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净月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42
来源:科技部
2014年,面对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宏观形势,长春净月高新区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局,把握重大技术创新方向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对全区发展进行了统筹谋划和审慎思考,紧紧围绕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净月创新型生态城这个主题,着力集聚创新要素,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快谋划特色产业,深度促进产城融合,为我区实现新一轮的战略提升与创新跨越打好了基础。
(一)稳增速、求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
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立足自身后发优势,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凝聚创新动力、放大新兴产业规模,全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和谐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快。2014年,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1852亿元,同比增长15.2%;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2.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达840户,是去年的2倍,占全区总数的四分之一。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开发区中处于最好水平。实现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引龙头、抓链条,新兴产业资源加速汇聚
坚持以大项目为抓手,引进和洽谈对产业链延伸与完善具有引导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全年累计签约投资东北亚基金大厦、金融资产交易所、广讯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中国移动物联网中心、中国一汽信息中心等超大型项目59个,意向投资总额722.5亿元。
(三)强引导、塑特色,产业竞争能力逐步提升
坚持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特色崛起的产业拓展思路,依托国家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开展先行先试的政策平台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竞争优势。
(四)搭平台、筑载体,产业孵化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引导盘活与引进建设并重,着力改变全区孵化平台短板的现状,致力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程化的产业孵化链条。
(五)延服务、重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迸发活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集中集成科技服务资源,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长春市小巨人企业3家;成功引进科技金融企业14家,丽明股份等企业顺利登陆“新三板”。
(六)深交流、促合作,协同创新机制成效凸现
坚持主动对接、寻求合作,全力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与“两所五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争取吉大爱瑞克、长理激光安防、长光航空成像等符合净月定位的科技成果落位转化。
(七)聚人才、凝智源,招才引智体系释放效能
坚持国际视野,实施大人才战略。与20个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组织建立了人才服务发展联盟;与北大等知名高校建立20余个引才基地;会同省教育厅,积极开展高校专家服务区域企业和人才项目推介等活动;发挥联盟优势,成功组织召开了首届海外高端人才项目国际对接会议,11家企业与多名海外人才通过网络现场交流。
二、2015年及十三五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按照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定位目标,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生态城建设,加快推动产城融合,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立足重大技术创新方向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化布局、链条式成长、集群化发展,致力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深入推动净月高新区的创新崛起,努力打造具有科技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文生态的“四态”型特征的世界一流创新型生态城。
(二)重点工作任务
近年来,净月高新区抢抓老东北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有利机遇,围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等先行先试的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以信息科技、文化科技、生物科技等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及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按照“加快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提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全面完成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由服务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变、由全面培育向特色突破的转变,努力把净月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示范区和经济创新升级的主引擎。
1. 强化特色引导,定位前沿整合产业资源。围绕新一代信息、生物基因、光电等重大技术突破方向,定位重大技术创新链核心环节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开展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着手编制立足于区域基础、符合于区情实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 强化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品质。从凝聚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型企业,大力支持长光睿士、长光众和、英可思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推进中国移动物联网中心、中国电信呼叫中心、深圳航盛汽车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3. 强化协同创新,加速构建自主创新高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发创新,通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创新成果,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加快“三站三中心”建设,与中科院长春分院深入开展院地合作,谋划打造“国字号”的产业技术中心。
4. 强化创新创业,培育产业成长内生动力。重点实施科技小巨人孵化工程,把握光机所、吉林大学等鼓励科研人员离职创业的有利机遇,积极承接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在激光、大数据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大院大所的合作,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5. 强化载体建设,全力拓展科技孵化功能。启动占地18万平绿地科技孵化园一期、占地25万平清华金融科技园一期等重大科技孵化载体建设。通过系列政策引导,对全区商务楼宇进行产业功能定位,整合域内外软件信息企业资源进驻1.5万平方米的泰豪科技企业孵化器,整合科技金融资源打造5万平方米的森工科技金融基地,整合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建设3万平方米的诺瑞德净月大学科技园。
6. 强化城市功能,深入提升创新承载能力。超前规划设计好城市空间格局,整合生态环境、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等要素,提高空间利用率,提升城市吸引力。
一、2014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14年,面对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宏观形势,长春净月高新区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局,把握重大技术创新方向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对全区发展进行了统筹谋划和审慎思考,紧紧围绕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净月创新型生态城这个主题,着力集聚创新要素,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快谋划特色产业,深度促进产城融合,为我区实现新一轮的战略提升与创新跨越打好了基础。
(一)稳增速、求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
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立足自身后发优势,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凝聚创新动力、放大新兴产业规模,全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和谐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快。2014年,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1852亿元,同比增长15.2%;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2.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达840户,是去年的2倍,占全区总数的四分之一。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开发区中处于最好水平。实现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引龙头、抓链条,新兴产业资源加速汇聚
坚持以大项目为抓手,引进和洽谈对产业链延伸与完善具有引导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全年累计签约投资东北亚基金大厦、金融资产交易所、广讯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中国移动物联网中心、中国一汽信息中心等超大型项目59个,意向投资总额722.5亿元。
(三)强引导、塑特色,产业竞争能力逐步提升
坚持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特色崛起的产业拓展思路,依托国家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开展先行先试的政策平台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竞争优势。
(四)搭平台、筑载体,产业孵化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引导盘活与引进建设并重,着力改变全区孵化平台短板的现状,致力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程化的产业孵化链条。
(五)延服务、重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迸发活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集中集成科技服务资源,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长春市小巨人企业3家;成功引进科技金融企业14家,丽明股份等企业顺利登陆“新三板”。
(六)深交流、促合作,协同创新机制成效凸现
坚持主动对接、寻求合作,全力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与“两所五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争取吉大爱瑞克、长理激光安防、长光航空成像等符合净月定位的科技成果落位转化。
(七)聚人才、凝智源,招才引智体系释放效能
坚持国际视野,实施大人才战略。与20个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组织建立了人才服务发展联盟;与北大等知名高校建立20余个引才基地;会同省教育厅,积极开展高校专家服务区域企业和人才项目推介等活动;发挥联盟优势,成功组织召开了首届海外高端人才项目国际对接会议,11家企业与多名海外人才通过网络现场交流。
二、2015年及十三五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按照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定位目标,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生态城建设,加快推动产城融合,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立足重大技术创新方向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化布局、链条式成长、集群化发展,致力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深入推动净月高新区的创新崛起,努力打造具有科技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文生态的“四态”型特征的世界一流创新型生态城。
(二)重点工作任务
近年来,净月高新区抢抓老东北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有利机遇,围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等先行先试的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以信息科技、文化科技、生物科技等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及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按照“加快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提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全面完成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由服务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变、由全面培育向特色突破的转变,努力把净月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示范区和经济创新升级的主引擎。
1. 强化特色引导,定位前沿整合产业资源。围绕新一代信息、生物基因、光电等重大技术突破方向,定位重大技术创新链核心环节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开展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着手编制立足于区域基础、符合于区情实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 强化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品质。从凝聚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型企业,大力支持长光睿士、长光众和、英可思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推进中国移动物联网中心、中国电信呼叫中心、深圳航盛汽车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3. 强化协同创新,加速构建自主创新高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发创新,通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创新成果,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加快“三站三中心”建设,与中科院长春分院深入开展院地合作,谋划打造“国字号”的产业技术中心。
4. 强化创新创业,培育产业成长内生动力。重点实施科技小巨人孵化工程,把握光机所、吉林大学等鼓励科研人员离职创业的有利机遇,积极承接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在激光、大数据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大院大所的合作,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5. 强化载体建设,全力拓展科技孵化功能。启动占地18万平绿地科技孵化园一期、占地25万平清华金融科技园一期等重大科技孵化载体建设。通过系列政策引导,对全区商务楼宇进行产业功能定位,整合域内外软件信息企业资源进驻1.5万平方米的泰豪科技企业孵化器,整合科技金融资源打造5万平方米的森工科技金融基地,整合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建设3万平方米的诺瑞德净月大学科技园。
6. 强化城市功能,深入提升创新承载能力。超前规划设计好城市空间格局,整合生态环境、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等要素,提高空间利用率,提升城市吸引力。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