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33
来源:科技部
一、明确目标,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齐齐哈尔高新区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坚持走“创新—集群—高端—生态”的发展之路,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壮大集群打造产业高地,以高端商服提升产业结构,以生态优化推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三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低碳型园区、创新型园区、引领型园区建设,实现高新区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核心区和其他园区共同发展相结合、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自主发展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全力打造领航中国最北部创新发展核心区。
二、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高新区的使命就是有效发挥产业集聚和引领作用。按照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把齐齐哈尔高新区发展定位在“以创新为引领,以孵化为基础,以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聚集创新资源,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重点就是发展和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三新产业”。着力引进、筛选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近年来,以新能源、新材料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以新生物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引进了总投资21亿元的黑龙江龙华汽车产业、总投资20亿元的中恒集团生物制药、总投资7亿元的香港清华同方信息港等项目。这些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项目在促进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建设孵化载体,2013年投资3.5亿元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占地面积42220平方米,建筑面积63300平方米,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齐轨交通承担的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建设,黑龙江省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家省工程中心获得批准开始建设。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齐齐哈尔科技成果招商及转化对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集中科技研发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和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促进“钢铁板材试样加工节材生产线”等20多个项目顺利实现了产业化。与省科技厅共同筹备召开了龙江高校企业行暨哈工大成果落地龙江专项行动(齐齐哈尔站)启动仪式,与市科技局共同承办国家“863”项目巡回展,有5户企业与省内高校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进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四是创建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平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确定大学科技园场地,制定《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成立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四、积极创建特色园区,提升园区整体水平
一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齐齐哈尔高新区经科技部批准为重型数控机床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被省科技厅批准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试点单位。通过加强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提高产业集群主导产品在产业链上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二是提高园区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参加“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申报工作,参加文审论证答辩会,通过了专家预审,纳入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三是探索低碳园区发展模式。结合市政府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探索低碳园区发展模式,今年,齐齐哈尔高新区被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认定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我们将大力推进低碳生产,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强企业节能管理。
五、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要素
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人才引进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一是培养各类人才。以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齐医学院、齐师专等大专院校为基础,面向高新区及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业人才技术技能,成为蓝领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可输送人才1万人。二是合作共享引进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构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黑龙江龙华汽车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稀土合金研究所等通过聘请专家团队,为企业发展助力。景宏石油机械公司研发中心、北大荒集团马铃薯等研究所已引进高端专业人才332人。三是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建设。加快中汇城(新城)建设步伐,为科技人才发展创造宜居创业的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期国家高新区肩负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齐齐哈尔高新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经过不懈努力,使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挥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明确目标,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齐齐哈尔高新区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坚持走“创新—集群—高端—生态”的发展之路,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壮大集群打造产业高地,以高端商服提升产业结构,以生态优化推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三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低碳型园区、创新型园区、引领型园区建设,实现高新区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核心区和其他园区共同发展相结合、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自主发展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全力打造领航中国最北部创新发展核心区。
二、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高新区的使命就是有效发挥产业集聚和引领作用。按照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把齐齐哈尔高新区发展定位在“以创新为引领,以孵化为基础,以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聚集创新资源,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重点就是发展和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三新产业”。着力引进、筛选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近年来,以新能源、新材料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以新生物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引进了总投资21亿元的黑龙江龙华汽车产业、总投资20亿元的中恒集团生物制药、总投资7亿元的香港清华同方信息港等项目。这些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项目在促进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建设孵化载体,2013年投资3.5亿元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占地面积42220平方米,建筑面积63300平方米,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齐轨交通承担的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建设,黑龙江省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家省工程中心获得批准开始建设。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齐齐哈尔科技成果招商及转化对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集中科技研发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和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促进“钢铁板材试样加工节材生产线”等20多个项目顺利实现了产业化。与省科技厅共同筹备召开了龙江高校企业行暨哈工大成果落地龙江专项行动(齐齐哈尔站)启动仪式,与市科技局共同承办国家“863”项目巡回展,有5户企业与省内高校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进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四是创建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平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确定大学科技园场地,制定《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成立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四、积极创建特色园区,提升园区整体水平
一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齐齐哈尔高新区经科技部批准为重型数控机床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被省科技厅批准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试点单位。通过加强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提高产业集群主导产品在产业链上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二是提高园区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参加“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申报工作,参加文审论证答辩会,通过了专家预审,纳入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三是探索低碳园区发展模式。结合市政府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探索低碳园区发展模式,今年,齐齐哈尔高新区被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认定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我们将大力推进低碳生产,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强企业节能管理。
五、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要素
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人才引进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一是培养各类人才。以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齐医学院、齐师专等大专院校为基础,面向高新区及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业人才技术技能,成为蓝领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可输送人才1万人。二是合作共享引进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构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黑龙江龙华汽车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稀土合金研究所等通过聘请专家团队,为企业发展助力。景宏石油机械公司研发中心、北大荒集团马铃薯等研究所已引进高端专业人才332人。三是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建设。加快中汇城(新城)建设步伐,为科技人才发展创造宜居创业的环境。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