计划
1、加大科技招商力量,集聚各项科技要素资源
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力量,聚焦时代前沿领域,聚集各项科技资源,做到‘早准备、早谋划’,围绕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主导特色产业招商力度。
做好安徽省和芜湖市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工作。继续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为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做好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往年项目的验收结题工作。继续引进、建设一批研发机构,继续做好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申报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园区政策优势,加大科技资金支持力度。
2、对接高端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结合孵化器的特色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孵化功能,推进差异化、专业化、优质化发展,对接高端资源,争取引进3W咖啡孵化器和联想之星孵化器。
争取年底,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力争达到150家,出孵企业达到30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并成功申报国家级孵化器。
3、加强机关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定期学习机制,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对各项单位科技工作实行模块化分工,对招商项目服务、科技项目申报、高企和专利等工作建立流程化工作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4、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围绕高新区重点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上下游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创新活跃、产业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5、继续做好高企、高新技术产品、专利工作
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及复审、高新技术产品申报工作,真正做到早谋划、早准备,力争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40个。
继续做好专利申报工作,在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专利申请的质量,力争新申请专利1500件、申请发明专利600件。
一、2014年工作情况
1、突出‘高新’主题,推动园区发展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不断推进。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24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了省科技厅高企复审或重新认定,其中,22家通过评审。高新技术产品申报再创佳绩,共推荐93项产品参加申报,经专家评审,有44项产品获得省科技厅认定。
积极组织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工作,共有4家企业申请第一批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项目,现在正在组织芜湖市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工作。
目前,已签约孵化项目26个,已完成注册企业21家。已入驻项目中属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相关产业项目6个,属新材料相关产业项目4个。
2、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专利结构
为调动企业、高校及个人申报专利的积极性,根据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共兑现2013年专利奖补资金503.3万元。目前,全区共申报专利1439件,其中,发明专利841件;授权专利784件,其中,发明专利108件。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工作,以弋江区为主体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试点区”工作已完成中期考评,以高新区为主体的“安徽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已完成申报工作。
3、加强科技项目申报,助推经济发展
认真梳理整合资源,坚持“早筹划、早准备”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共组织推荐科技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3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芜湖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30余项。启光能源研究院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中航华东光电、三联锻造等4家企业获批芜湖市科技小巨人项目立项;国氢能源、中铁科吉富等6家企业获批芜湖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4、深化高校、院所合作,加快研发机构建设
不断加强与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重点加强专业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高新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共同成立了芜湖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卢强院士工作站、芜湖创元企业孵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周远院士工作站,引进了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芜湖分中心。
目前,云科智能、赛宝、国氢已完成院士工作站申报工作,航天电缆等5家单位已完成申报产业技术研究院,跃飞等7家企业正在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健全创业孵化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积极打造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初次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业体系。目前,国家级孵化器申报工作紧张有序推进,现已将申报材料提交至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核心区已于九月底正式启用,目前已入驻企业30余家,预计到年底入驻企业可达50家以上。
今年,孵化器组织十余家企业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其中,安徽省中日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新材料行业半决赛第一名,总决赛全国前十二强,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
二、2015年工作计划
1、加大科技招商力量,集聚各项科技要素资源
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力量,聚焦时代前沿领域,聚集各项科技资源,做到‘早准备、早谋划’,围绕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主导特色产业招商力度。
做好安徽省和芜湖市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工作。继续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为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做好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往年项目的验收结题工作。继续引进、建设一批研发机构,继续做好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申报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园区政策优势,加大科技资金支持力度。
2、对接高端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结合孵化器的特色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孵化功能,推进差异化、专业化、优质化发展,对接高端资源,争取引进3W咖啡孵化器和联想之星孵化器。
争取年底,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力争达到150家,出孵企业达到30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并成功申报国家级孵化器。
3、加强机关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定期学习机制,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对各项单位科技工作实行模块化分工,对招商项目服务、科技项目申报、高企和专利等工作建立流程化工作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4、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围绕高新区重点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上下游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创新活跃、产业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5、继续做好高企、高新技术产品、专利工作
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及复审、高新技术产品申报工作,真正做到早谋划、早准备,力争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40个。
继续做好专利申报工作,在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专利申请的质量,力争新申请专利1500件、申请发明专利600件。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