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高新区
日期:
2015年01月10日 16:49
来源:科技部
一年来,在科技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连高新区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新区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第三次创业”战略,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在推进创新创业、鼓励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打造科技金融、落实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第三次创业”实现新突破,全区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新常态。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初步核算,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2亿元,增长7%;公共财政收入5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9亿美元,增长10%;内联引进到位资金230亿元,增长20%;出口创汇17.7亿美元,增长4%。各项主要指标大部分高于大连市平均水平,多项指标位于大连市前列,特别是外资到位质量位居全市第一位。
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
2014年,高新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九大产业”呈现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等特点,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初步测算,全年将实现收入1102亿元,增速超过15%,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1220家,从业人员达到近16万人,目前有5000人以上企业6家,万人企业2家,通过坚持“招大引强”“扶强做大”战略,聚焦“世界500强”、“央企民企100强”、IT产业“前十大榜单”的“三个聚焦”招商计划,引进并培育主导产业“领头羊”,东软、华信、海辉连续8年位居全国软件出口前三名。
网络产业实现新发展。坚持大力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拓展交易行业领域,增加交易品种10余项,交易总额预计达到近2600亿元,其中再生资源交易所2069亿。
设计产业实现新跨越。凯特力光电工程、九锡技术、嘉锐自动化、奥特梅森自动化控制等工业设计企业以及轩盈投资、圣源投资等金融企业已经进驻高新区,新能源汽车电子平台、船舶设计工程平台、工业设计公共技术、培训平台、EDA平台建设快速推进,汽车电子、船舶设计和集电设计等多个前沿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创意产业出现新势头。捕捉“IT+文化”产业契机,借助园区IT产业优势,使之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并以科技文化融合产品为载体有效地向全国进行技术辐射。
生物医药产业换发新生机。坚持利用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和优质医院资源,打造“云计算医学诊断中心”和“临床医学转化中心”两大平台,促进生物医药、健康医疗、医疗检测多领域同时发力,助推生命科学产业特色化发展。
科技金融产业实现新提升。不断丰富完善金融业态,引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等不同业态,共计9家金融项目,助力园区企业跨越式发展;同时,促进金融产业向专业化发展,引进了投资生命科学领域的美国万拓纳基金管理公司和中以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创新的专业度。
航天航空信息系统产业实现新聚集。火箭研究院北斗遥感技术研发项目及总装一部航天软件开发项目即将完成注册,率先实现两大平台项目落地,现已完成选址工作。
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技术产业打造新优势。森谷新能源已成功开发出高尔夫球电动车、观光电动车等区域电动车。融科储能的全钒电池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示范应用。
三、创新驱动发展呈现新举措
通过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加快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探索新的转型升级路径,在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中为大连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提供了不竭动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与环境。
1.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环境
在实施第三次创业过程中,大连高新区始终致力于打造“三优一快”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优良的产业环境和快捷周到的服务环境。
2.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坚持“分类支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一批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
3. 实施集聚高端人才保障战略,挖掘人才工作新动力。
在实施第三次创业的过程中,大连高新区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和“生命线”,积极打造人才特区。
4. 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服务模式,打造辽宁省科技金融示范区。
率先成立东北首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与银行合作放大10倍,形成20亿元规模的授信额度,帮助不完全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设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的风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开展融资担保专项补贴,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四、2015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大连高新区继续深化第三次创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抢抓国家第二次深入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更加有力。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社会R&D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授权量等倍增,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力争成为东北亚区域创新能力强劲、创新资源集聚、产业优势突出、发展环境优良的创新创业高地。
在发展理念上,从重数量速度向重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不再片面强调产业总量上的快速增长,而是要实现“产业结构深化升级,质量和效益并举”。在政策导向上,紧紧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的机遇,以中以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技术优势资源,从平台和环境打造入手,促进园区九大产业蓬勃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从单一政策扶持向打造“科技+人才+资本”生态系统转变。在有效利用科技支持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人才要素和金融要素对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不断提升我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服务方式上,从单一企业培育向提供综合服务体系转变。强化优势对接,打破传统行业分工,通过引进外部资源搭建战略合作平台、提供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打造跨界参与和跨界投资的新渠道,探索创建优势产业联盟,提升我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1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区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高新区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力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将大连高新区带到更高的发展境界!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初步核算,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2亿元,增长7%;公共财政收入5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9亿美元,增长10%;内联引进到位资金230亿元,增长20%;出口创汇17.7亿美元,增长4%。各项主要指标大部分高于大连市平均水平,多项指标位于大连市前列,特别是外资到位质量位居全市第一位。
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
2014年,高新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九大产业”呈现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等特点,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初步测算,全年将实现收入1102亿元,增速超过15%,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1220家,从业人员达到近16万人,目前有5000人以上企业6家,万人企业2家,通过坚持“招大引强”“扶强做大”战略,聚焦“世界500强”、“央企民企100强”、IT产业“前十大榜单”的“三个聚焦”招商计划,引进并培育主导产业“领头羊”,东软、华信、海辉连续8年位居全国软件出口前三名。
网络产业实现新发展。坚持大力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拓展交易行业领域,增加交易品种10余项,交易总额预计达到近2600亿元,其中再生资源交易所2069亿。
设计产业实现新跨越。凯特力光电工程、九锡技术、嘉锐自动化、奥特梅森自动化控制等工业设计企业以及轩盈投资、圣源投资等金融企业已经进驻高新区,新能源汽车电子平台、船舶设计工程平台、工业设计公共技术、培训平台、EDA平台建设快速推进,汽车电子、船舶设计和集电设计等多个前沿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创意产业出现新势头。捕捉“IT+文化”产业契机,借助园区IT产业优势,使之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并以科技文化融合产品为载体有效地向全国进行技术辐射。
生物医药产业换发新生机。坚持利用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和优质医院资源,打造“云计算医学诊断中心”和“临床医学转化中心”两大平台,促进生物医药、健康医疗、医疗检测多领域同时发力,助推生命科学产业特色化发展。
科技金融产业实现新提升。不断丰富完善金融业态,引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等不同业态,共计9家金融项目,助力园区企业跨越式发展;同时,促进金融产业向专业化发展,引进了投资生命科学领域的美国万拓纳基金管理公司和中以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创新的专业度。
航天航空信息系统产业实现新聚集。火箭研究院北斗遥感技术研发项目及总装一部航天软件开发项目即将完成注册,率先实现两大平台项目落地,现已完成选址工作。
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技术产业打造新优势。森谷新能源已成功开发出高尔夫球电动车、观光电动车等区域电动车。融科储能的全钒电池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示范应用。
三、创新驱动发展呈现新举措
通过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加快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探索新的转型升级路径,在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中为大连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提供了不竭动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与环境。
1.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环境
在实施第三次创业过程中,大连高新区始终致力于打造“三优一快”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优良的产业环境和快捷周到的服务环境。
2.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坚持“分类支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一批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
3. 实施集聚高端人才保障战略,挖掘人才工作新动力。
在实施第三次创业的过程中,大连高新区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和“生命线”,积极打造人才特区。
4. 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服务模式,打造辽宁省科技金融示范区。
率先成立东北首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与银行合作放大10倍,形成20亿元规模的授信额度,帮助不完全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设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的风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开展融资担保专项补贴,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四、2015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大连高新区继续深化第三次创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抢抓国家第二次深入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更加有力。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社会R&D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授权量等倍增,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力争成为东北亚区域创新能力强劲、创新资源集聚、产业优势突出、发展环境优良的创新创业高地。
在发展理念上,从重数量速度向重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不再片面强调产业总量上的快速增长,而是要实现“产业结构深化升级,质量和效益并举”。在政策导向上,紧紧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的机遇,以中以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技术优势资源,从平台和环境打造入手,促进园区九大产业蓬勃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从单一政策扶持向打造“科技+人才+资本”生态系统转变。在有效利用科技支持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人才要素和金融要素对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不断提升我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服务方式上,从单一企业培育向提供综合服务体系转变。强化优势对接,打破传统行业分工,通过引进外部资源搭建战略合作平台、提供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打造跨界参与和跨界投资的新渠道,探索创建优势产业联盟,提升我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1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区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高新区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力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将大连高新区带到更高的发展境界!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